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八年后,神话戛然而止。2024年冲泡业务营收跌至22.71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1.1亿元,年销量锐减1.6亿杯——从“绕地球”到“暂停绕地球”。
“一年卖出三亿多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
这是香飘飘最风光的时代记忆。巅峰时期年销12亿杯,2017年高调上市,成为资本追捧的“奶茶第一股”,一度是国民饮品的代名词。
然而八年后,神话戛然而止。2024年冲泡业务营收跌至22.71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1.1亿元,年销量锐减1.6亿杯——从“绕地球”到“暂停绕地球”。
一个时代的宠儿,正在被年轻人抛弃。为什么?答案其实早已写在趋势里。
它的爆火,要追溯到2005年至2010年。那时,街头奶茶刚刚兴起,人人都觉得新鲜,但体验却充满槽点:要排队十五分钟、必须依赖门店、甜度无法选择,价格还动辄十块。
香飘飘正是抓住了这个“痛点时代”。它用工业化的标准化生产,把奶茶变成了“三分钟热水冲泡”的“随身快乐”。日产能200万杯,成本比街边奶茶低40%,售价却只要3到5块。对当时的人来说,这就是最亲民的“轻奢平替”。课间分享一杯香飘飘,也成了很多00后青春里最温暖的“同桌情谊”。
更关键的是那句魔性广告语——“一年卖出三亿多杯,能绕地球两圈”。配合2006年湖南卫视的黄金时段广告轰炸,直接触达1.2亿年轻人。广告洗脑+渠道无处不在,香飘飘一举拿下心智,成为那个年代的大单品,也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换句话说,在“便捷”稀缺的年代,香飘飘用工业化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随时随地,一杯热水就能喝到的奶茶快乐。再加上踩中电视媒介的黄金红利,它不仅成了“奶茶第一股”,最高市值一度冲到113亿,也真正把“绕地球的奶茶快乐”,送进了千家万户。
但是,当消费者消费升级,问题已经不再是“能不能喝到”,而是“喝得好不好”。消费趋势变了,而它却没能及时跟上。
第一, 场景变了。当年“热水冲泡”的便捷是卖点,但随着外卖和现制茶饮普及,让20分钟送达的“现制”与3分钟冲泡的“工业”几乎没有时间差,却多了“新鲜感”和“社交场景”,冲泡场景逐渐式微,香飘飘失去了刚需。
第二,人群变了。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他们对饮品的诉求早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健不健康”。糖分、奶精、植脂末被质疑,“奶茶快乐”的健康成本让香飘飘背上了“高糖高热量”的标签,逐渐脱离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同时,年轻人追求的不只是饮品,更是“社交货币”和“仪式感”,而货架上的冲泡奶茶天然缺乏故事和氛围。
第三,媒介变了。香飘飘的传播高光期在电视广告年代,但短视频、社交媒体崛起后,它没有出现新的“绕地球”级别的记忆点。新品牌借助小红书、抖音种草不断制造爆款,香飘飘却依然停留在电视广告心智,逐渐被边缘化。
第四,品牌心智被稀释。曾经是“奶茶第一股”,香飘飘一度是奶茶的代名词。随着现制茶饮和新兴品牌的涌现,消费者心中“奶茶=香飘飘”的认知不再成立。香飘飘被贴上“老品牌”标签,年轻人不再觉得它代表潮流,反而带有些许“过时”印象。
第五,从货架逻辑到流量逻辑的转变。香飘飘的渠道模式仍停留在商超+经销商的货架思维,而消费主战场早已迁移。新品牌通过抖音、小红书直接触达消费者,形成“内容即渠道”,即饮茶饮、便利店、外卖成为年轻人的饮品获取入口。蜜雪冰城用“5元现制”撕开价格带,直接碾压香飘飘“便宜替代”的定位。渠道权力的转移,也意味着消费市场中心的重构,但香飘飘仍困在“铺货思维”,错过了与消费者建立关系的机会。
香飘飘的困境,并非单纯卖不动,而是在从“便捷刚需”到“健康悦己”的趋势切换中,它未能完成升级。场景、用户、媒介、品牌认知和渠道逻辑的多重错位,使得曾经的王者逐渐被时代边缘化。
