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劝退的4个专业,高三家长扎堆报考,分数涨20%白纠结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14:10 1

摘要:“报志愿那天,我舅一句话把我爹怼到沉默:‘你娃分够浙大,可你掏得出他读博的八年房租吗?

“报志愿那天,我舅一句话把我爹怼到沉默:‘你娃分够浙大,可你掏得出他读博的八年房租吗?

’”——2024年7月,人社部刚公布医疗岗缺口涨了三成,三甲医院起薪15万,却明码标价“博士+规培”才递得进简历;同一时间,浙江大学的“智能医学工程”飙到648分,比临床本博还高。

热闹背后,一个冷冰冰的悬念挂在每个普通家庭头上:到底哪个专业能让娃体面吃饭,又不把全家拖进深坑?

我蹲了三天直播间,把张雪峰团队新出的“潜力模型”截图保存,核心就一句:别只看分数线,先看“读多久、花多少、回在哪”。

我算了笔账,临床5+3+3,十一年,学费加住宿最少二十万,规培阶段月薪八千,房租一交只剩盒饭钱;再看隔壁“智能医疗装备”的订单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迈瑞直接签合同,毕业进厂做设备维护,起薪九千,三年工龄就能考工程师,人家家长当场拍板:放弃985,去深职院。

不是傻,是把时间折现算清楚了。

机械那边也洗牌了。

北理工“机器人工程”今年录取线涨22分,车企来校招,会写工业机器人程序的,底薪一万二;可同校传统机械设计,八千还得倒班。

东北一所二本,机械学院老师自己发抖音吐槽:本地厂子只要操作工,学生无奈跑长三角,路费先花两千,租床位八百,实习六个月,倒贴钱上班。

地域差就是生死线,表格里写得再漂亮,也救不了车票和房租。

师范看起来稳,其实暗涌。

教育部把公费师范生服务期从六年砍到五年,还允许跨省调剂,咨询量瞬间涨四成。

可别忘了,岗位是县域,工资是公务员九折,乡村小学全科教师最吃香,因为一个人要包班语数外音体美,录取位次一年蹿升一万二。

我表妹去年报了这个,现在暑假被学校喊回去布置教室,美名其曰“提前适应”,其实就是免费劳动力。

她妈在群里发照片,闺女爬高贴墙报,手上全是泡,没人好意思点赞。

最骚的操作是“包装专业”。

某校把机械制图换个马甲叫“智能制造工程”,课程表一拉,还是老三样:CAD、公差、材料力学。

教育部8月专门发预警:看见“智能”“智慧”字眼,先去查课表,别被名字忽悠。

我顺手搜了,果然有家长哭诉,孩子高分考进去,大一结束才发现没半行代码,想转专业,绩点不够,只能继续画螺丝。

我把所有信息揉在一起,发现一个残酷的公式:专业冷热周期≈4年,家庭能扛的读书时长≈7年,地方产业需求≈一辈子。

三者能对上,才叫选对。

对不上,高分只是延迟崩溃。

上海那群家长最卷,直接写爬虫扒五年招聘数据,把“薪资、岗位量、房租、房价”拉成曲线,志愿表当场变Excel。

他们得出的结论简单粗暴:留沪优先选码和医,回老家就看师和公,想挣钱去珠三角制造业,要能吃苦,机器人调试员比一本金融更香。

说回我舅。

他最后拍板让表弟去读了“智能医学工程”,理由是:本博连读太长,五年本科能早出来,人工智能课至少占三成,毕业考不了医生还能转医疗IT,进退都有路。

我爹沉默半天,只问一句:“那万一娃以后又想当医生呢?

”我舅回了句大白话:“先吃上饭,再谈理想,饿肚子谈情怀,只有剧里敢演。

志愿表交上去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热门,不是分数高,而是普通家庭错不起;所谓冷门,也不是没人报,而是没人敢输。

专业没有原罪,钱包和时间是照妖镜,照得出名字背后的真成本。

来源:高贵香瓜KY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