摘要:基层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 “神经末梢”,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随着新时代社会治理需求的升级,基层人大工作面临着“如何更精准对接民意、更有效发挥职能、更深度融入治理”的新课题。笔者将从阵地建设、代表履职、监督效能三个方面,谈谈新形势下基层人
基层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 “神经末梢”,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随着新时代社会治理需求的升级,基层人大工作面临着“如何更精准对接民意、更有效发挥职能、更深度融入治理”的新课题。笔者将从阵地建设、代表履职、监督效能三个方面,谈谈新形势下基层人大工作的实践路径与深化方向。
一、锚定“全要素”阵地建设,筑牢民主实践根基
阵地是基层人大联系群众、履行职能的物理载体,新形势下需打破“单一联络”局限,构建“功能集成、全域覆盖”的实践平台基层阵地建设要突出“全”字特性,实现从“点位存在”到“体系运行”的升级。
在阵地布局上,应推动传统“家站点”与新兴载体深度融合。一方面对现有代表联络站进行提档升级,另一方面拓展特色阵地,设立经济运行观察点、社会发展观察点,在民生实事项目现场建立监督点,让阵地跟着民意走、围着实事建。基层立法联系点作为民主立法的 “直通车”,更需健全立法前调研、立法中参与、立法后普法的全流程机制,通过发放采纳证书等方式,激发群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让“泥土气”的建议转化为“金点子”。
在功能定位上,要明确阵地“三阵地一平台”核心作用:作为宣传教育阵地,解读政策法规、传播民主理念;作为全过程履职阵地,组织代表调研、接待选民、开展评议;作为议事监督阵地,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协商议事;作为数字应用场景平台,推广“代表云家站”等便捷工具,实现民意收集、交办、反馈的线上闭环。唯有如此,才能让阵地真正成为群众“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的民主窗口。
二、聚焦“精准化”代表履职,激活主体能动效能
代表是基层人大工作的核心力量,新形势下需破解“履职能力不均、联系群众不深、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推动代表履职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作为”的转变。
在能力提升上,构建“分层分类、学用结合”的培训体系。针对新代表“入门难”、老代表“提质难”的问题,采取“理论+实践”双轨培训;理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法等核心内容,通过专题讲座、线上课程实现全覆盖;实践锻炼则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代表履职有方向、有抓手。
在联系群众上,推行“网格化+精准化”联络模式。将代表按专业特长、选区分布纳入基层治理网格,兼任信息员、宣传员、服务员、调解员。同时拓宽联系渠道,通过“院落会”“选民议事会”“线上意见箱”等多元形式,区分不同群体精准走访——对困难群众重点关注帮扶需求,对乡贤能人聚焦发展建议,对普通选民倾听日常诉求。建立代表履职档案与积分管理制度,将述职评议与群众评价相结合,让代表履职既有压力更有动力。
三、构建“闭环式”监督体系,提升治理保障效能
监督是基层人大的法定职责,新形势下需打破“事后评议”局限,建立“全流程、多维度、强刚性”的监督矩阵,实现从“程序性监督”到“实效性监督”的突破。在监督内容上,紧扣“中心工作+民生实事”双向发力。一方面聚焦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层治理等中心任务,综合运用执法检查、专题调研、工作评议等手段,对派出所、中心校、法庭等重点部门开展精准监督;另一方面深耕民生领域,对集镇道路修复、路面黑色化等民生实事项目实行“全流程”监督——从项目票决产生,到代表跟踪督办,再到群众满意度测评,形成“立项—实施—监督—评价”的完整闭环,真正让监督跟着实事走、盯着实效干。
新形势下的基层人大工作,本质上是“民主与治理”的深度融合。实践证明:唯有以“全要素”阵地筑牢根基、以“精准化”履职激活主体、以“闭环式”监督提升效能、以“系统化”机制提供保障,才能让基层人大真正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重要力量。基层人大工作永远在路上,唯有坚持守正创新、深耕民生沃土,才能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结出更丰硕的果实。(方 晶)
供稿:石泉县熨斗镇人大
编辑:许沥心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
来源:陕西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