面对销量下滑,香飘飘并非毫无动作,其自救尝试几乎覆盖了每一波消费热潮。
早在2017年,香飘飘就开始布局即饮产品,先后推出“Meco”果汁茶,试图在冲泡业务之外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从产品角度看,这些尝试具有亮点——“Meco”果茶凭借高颜值和“真茶真果汁”的定位,一度在年轻消费者中引发关注。然而,在统一、康师傅等巨头面前,香飘飘未能形成核心壁垒,最终陷入价格竞争。2025年上半年,即饮毛利率仅24.88%,远低于冲泡业务的44.40%。
香飘飘还尝试过果汁、咖啡、气泡水,试水植物基、低糖健康饮品,成立子品牌“小样”切入能量饮料市场,开设线下奶茶店“Meco蜜谷”,甚至跨界做过预调鸡尾酒。尽管动作频繁,但多为跟风式追赶,缺乏以用户洞察为核心的长期战略。在果汁饮料有农夫山泉、气泡水有元气森林、现制茶饮有喜茶和蜜雪、能量饮料有红牛和东鹏的背景下,香飘飘在各个赛道都未形成明显差异化优势,难以撬动新的增长曲线。
主业奶茶持续下滑,而副业新品未能接力,香飘飘未能建立真正的第二曲线。根本原因在于其品牌基因仍深深绑定在“冲泡奶茶”上,供应链、渠道和用户心智都围绕这一品类运作。转型新品时,品牌未能跳出原有认知枷锁——消费者眼中,它依然是那句“绕地球一圈”的广告,而非“健康饮品品牌”。
同时,即饮业务与冲泡主业存在渠道冲突与资源分散问题。一方面,即饮产品依赖便利店、即时零售等新渠道,而香飘飘的传统渠道优势难以复用,导致前期投入大、见效慢;另一方面,公司将营销资源向即饮业务倾斜,忽视冲泡奶茶的产品迭代与场景拓展,形成“即饮业务增长乏力,主业持续下滑”的双输局面。数据显示,香飘飘即饮业务在2019年达到12.6亿元峰值后,自2021年起同比降幅超过15%,对整体营收的贡献从31%降至22%,未能承担起第二增长曲线的角色。
香飘飘当下的困境再次印证了一个核心真理——趋势大于努力。
首先,消费升级是不可逆的——便捷红利已经过去,体验、健康、情绪价值成为新的驱动力。
其次,渠道逻辑已被重构——传统货架思维不再适用,品牌必须主动进入“流量即渠道”“内容即渠道”的新场景。
再有,创新必须另辟蹊径——过去的成功基因和用户心智,可能成为转型的束缚。在消费迭代加速的时代,跟风式创新无法建立未来的增长曲线。
传统品牌的过往成功,可能成为未来转型的最大枷锁。唯有从用户需求、场景体验和情绪价值出发,重构差异化产品和渠道生态,才能真正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面对未来的消费趋势,香飘飘不是没有机会,而是要挖掘新的趋势赛道,进行彻底的重构和改造。
第一,围绕“健康”的消费趋势开发产品。
加大研发投入,推出“0添加”、低糖低脂、口感丰富的新品,尤其是以“原叶现泡轻乳茶”为代表的健康化产品,摆脱传统冲泡奶茶的健康隐忧,强化健康标签,满足消费者对功能与口感的双重需求。
第二,切入药食同源细分场景。
2025年,祛湿健脾、安神助眠类茶饮搜索量同比增长120%,年轻消费者愿意为天然成分支付溢价。香飘飘可避开与现制茶饮的直接竞争,利用冲泡奶茶的保鲜技术,结合中草药推出安睡奶茶、祛湿奶茶、滋补奶茶等,今年上半年,香飘飘联名方回春堂推出草本加鲜奶的新产品,主要有人参枸杞口味的“风参水杞”和酸枣仁百合口味的“夜色椹好”,产品内包括枸杞、人参、桑叶、甘草和茯苓等多味中草药,号称“加中药的奶茶”持续打造功能性细分市场,拓展年轻化消费场景。
第三,即饮业务的产品设计差异化。
针对不同消费场景和人群开发产品:便利店、自动贩卖机的便携小包装;年轻消费者追求新奇的创意口味和包装;健身人群的高蛋白、低热量奶茶。通过个性化设计,让即饮业务不仅是产品,更成为生活方式的延伸。
第四,内容和渠道的协同。
香飘飘可以通过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精准触达年轻消费者,结合达人测评等,让产品与消费者日常场景产生共鸣。与此同时,通过便利店、即时零售、自动贩卖机等渠道,将内容种草转化为即时购买路径,实现“看到就能买到”。通过内容与渠道的深度结合,让品牌与用户的日常生活形成闭环互动。
香飘飘的教训提醒所有传统品牌:守旧者注定被淘汰,勇于洞察趋势、敢于重构的品牌,才能在新的消费周期中重新站上舞台,实现真正的第二曲线。
来源:肖明超-趋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