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延迟期CINV管理新进展:从传统化疗到 ADC 时代,NEPA如何破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6 20:04 2

摘要:在肿瘤治疗领域,化疗相关恶心呕吐(CINV)一直是困扰患者和医生的重要问题。随着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等新型疗法的兴起,长延迟期 CINV(>120 h)的管理挑战日益凸显。近日发表于《Future Oncology》的一篇综述,深入探讨了这一领域的最新进

// 前 言 //

在肿瘤治疗领域,化疗相关恶心呕吐(CINV)一直是困扰患者和医生的重要问题。随着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等新型疗法的兴起,长延迟期 CINV(>120 h)的管理挑战日益凸显。近日发表于《Future Oncology》的一篇综述,深入探讨了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固定复方止吐药 NEPA(奈妥匹坦/帕诺洛司琼)在长延迟期 CINV 治疗领域的独特优势。本文结合临床实践,为您解析关键要点。

肿瘤治疗格局变迁:长延迟期 CINV 成「被忽视的痛点」

传统化疗时代的 CINV 分型局限

经典 CINV 分为急性期(≤24 h)和延迟期(>24-120 h),前者由胃肠道 5-HT₃受体激活驱动,后者与中枢神经系统释放P物质激活NK1受体相关。然而,越来越多证据表明,CINV 可延续至化疗后 5 天以上:

真实世界数据:日本调查显示,91% 的医护人员观察到患者在化疗后 5-7 天仍有 CINV1;中国研究发现,36% 接受中高度致吐化疗的患者在 8-21 天出现 CINV,其中 35% 为恶心,11% 为呕吐1。

对患者的影响:长延迟期症状与生活质量下降、治疗依从性降低直接相关,甚至导致剂量调整(如 T-DXd 因恶心呕吐导致的剂量降低率:恶心 4.8%,呕吐 1.4%)1。


ADCs 带来的新挑战:延迟发作与持久毒性

以靶向 HER2 的 T-DXd 和 Trop-2 的 SG 为代表的 ADC 药物,虽凭借单克隆抗体的精准靶向能力被誉为 "生物导弹",但其发挥细胞毒作用的核心 Payload 本质上仍为化疗药物 —— 这种独特的 "精准 + 毒性" 作用机制,在实现肿瘤细胞定向打击的同时,也因 Payload 的脱靶释放引发显著恶心呕吐,且呈现独特模式:

延迟发生与长持续时间:T-DXd 的恶心中位发生时间为 3 天,持续 10 天;呕吐中位发生时间 9.5 天,持续 3 天。SG 的恶心中位发生时间 8 天,持续 5.5 天;呕吐中位发生时间 24.5 天,持续 1.5 天1。


临床研究数据:DESTINY 系列试验中,T-DXd 的任何级别恶心发生率 55%-78%,呕吐 25%-52%。SG 在 TROPiCS-02 试验中恶心 55%、呕吐 19%,均高于传统化疗所致恶心呕吐数据1。


现有指南的「时间盲区」

尽管 NCCN、MASCC/ESMO 等指南已将 T-DXd 和 SG 列为中 / 高度致吐药物,但推荐方案(如三联疗法)主要覆盖 0-120 h,对长延迟期(>5 天)的预防策略仍存空白。临床实践中,仅 22% 的患者接受规范止吐方案,导致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NEPA 的「长续航」机制:从药代动力学到受体阻滞的双重优势

► 首个「双通路覆盖 + 长时效」的复方制剂

NEPA 是首个将 NK1 受体拮抗剂(奈妥匹坦)与第二代 5-HT₃受体拮抗剂(帕诺洛司琼)结合的复方制剂,通过单次给药同时阻断急性和延迟期呕吐通路,其核心优势在于:

较长半衰期:奈妥匹坦的血浆半衰期为88 h,明显长于阿瑞匹坦的9-13 h1。

持久受体占有率:给药后 2.2 h,奈妥匹坦 在纹状体的 NK1 受体占有率达 90%,120 h后仍 > 75%;在大脑皮层等区域,120 h占有率接近 90%。药代动力学模拟显示,奈妥匹坦的NK1受体占据率在 240 h仍维持 59%1。


突破时间限制:从延迟期到长延迟期的全程保护

传统止吐药在 5 天后效果显著下降,而 NEPA 的「长续航」特性使其能有效覆盖长延迟期:

