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风雨中睹晴空:苏轼五首诗词里的生命气象与旷达之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12:38 1

摘要:因为他没有被击垮,反而将一手烂牌打成了王炸,把颠沛流离活成了一首诗。

我们为什么要读苏轼的诗?

因为他没有被击垮,反而将一手烂牌打成了王炸,把颠沛流离活成了一首诗。

他的答案,而是藏在他那一首首淬炼于灵魂深处的诗词中。

今天,让我们完整地、沉浸式地读懂这五首传世名篇。

作者: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的序言交代了全部背景:在沙湖道上突遇大雨,同伴们因没带雨具而狼狈不堪,只有苏轼毫不在意。

雨停之后,他写下此篇。

词的上半阙写雨中情景。

“别去管那风雨穿林打叶的声音了,我们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悠然前行。”

他甚至觉得,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着高头大马还要轻快自在。

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就让我披着一件蓑衣,在风雨中度过我的一生吧!

这是一种极致的洒脱和无畏。

下半阙写雨后心境。山风吹醒了酒意,虽然感到一丝凉意,但抬头一看,山头的夕阳已经出来迎接我了。

再回头看看刚刚走过的风雨之路,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回去吧,心中既没有什么风雨,也没有什么晴天。

这首词真正令人震撼的,是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乐观,而是一种超越了苦乐、得失的至高境界。

我们普通人是如何应对困境的?

要么在风雨中怨天尤人,要么在晴天时沾沾自喜。

我们的情绪,完全被外界环境所操控。

但苏轼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建立强大的内心秩序,从而获得定义自己情绪的自由。

“风雨”和“晴天”都是客观存在,你无法控制天气,但你可以控制自己的心境。

当你的内心足够强大时,外界的好与坏,都只是风景,无法再撼动你分毫。

这正是现代人最缺乏的能力。

我们总想通过控制外部世界(更高的职位、更多的钱、更完美的关系)来获得安全感,结果却越来越焦虑。

苏轼的智慧在于“由内向外”:与其向外求索,不如向内建立。

当你内心有了“竹杖”和“芒鞋”般的坚韧与从容,外界的风雨,不过是人生的寻常点缀。

这首词,教给我们的正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内心确定性的终极法则。

作者: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极富哲理的游记诗。

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它又成了一座险峻的山峰。

无论远近高低,你看到的庐山永远都不一样。

为什么我始终无法看清庐山真正的、完整的样貌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我自己,就站在这座庐山里面。

这首诗揭示了一个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认知困境:“当局者迷”。

在工作中,你是否曾为一个项目细节反复修改,却忽略了整体方向的错误?

在感情中,你是否曾与伴侣为一件小事争吵不休,却忘记了两人相爱的初心?

在生活中,你是否曾因眼前的某个困难而焦虑万分,却看不到它在整个人生长度里,其实微不足道?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庐山”里。

这座山,由我们的知识、经验、情绪和偏见构成。

它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但同时也给我们制造了巨大的认知牢笼。

苏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用最简单的语言,指出了最高级的解决问题的智慧——提升维度,切换视角

所谓“跳出山来看山”,在今天就是要求我们:

引入外部视角: 主动请教前辈、朋友,或者跨领域的专家,听听“山外”的人怎么说。

拉长时间尺度: 想象一下,一天后、一年后、十年后,你还会为今天这件事烦恼吗?

进行角色互换: 站在你的对手、你的客户、你的家人的立场上,重新审视整个问题。

当你学会从“山”中抽离出来,你会发现,许多曾经让你辗转反侧的难题,不过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幻象而已。

作者: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被贬到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惠州,心情本应是苦闷的。

但他却发现了一片新天地。

他在诗中写道:罗浮山下一年四季都像春天,各种水果接连不断地成熟。

如果每天都能吃上三百颗这么美味的荔枝,我心甘情愿永远做个岭南人!

