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化传下去——平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纪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12:24 1

摘要:中华文明的数千年传承与积淀,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理位置,赋予平凉绵延不绝的深远文脉与博大丰厚的人文光彩,也为平凉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和灿烂的文化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调研时指出,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我市匠心守护,持续加大文物保

——平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纪实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柳娜

“穿古装,看皮影,和文物‘对话’,真是太好玩了!”8岁的赵阳对平凉市博物馆的文化活动格外着迷。

挑灯古装游园、非遗皮影演出……每个周末,平凉市博物馆多项文化活动轮番上演,丰富的文化盛宴给市民带来无限乐趣,也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潮”玩课堂。

中华文明的数千年传承与积淀,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理位置,赋予平凉绵延不绝的深远文脉与博大丰厚的人文光彩,也为平凉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和灿烂的文化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调研时指出,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我市匠心守护,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积极构建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推动文物合理适度利用,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千年遗存

见证平凉文明之源

穿越历史的长河,平凉这片土地,自古便是文脉悠长、风华蕴藉之地。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在黄河中上游生息繁衍的摇篮,平凉在《诗经》中已留下深刻的文明印记。这部中华文学的开山巨著中,与平凉相关的吟咏多达50余处。

平凉辖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性质主要由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两部分构成。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遍布陇山两麓和泾河流域;马家窑类型、半坡类型多见于平凉西部;齐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则在泾、渭河流域广泛分布。位于平凉市西20公里处的安国东沟遗址,是寺洼文化安国式的重要发现地,在我国考古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平凉的石窟寺资源尤为丰厚。全市共有石窟寺49处,洞窟566个,摩崖造像1201尊,残存壁画约527平方米,石窟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这些石窟大多创建于北魏到唐代,多分布于泾河两岸和关山西麓,是平凉作为佛教艺术东传与嬗变之关键阶段的真实见证。南石窟寺的“七佛同窟”开创了佛窟营造史上一种新的形制;泾川大云寺的五重套函盛装14枚佛祖舍利,是现今发现最早的棺椁式瘗埋舍利的实物资料;建于峭壁上的云崖寺石窟群,是中国石窟营造史上大规模开窟造像之风的最后止息地;王母宫石窟在中心柱石窟的早期发展史中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丰富的石窟艺术,平凉的古遗址达1792处。静宁治平成纪古城址、泾川泾明长武古城址、泾川城关薛举古城址、灵台百里古城址、庄浪通边古城址等,无一不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全市现存古建筑43处,崇信李元谅寝宫、平凉大明塔、崆峒凌空塔等,默默见证着平凉的历史脉络。

在文物馆藏方面,平凉拥有博物馆7家,馆藏文物总量22985件(套)(实际数量47584件)。其中一级文物224件,二级文物1156件,三级文物4148件,其他文物15204件。除了馆藏文物,全市还有野外文物点2262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6处。

平凉的古墓葬遗存共240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平凉地区博物馆先后配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对灵台县白草坡、泾川蒜李、平凉庙庄和大陈及崇信于家湾等商周时期墓葬进行了钻探和挖掘;并对平凉庙庄、崇信刘家沟战国墓葬,庄浪南湖汉代墓葬,静宁李店西汉墓葬以及泾川袁家庵唐代墓葬进行了清理挖掘,出土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资料。

探寻平凉千里沃土上的遗珍,走近千年胜迹,我们得以在这些美丽的文物中,一览平凉的前世今生。

系统保护

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历史赋予了平凉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将守护、传承与弘扬的使命与职责交给了平凉。

我市通过健全制度体系、推进文物普查、实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等一系列举措,不断筑牢文物安全底线,挖掘历史文化价值,为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文化动力。

在制度构建方面,平凉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动全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体制机制、安全管理、依法行政、资源开发及人才队伍等多方面明确具体措施,为文物事业长远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同时,市人大常委会启动《崆峒古建筑群保护》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进程,进一步筑牢法治屏障。

市文物局联合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制定《平凉市加强文物保护暨防范打击文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组建多部门协作平台,形成信息互通、业务协同、打击防范一体化的长效监管机制,全面构建文物安全治理新格局。

文物普查工作扎实推进,“四有”基础不断夯实。我市全面落实国家文物工作方针,印发《平凉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方案》,截至目前已完成全部2257处文物点的复查任务。同步推进文物保护设施标准化建设,完成保护标志碑、界桩和公示牌的树立,明确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市县两级均设立野外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力量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平凉共争取到文物保护专项资金9000余万元,在古建筑修缮方面,重点实施了崆峒山古建筑群综合保护工程,对核心建筑群进行系统性加固、木构件修复和彩绘保护,有效遏制了自然损蚀,恢复了部分历史原貌。泾川王母宫石窟附属建筑维修和崇信公刘庙文物保护设施建设等项目也相继完成,进一步筑牢了文物安全防线。

在石窟寺保护领域,云崖寺石窟壁画彩塑保护修复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重点洞窟的壁画实施了清洗加固、病害治理,对彩塑进行了修复稳定,使这一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石窟艺术遗存重现光彩。南石窟寺危岩体加固与渗水治理工程也同步推进,有效改善了石窟保存环境。

博物馆提升改造方面,泾川县博物馆完成新馆搬迁,华亭市博物馆展览改造项目对基本陈列进行全面升级,显著提升了观众体验。

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使平凉一批重要文物得到科学保护和有效展示,博物馆基础设施与现代展陈水平也显著提升,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和实现文化遗产永续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利用