真实世界验证:一项前瞻性研究在接受MEC方案的患者中对比了单剂量NEPA与3日阿瑞匹坦方案。在整个阶段(0-144h)的完全缓解率NEPA组显著优于阿瑞匹坦组(77% vs 58%, p = 0.003)。此外,在长延迟期(> 24-144h),NEPA组的完全缓解率在数值上高于阿瑞匹坦方案(90% vs 83%, p = 0.159)1,2。


(数据源于:Cancer Med. 2023;12(15):15769-15776. )

针对顺铂化疗的3期CONSOLE 研究显示,NEPA 组在 120-168 h(长延迟期)的完全缓解率达 74%,显著高于福沙匹坦组的 67%(p=0.045)1,3;


(数据源于:Oncol Ther. 2022;10(1):253-262.)

DESTINY 系列试验初期未规范止吐,导致 T-DXd 组恶心呕吐率较高。专家一致认为,应从第一个疗程开始就应解决T-DXd引起的恶心和呕吐问题,最好采用含NK1的方案

日本多中心研究:168 例接受T-DXd的乳腺癌患者中,含NK1的三联方案的 0-168 h完全缓解率为70%,而不含NK1的二联方案组仅为32%;三联组和二联组的无恶心率11% vs 52%,无呕吐率53% vs 81%1。

真实世界数据:53 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显示,三联方案(含NEPA) 组第 1 周期呕吐率 0%,显著低于二联 组 21%;第1周期接受二联方案且发生恶心的患者在第 2 周期换用 含NEPA 的三联方案后,恶心率从 100% 降至 53%(p=0.022),呕吐从 47% 降至 13%(p=0.046)1,4。


(数据源于:Front Oncol. 2024;14:1374547.)

1。德国单中心真实世界研究(KEM研究)显示,采用 NEPA 方案后,任何级别恶心率降至21%,呕吐率降至9%,低于临床试验数据(IMMU-132-01研究:67%/49%,ASCENT研究:57%/29%)1,5,提示使用 NEPA 可有效控制 SG 相关毒性

(数据源于:Ther Adv Med Oncol. 2023;15:17588359231200454.)

结语:ADC长延迟期CINV管理,NEPA 开启全程保护新范式

从传统化疗到 ADC 时代,CINV 的时间维度和机制复杂性不断升级,长延迟期CINV管理已成为提升肿瘤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NEPA作为复方制剂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和受体占有时间,能提供持久的止吐预防作用。在传统定义的延迟期以及多项针对 NEPA 在长延迟期效果的研究中,NEPA 均显示出高效性。对于接受传统化疗或 ADCs 治疗的患者,有效预防长延迟期恶心呕吐的止吐方案是一个日益增长的未满足需求,而基于 NEPA 的方案可能适用于这一场景,助力实现「无呕化疗」目标,改善患者全程治疗体验。

本材料仅供医疗卫生人士参考,非广告宣传

文档编号:NP-20250509-010

参考文献

1. Park YH, Bianchini G, Cortés J, et al. Nausea and vomiting in an evolving anticancer treatment landscape: long-delayed and emetogenic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Future Oncol. 2025;DOI:10.1080/14796694.2025.2479417.

2. Zelek L, Navari R, Aapro M, Scotté F. Single-dose NEPA versus an aprepitant regimen for prevention of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in patients receiving moderately emetogenic chemotherapy. Cancer Med. 2023;12(15):15769-15776. doi:10.1002/cam4.6121

3. Hata A, Shiraishi Y, Inui N, et al. Exploratory Analysis Comparing Fosnetupitant Versus Fosaprepitant for Prevention of Highly Emetogenic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CINV):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hase 3 Study (CONSOLE). Oncol Ther. 2022;10(1):253-262. doi:10.1007/s40487-022-00188-2

4. Notini G, Naldini MM, Sica L, et al. Management of Trastuzumab Deruxtecan-related nausea and vomiting in real-world practice. Front Oncol. 2024;14:1374547. Published 2024 Mar 11. doi:10.3389/fonc.2024.1374547

5. Reinisch M, Bruzas S, Spoenlein J, et al.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acituzumab govitecan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in real-world settings: first observations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breast cancer centre in Germany. Ther Adv Med Oncol. 2023;15:17588359231200454. Published 2023 Sep 28. doi:10.1177/17588359231200454

审校:Babel

排版:Kenken

执行:Babel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