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他的人生因为不能落叶归根而遗憾,但他的人生也是幸运的,他的后代在中国延绵至今。
在日本,有这样一个中国人。他自从远走他乡,至死也未能再回到故乡。
他在异域去世,却深受日本人尊敬,日本人一直为他守墓至今。
虽然他的人生因为不能落叶归根而遗憾,但他的人生也是幸运的,他的后代在中国延绵至今。
虽然祖先无法回来,后代可以前往日本亲自拜谒。
图|德川光圀
2011年,这位中国人的后代,远赴重洋,来到日本祭奠他。
他们抵达日本后,受到隆重欢迎,日本媒体更是纷纷报道。第15代德川家更是亲自陪同,跟随他们一起祭拜。
此人到底对日本做了什么?能让第15代德川家如此兴师动众。即便过了悠悠数载,他的影响力依旧还在。
这位中国人就是曾流寓外国,产生颇大影响的朱之瑜。
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宣扬佛教。明末时,朱之瑜侨居日本多年,传播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
图|朱之瑜
读过中学课文《藤野先生》,一定会记得鲁迅的两番描写,一是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二是明的移民朱舜水客死在那里的故事。
朱之瑜是浙江余姚人,号舜水,寄籍南直的松江。
他幼年丧父,家道贫寒。年少刻苦学习,有志于过问世事。
崇祯十一年,朱之瑜以文武全才第一名为“恩贡生”。
当时明王朝社会政治黑暗,他不愿外出做官。8年间朝廷曾12次征用他,朱之瑜都力辞不就。
弘光元年,南明福王授他为东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兼兵部职方司郎中,因他屡次不就,朝廷下令擒拿治办,他匆忙之中,与家人不辞而别。
当他的挚友、恩师王翊、朱永佑、张肯堂等人在抗清战争中先后捐躯,清大举南下,明亡几成定局时,他出于对清军大规模屠杀政策的义愤,毅然应鲁王朱以海之召,协助郑成功等进行反清复明的北伐战争。
图|朱之瑜
永历十三年,北伐军先后克瓜洲、镇江等20余县,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于是,年近60岁的朱之瑜遂决定东渡日本。
他到了日本后,先是靠着朋友的资助生活。因为他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渊博的学术知识,很快在日本赢得了名望。
1664年,日本国宰相、水户侯德川光圀派儒臣小宅生顺到长崎聘请朱之瑜为国师。
第二年6月,长崎镇巡岛田守政亲自护送朱之瑜,抵达江户,开始公开讲学的生涯。
后来,德川光圀执政水户藩,又迎朱之瑜去了水户讲学。
图|水户
除了公开讲学之外,朱之瑜还收了很多入门弟子,德川光圀也对他亲执弟子礼,非常崇敬。
朱之瑜虽然老而疾,却手不释卷,讲评孜孜,诲人不倦。
公元1682年,朱之瑜在江户病逝,终年83岁,德川光圀率弟子和属僚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朱之瑜没有像清初其他思想家那样认真著书立说,他在国内的著作也大多散佚。
客死日本后,日本学者收集和整理了他的书札、信函、讲学记录,先后有源伯刚辑《舜水先生文集》、稻叶岩辑《朱舜水全集》等。
图|朱之瑜
当年朱之瑜为什么会东渡日本?
重要原因之一是 清廷实行“剃发易服”政策,要求治下汉人改与满人相同的发式和衣式,“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激起社会反抗。
朱之瑜之所以一定要离开,除了朝代变革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他对明清一直延续的科举制度,尤其对官方推崇的理学持否定态度。
理学是唐代儒学结合魏晋玄学、隋唐佛学而形成的一套崭新的儒学体系,形式上以注释儒学经典为主,但其探讨的主题却已从单纯的治国理政,延伸到天理、气、人欲等哲学思辨问题上。
图|朱熹
衍生出朱子理学、阳明心学、气学等观点彼此对立的学派。
明朝皇帝以南宋鸿儒朱熹为家祖,其创立的朱子理学成为官定学问,更是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目以及各类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到了明末清初,围绕理学的讨论已经严重脱离现实,理学各学派不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而是互相攻击,形成空谈的风气。
朱之瑜去了日本,脱离原有的人际关系网后,更能解放手脚,通过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反思明亡的原因,提出与理学不尽相同的儒学发展新方向。
他主张经世致用之学,希望学问能够回归于实实在在的事务。
图|朱之瑜
他分别从哲学层面、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和教育层面展开讨论。
朱之瑜主张具有启蒙思想,即不把政治、经济、教育等国家职能与某种形而上的理念挂钩,而是要求这些职能考虑到实际情况、起到实际作用,以是否利民作为唯一评价标准。
朱之瑜的思想在日本得以发展。不过,最初他的机会也很少。
当时,要让日本人接受朱之瑜的思想,首先要解决他的身份问题。
朱之瑜虽然在日本有崇拜者,但这些人在日本人言轻微,不足以让他的思想发扬光大。
其次,他在明朝没有做高官的经历,学问也不如同时期的鸿儒顾炎武、王夫之等人。
图|德川光圀
德川光圀是水户藩的家主,当时他非常迫切想要改变现状。
首先,他要提升水户藩的政治地位。其次,他想建功立业。
第一个目标短期内无法实现,若想提升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笼络水户藩家臣。可惜,当时家臣们连吃饭都是问题,怎么才能让他们全力支持德川光圀的主张呢?