让文物走进现代生活

平凉高度重视对文物的创新利用,不断拓展其社会效益实现路径。全市7家博物馆以创意赋能馆藏文物,通过多样化手段丰富文物形态,拓展展示形式,使其更加立体、鲜活、动人。

平凉市博物馆在精心打造《陇宝泾华—平凉历史文化陈列》《泾河激浪—平凉革命历史陈列》《汉风藏韵—佛像艺术陈列》《道源崆峒—道文化陈列》四大基本陈列的基础上,引进举办《锦英瑞彩—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回家过年·平凉出土文物精品展》《飞天神韵·莫高精神—敦煌石窟文化艺术展》《百年荣光·正道华章—中国共产党平凉历史特展》《美石之语——天津市博物馆藏明清玉器展》等30余期临展,策划推出《镜鉴千秋·端行万里——平凉百件馆藏精品铜镜联展》《和合一观——平凉金铜造像艺术展》2期原创赴外主题展览,突出学术性与美育性,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使文物真正“可感、可近、可对话”,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的双赢。据悉,2022年至今,全市累计举办基本陈列展览15个,临时展览60多个,开展教育活动300多场次,接待观众600多万人次。

市博物馆与灵台县博物馆积极拓展传播渠道,联合市、县融媒体中心推出“博物馆里的平凉”“文物里的灵台”等电视专题节目,以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和专业严谨的解读,将馆藏文物与地域历史、传统文化紧密结合,通过镜头语言细致展现文物背后的制作工艺、历史语境与文化象征。例如,“博物馆里的平凉”系统梳理了从先秦到近代的文明发展脉络,以一器一物折射出一城一地的精神变迁;而“文物里的灵台”则聚焦县域文化遗产,以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珍贵实物,展示灵台深厚的历史底蕴。

此类合作不仅充分发挥了融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也提升了文物故事的感染力和覆盖面,使更多群众通过视听语言走近平凉历史、感知文化魅力,进一步推动了文物资源的公共化、社会化和教育化传播。

市博物馆精心打造了“博游记”“博乐园”“博爱苑”“博古知新学堂”“博育未来”及“畅享线上·乐游平博”6大社会教育品牌活动,依托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和节假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吸引公众参与博物馆文化体验。

同时,全市博物馆积极探索“景区+博物馆”融合发展模式,推出“博物馆穿越时空之旅”“平凉古迹探源之旅”等一系列文物主题旅游产品,并开发多条以历史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为核心的研学旅行线路,使博物馆与纪念馆成为承接游客的核心景点和平凉精品旅游路线中的文化枢纽。

目前,全市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约170万人次,博物馆正日益成为公众领略历史、研学教育和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刘海戏蟾”创意摆件、文物元素茶具、数字化复原艺术摆件、馆藏主题参观护照、精美文物剪纸、便携移动电源文创套装……平凉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持续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成功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审美、实用功能相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全新的时代生命力。

在文创开发基础建设方面,市博物馆已完成500件(套)文物的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并借助三维建模技术,对东汉博山盖神兽纹铜樽、隋代铜虎符等重要文物进行虚拟复原和再创作,推出多款细节精准、造型生动的3D打印艺术摆件,实现了“文物复活”的数字化创新表达。

此外,平凉还积极推动出版传播,推出《崆峒山老子“八十一化”壁画》《百年印象·记忆平凉》《西出长安第一城——丝绸之路上的平凉》《平凉道教壁画文物调查与研究》等图文书籍10余类,从不同角度梳理和展示地方文化脉络。

在实体产品研发与推广方面,全市博物馆已开发包括轻奢饰品、青铜器仿制品在内的9大类50余款文创产品,并建成“乐游平博文创展销中心”,集中展示与销售这些融合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的创意商品,真正实现了让观众“把文物带回家”、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研究赋能

提升遗产传承能力

近年来,平凉市持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与系统性挖掘,推动文物保护、发掘、征集、整理及利用工作全面深化。通过将学术研究成果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晋升机制相挂钩,有效激发了文博领域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初步建立起鼓励创新、重视实绩的制度化环境。

2023年以来,全市文博科研工作成效显著,共有7项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获省文物局立项支持,其中3项课题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并结项。同时,全市累计发表专业文博研究论文16篇,研究覆盖范围与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平凉市博物馆文物科技修复中心正式建成,配置X荧光分析仪、体式显微镜等高精度仪器,已初步具备文物材质科技分析、预防性养护和病害修复等能力,为馆藏文物和出土遗存的科学保护提供了坚实支撑。深入实施“陇原记忆”征藏工程,征集《清敕修大藏经》(原版刷印)等文物藏品954件(套)(实际数量7488件),涵盖金石、陶瓷、书画、化石等多种类别,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文物体系,平凉市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收藏《清敕修大藏经》(原版刷印)的地市级博物馆。

在红色资源整合与文旅融合方面,平凉依托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吴焕先烈士纪念馆等红色经典景区,以及界石铺继红村历史文化名村建设,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向主题教育基地和红色研学课程转化。目前全市已推出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通过增强游客参与感与体验性,不断提升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与社会效益。

平凉还积极推动历史文化数字化建设,借助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方式拓展传播维度,并积极参与全国及省市级文旅推介活动,有效提升了平凉历史文化和红色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历史文化进校园”“行走中的博物馆”“红色文化宣讲队”等主题活动持续开展,从不同角度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吸引广大学生走进博物馆与红色景区,在接受历史教育与精神洗礼中增强文化认同。

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平凉的文物保护工作,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庄重承诺。通过系统性的保护措施、创新性的利用策略以及深入的研究探索,平凉正让沉淀于土地中的文化记忆“活”起来、“传”下去。未来,这座千年古城将继续秉承“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时代方针,不断探索文物赋能文旅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使文化遗产真正成为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民生福祉、驱动区域发展的宝贵资源。

来 源 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审核丨张逸霄 刘 杰

来源:平凉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