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时节,请收好这份“黄金周”健康保险单!青岛市疾控中心提醒→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12:02 1

摘要:今年堪称“史上最强”的国庆中秋“超级黄金周”即将到来,整整8天假期,想必大家的旅行计划早已蠢蠢欲动。但先别急着收拾行李,天气的“剧本”可没那么简单。中国气象局最新提示,这个假期横跨“白露”与“寒露”两个节气,北方多地可能遭遇“一夜入冬”式的断崖式降温,而南方却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29日讯 今年堪称“史上最强”的国庆中秋“超级黄金周”即将到来,整整8天假期,想必大家的旅行计划早已蠢蠢欲动。但先别急着收拾行李,天气的“剧本”可没那么简单。中国气象局最新提示,这个假期横跨“白露”与“寒露”两个节气,北方多地可能遭遇“一夜入冬”式的断崖式降温,而南方却仍被副热带高压“拿捏”,可能出现高温天气。面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该如何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安心享受这个超长假期?29日,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醒。

关注南方“湿热三件套”

防暑、防涝、防过敏

市疾控中心专家李丹丹建议市民关注以下信息:台风暴雨,警惕次生灾害假期正值南方台风季,强降雨易引发城市内涝、海水倒灌。积水环境会迅速滋生蚊虫,增加登革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疾病传播风险。

桑拿高温,体感温度可能远超实际若受副热带高压控制,35℃以上高温遇到70%以上的湿度,体感温度可超45℃。这种天气下人体散热困难,核心体温每升1℃,心脏负荷增加20%,老人、慢性病患者等群体需预防热应激反应休克。

警惕过敏,高温高湿环境是霉菌生长的温床霉菌孢子飘散在空气中,极易引发过敏性鼻炎、哮喘或皮肤过敏等问题,需要特别关注。虽然“雷暴哮喘”在北方报道偏多,但南方在夏秋之交若遇雷雨天气,也存在类似风险,雷暴可将花粉、霉菌击碎成更细小的颗粒,诱发群体性的哮喘急性发作,过敏体质人群需保持警惕。

出行南方的市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尽量选择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高温时段宜在室内休息;及时补充水分,建议每小时补充约200ml含电解质的饮品,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冷饮;有过敏史或带娃出行,请务必随身携带支气管扩张剂或抗过敏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北方“秋日三重奏”

温差、沙尘与山区风险

前往北方的市民要高度关注以下内容;

断崖式降温,心脑血管的“秋日考验”。北方地区在秋季常出现气温“断崖式”下跌,一日之内体验“短袖与羽绒服”的切换并不罕见。这种剧烈温差会导致人体血管快速收缩、血压骤然升高,显著增加脑卒中(中风)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沙尘天气,呼吸道的“不速之客”。秋季大风易引发沙尘。空气中的PM10颗粒物会与季节性花粉等过敏原产生协同效应,加重慢阻肺、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导致急性发作;

山区潜在威胁,失温与地质灾害计划前往西部或北部山区的游客需格外警惕,山区天气多变,局地强降水极易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瞬时可阻断交通,此外,山区昼夜温差极大,夜间气温可骤降至极低水平,人体在湿冷环境下可能2小时内出现失温,危险悄无声息。

出行北方的市民应关注以下内容:

穿衣法则,李丹丹建议“洋葱式穿衣”,内层速干、中层保暖、外层防风防水。可根据体感温度随时穿脱,有效应对温差;

沙尘防护,遇沙尘天气,务必佩戴N95或KN95级别口罩,进入室内后,及时用生理盐水或清水清洗鼻腔和面部;

晨起注意,北方秋季晨间寒冷,血管易收缩。高血压患者及老年人早晨起床时切忌过猛,可先坐床沿再慢慢站起,防止体位性低血压跌倒。

李丹丹特别提醒,特别关爱脆弱人群的出行。婴幼儿(5岁以下)应谨防体温失调。5岁以下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还未完善,高热易引起惊厥,外出应准备退热贴、口服补液盐,行程≤2小时即找阴凉处休息。

老年人(65岁以上)要高度关注隐性缺水与基础病。65岁以上老人的口渴感易出现延迟,可携带刻度水杯,提醒并监督每天饮水做到不少于1500 ml,合并心脑血管病的老人,外出前一定要去医院做健康评估。

孕妇的循环负荷加重,活动需有度。孕妇血容量比孕前增加约50%,市民应记得每30分钟起身活动防血栓,严格避免泡温泉、蒸桑拿等高温活动。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等)应注意稳定是出行的基石。气温的骤升骤降是慢性病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因。患者家人应主动关注目的地天气变化,提醒患者规律服药、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哮喘患者的速效吸入剂、冠心病患者的硝酸甘油等)。

气候变化不是遥远的科学概念,它体现在我们每一次呼吸的空气、每一段旅程里真实上升的温度、旅途中突然袭来的暴雨和悄然延长的花粉季里,把简单的“看天气”升级为科学的“读气候”,把家人健康放到行程规划的首位,是市民能给自己、给家人最温柔的假期礼物。(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孙源熙

来源:青岛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