德川光圀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着手让人仿照中国的《史记》编修一部日本的纪传体通史《大日本史》。
如果这件事做成了,就是大功一件。
图|《大日本史》
所以,德川光圀急需找一位精神领袖。直到朱之瑜东渡日本后,德川光圀便萌生了让他到水户藩指导修史的事。
之后,朱之瑜接受了德川光圀的邀请。
最初,修史的人只有4个人,后来扩充到20人,极大地推动了进度。
朱之瑜在古典建筑设计方面造诣很深。
为了响应德川光圀修建学校的请求,朱之瑜特地在1671年绘制《学宫图说》,之后和工匠一同制作比例为1:30的建筑模型。
也因为他的到来,给日本带来了一股中国风,许多日式庭园都以中国山川命名,成为一时风雅。
这也是朱之瑜东渡日本,给当地带来的另一大遗产:小中华情结。
图|中国风日式庭院
因为德川光圀和朱之瑜之间的故事,小中华思想影响了后来日本的明治维新。
进入19世纪初,日本各地频繁出现西洋船只,这让日本知识界开始思考如何凝聚国民。
1825年,水户藩著名的儒学会泽安向当时的藩主德川齐昭献上一部重要著作《新论》。
虽然全文由汉字写就,但《新论》不再以中国儒学为基础,而是融入一些神道思想,认为日本本身就是皇祖神缔造的神州,忠孝仁义、伦理纲常不再是东亚大陆的舶来品,而是皇祖神建立神州日本的遗留品。
图|日本
换言之,在会泽按的理论中,日本本身就是中华的始源,而非延续中国道统的小中华。
《新论》虽然只有2000多字,但因为幕府的限制未能正式出版,但会泽安的门人手抄散发,影响颇广。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加封水户德川家为侯爵,将其地位与尾张、纪州两家拉平。
在《大日本史》正式编撰完毕后,1929年水户德川家又升一格,成为公爵,地位和德川将军家对等。
借助水户德川家地位的提升,德川光圀与朱之瑜的故事进一步为人熟知,甚至引起了因维新变法失败而逃亡日本的梁启超的注意。
图|梁启超
于是,朱之瑜的事迹和生平终于被传回了中国。
民国时期,编修的《清史稿》中,朱之瑜赫然在列,成为和顾炎武、黄宗羲并列的鸿儒。
朱之瑜去世后,被安葬在日本德川家的墓所。
之后的数百年里,他一直受到德川家族乃至全日本人的尊敬。
2011年,朱之瑜在日本的后人,受到水户德川家第十五代家主德川齐正的邀请,来到日本。
朱之瑜的后人朱育成一行四人,从余姚赶到日本茨城县,拜谒朱之瑜的公墓。
图|朱育成
德川家将拜谒时间定在日本文化节这天,这也是日本全国性的假期。
朱育成在日本拜谒期间,德川家族的人全程陪同。
活动结束后,德川齐正还安排了晚宴,特意招待朱育成等人。朱育成等人也准备了一幅书画作品,送给德川家的后人。
朱之瑜生前,曾多次表达过想将墓迁回故乡。他也亲自设计了自己的棺椁,材料非常耐用,为的就是经得起长途跋涉。
遗憾的是,因为一些原因,朱之瑜一直未能“落叶归根”。
不过,从他去世至今,一直有日本人为朱之瑜守墓。对于他来说,也算是一件遗憾中的幸事了。
图|朱之瑜
朱育成来日本之前,特意带来了家乡龙泉山的土,还有姚江的水。
之后,他又取了朱之瑜公墓的一些土,带回了余姚,也算是用这种特殊方式,让祖先落叶归根了。
作为明末遗民,朱之瑜东渡日本,临终前嘱托墓碑必须刻上“故明人朱之瑜墓”,并以明朝衣冠下葬,彰显其“不降清”的遗民气节。
德川家族在水户藩的瑞龙山厚葬朱之瑜,并建明式陵墓,既是对其学问的尊崇,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仰慕。
民国时期,梁启超曾试图迁墓回国未果,日军侵华时因敬重其名望未毁其祠堂,足见其地位特殊。
朱之瑜在日本传播儒学,推动水户学派发展,他的思想也深刻影响江户至明治时期的日本社会。
德川家族一直为其守护墓地,虽然他未能实现故土情结,但他为后代留下的精神财富,已经远远超越地理归属,成为中日两国共同精神遗产。
#春日生活打卡季##记录我的2025#
来源:胖冬瓜Talk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