如果说《定风波》展现的是被动抵抗苦难的从容,那么这首诗展现的,就是主动创造快乐的强大能力。

很多人把苏轼的乐观归结为天性,但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选择性忽视。

他不是看不到苦,而是在看到苦的同时,选择去聚焦和放大生活中的甜。

被贬异乡是苦,但“卢橘杨梅次第新”是甜;生活困顿是苦,但“日啖荔枝三百颗”是甜。

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生活哲学:幸福不是对痛苦的彻底消除,而是用足够多的“小确幸”去对冲和覆盖人生的“大不幸”

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必须等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升职、加薪、买房),才能快乐。于是,我们把眼前的生活,过成了实现未来目标的工具。

苏轼却告诉我们,生活本身就是目的。

真正的乐观,不是等待,而是创造。

是在一地鸡毛的现实中,仍然有兴致去发现一颗好吃的荔枝,欣赏一朵路边的野花,感受一阵傍晚的凉风。

这种将苟且点化为诗意的能力,才是对抗漫长岁月最强大的武器。

作者: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气象万千。开篇就将时空拉到极致:滚滚长江,淘尽了历史上多少英雄人物。

词人站在赤壁古战场,想象着当年周瑜的英姿飒爽:年少得志,迎娶美人,指挥水军,谈笑风生间就让曹操的强大舰队灰飞烟灭。

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然而,画风一转,苏轼的目光回到了自己身上。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与千古英雄相比,我这个多愁善感的人,在这里感怀古今,结果只是让自己头发早白,真是可笑啊。

最后,他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将一杯酒洒向江中,敬献给明月。

这首词的核心,是在处理一对巨大的矛盾:宇宙的永恒与个体的渺小。

我们每个人,在某个瞬间,都会有“人生如梦”的虚无感。

努力工作、辛苦打拼,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连一粒尘埃都算不上。

这种思考,很容易让人陷入悲观和躺平。

但苏轼给出了一个极为深刻的答案。

他最后选择“一尊还酹江月”,这个动作意义非凡。

他没有沉溺于自我否定,而是选择与历史、与自然、与那些“千古风流人物”进行一次精神上的共鸣和对话。

这是一种宏大的“价值定位”:承认渺小,但拒绝虚无

是的,我们终将逝去,就像周瑜和曹操一样。

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才情、事业和创造,在历史的“大江”中,留下属于自己的一朵浪花。

这首词,教导我们如何安放自己的“功业心”:

一方面,要认识到“浪淘尽”的规律,不必为一时得失而过分执着。

另一方面,要像周瑜那样,在自己的时代里,尽情地“雄姿英发”,活出生命的强度和光彩。

在看透了“人生如梦”的真相后,依然选择热烈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作者: 苏轼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的序言是关键。

苏轼的朋友王定国从遥远的岭南被赦免归来,苏轼见到他身边随行的歌女柔奴,便问她:“岭南那地方,风土人情应该很差吧?”

柔奴却微笑着回答了一句让他终身难忘的话:“我内心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苏轼大为感动,写下此词。

词中,他盛赞柔奴的美丽和歌喉,更惊叹于她强大的内心。

在经历了万里流放的艰辛后,她归来时容颜反而更显年轻,笑容里仿佛还带着岭南梅花的香气。当被问及岭南的艰苦时,她只是淡然地说出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

如果说前面四首诗词是苏轼探索人生各种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首,就是他找到的“终极答案”。

我们终其一生,到底在寻找什么?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

为了这个“家”,我们努力赚钱买房,拼命在大城市扎根,不断地更换工作和圈子。

我们以为物理空间的安定,就能带来内心的安宁。

但柔奴的回答,彻底颠覆了这种观念。

一个人如果内心动荡不安,即使住在皇宫里,也像个流浪汉;一个人如果内心安宁丰盈,就算身处天涯海角,也如同在故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所有人生智慧的基石。

它意味着:

不向外抓取: 停止将安全感寄托在不确定的外部事物上。

向内探寻: 修炼内心的平静和稳定,这才是唯一你能完全掌控的东西。

当你真正拥有了这份内心的安定,你就获得了人生最大的自由。

你将不再恐惧变化,不再害怕失去,因为你把“家”,安在了自己心里,谁也无法夺走。

结语

从《定风波》的内心秩序,到《题西林壁》的认知突破,到《食荔枝》的快乐创造,再到《念奴娇》的价值定位,最终归于“此心安处”的终极安宁

这五首诗,是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为我们绘制出的一幅完整“精神地图”。它告诉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变化,真正能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唯有强大的内心。

今日话题:苏轼的这五种人生智慧,哪一种最让你感同身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来源:露一说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