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次,他并非因移民政策或外交冲突引发关注,而是因为一个出人意料的经济决定——对所有在美国以外拍摄制作的电影征收100%的关税。
//前言//
特朗普意外搅动澳洲大选,
成为令人生厌的“政治幽灵”。
突如其来的关税新政,
更是令澳洲影视业震惊,
遭到了来自澳洲本土的强烈反对…
#01:
特朗普一个决定
遭澳洲强烈反对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再次登上全球舆论风口浪尖。
这一次,他并非因移民政策或外交冲突引发关注,而是因为一个出人意料的经济决定——对所有在美国以外拍摄制作的电影征收100%的关税。
相关阅读:突发! 特朗普宣布: 征收100%关税, 立即启动! 中国等13国联合发声
此举不仅震动了全球影视行业,更引发了澳大利亚政府、产业和民众的强烈不满。
在澳洲人眼里,特朗普的这个决定,简直就是向黄金海岸“宣战”。
图片来源:News.au
在特朗普宣布“立即授权相关部门启动对在美国以外拍摄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的决定时,全球影视界一片哗然。
此政策的逻辑仿佛回到了“制造业保护主义”的老套路——通过重税促使行业回流美国本土。
图片来源:News.au
然而,影视作品并非商品,而是复杂的跨国服务体系。将其简单类比为“进口香蕉”,征税难度与定义标准远远超出传统关税范畴。
正如分析指出,一个影片可能同时在纽约、巴黎、昆士兰、伦敦等多地拍摄,特效可能来自新西兰的Weta工作室,配乐可能由东京的作曲家远程传送至洛杉矶的制作室。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协作机制下,如何定义“美国制造”的电影?是根据拍摄地点?资金来源?演员国籍?还是营销落点?
特朗普并未给出答案。
图片来源:News.au
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受好莱坞青睐的海外拍摄地之一。
昆士兰黄金海岸的Village Roadshow Studios,因其稳定气候、丰富自然景观、税收优惠和高水平制作团队,曾参与拍摄《海王》、《雷神》、《加勒比海盗》等多部国际大片。
2024年,正在昆士兰拍摄的好莱坞电影《Balls Up》,由明星马克·沃尔伯格主演,一度将布里斯班南部的Woolloongabba街区改造成巴西市场场景,吸引大批粉丝围观。
然而,在特朗普关税政策阴影下,这部影片是否还能顺利发行、是否将被征税,变成一个巨大的问号。
更严重的是,澳大利亚影视行业目前约有27,000人直接受雇于电影与视频制作业,从灯光师到音效设计、从布景工程到水池加热工程师,产业链上下游一旦受损,失业潮恐难避免。
图片来源:News.au
影视制作作为典型的全球化产业,早已打破国界,从拍摄到后期再到宣传,全球协同成为常态。
像《阿凡达》这类票房冠军,其数字特效核心来自新西兰;而《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则横跨美国、英国、苏格兰拍摄制作,全球同步营销。
更何况,如今的演员也不再只是拍戏那么简单,宣传巡演、媒体采访、社交曝光同样构成其报酬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一部电影的“美国产出”甚至可能发生在悉尼的公关会议室,而非洛杉矶的摄影棚。
特朗普企图通过关税“迫使”好莱坞回归本土制作,实际上是一种逆全球化操作,不仅与产业实际运作背道而驰,也严重破坏了美国文化软实力的全球传播网络。
#02:
特朗普成澳洲毒药
影响波及澳洲大选
尽管澳大利亚并非特朗普此番政策的直接打击对象,但其象征性影响却远超预期。
在刚刚结束的澳大利亚联邦大选中,工党领导人安东尼·阿尔巴尼斯以压倒性优势赢得连任。
有媒体称,这场原本聚焦民生和经济压力的选举,意外地被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搅局”,成为一场反特朗普情绪的集中释放。
图片来源:New York Times
阿尔巴尼斯本人在竞选期间并未刻意与特朗普“对立”,反而在多个场合表示“尊重美国民主”、“相信总统是出于美国利益考虑”,并在竞选中刻意回避直接批评特朗普。
但他也明确表示,不会因特朗普的贸然加税而作出报复性回应,强调“澳洲只专注于自身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
随着特朗普重掌白宫引发的全球震荡,澳洲选民不自觉地把他与右翼反对党领袖彼得·达顿联系在一起,最终将愤怒的选票投给了中间偏左的工党。
彼得·达顿作为自由党领袖,常被批评模仿特朗普的强硬言辞和政策主张。
图片来源:ABC News
尤其是他提出的“强制政府雇员重返办公室”政策,与特朗普政府在任时的类似提议如出一辙,在澳洲引发广泛反感。
许多女性选民担心这一政策未来会扩展至私营部门,引发职场与育儿冲突,最终迫使达顿仓促道歉并撤回提案。
#03:
自由党大本营溃败
“特朗普之风”遭本土唾弃
《堪培拉大学》政治历史学者克里斯·华莱士指出:“特朗普式的政策在澳洲选民眼中被视为疯狂。这加速了人们对达顿和特朗普的双重否定,是中间派理性政治的胜利。”
达顿在其代表24年的选区——昆州Dickson ——意外失利,被三度挑战他的工党候选人阿丽·弗朗斯击败。
选民Mikeal Hooley直言:
“
我对阿尔巴尼斯的表现并不满意,但达顿模仿美国那一套,太让人反感了。澳洲人不想走上那条路。
”
他的父亲则认为问题不止是特朗普,而是达顿自己“前言不搭后语、策略混乱”,是“最糟糕的竞选之一”。
甚至有选民在投票站外接受采访时直言:“我们不反美,但我们反对把澳洲当成美国政策的试验场。”
这不仅代表着一场对“特朗普模式”的拒绝,也是一种对澳洲主权与经济独立的捍卫。
这场澳洲大选的结果表明,即便远在大洋彼岸,美国政治的极化与强人风格依旧在全球激起涟漪。
特朗普虽未被点名,却如“隐形毒药”般,在澳洲选举中发酵成了决定性的民意风向标。
工党的大胜,不仅是对生活成本危机的回应,更是一场对特朗普主义的投票否决。
最后
特朗普人未到场,却影响选情;
他的一念之间,让澳洲反思:
主权与全球化之间,
谁在真正导演未来?
来源:微报澳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