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9 月 27 日清晨,甘肃定西的山林还笼罩在浓墨般的夜色中,多数村民仍在熟睡。5 时 49 分,一阵剧烈的轰鸣突然撕裂寂静,大地开始疯狂摇晃 ——5.6 级强震在陇西县文峰镇桦林村猝然发生,震源深度仅 10 公里,震中 5 公里范围内的 10 多
2025 年 9 月 27 日清晨,甘肃定西的山林还笼罩在浓墨般的夜色中,多数村民仍在熟睡。5 时 49 分,一阵剧烈的轰鸣突然撕裂寂静,大地开始疯狂摇晃 ——5.6 级强震在陇西县文峰镇桦林村猝然发生,震源深度仅 10 公里,震中 5 公里范围内的 10 多个村庄瞬间陷入混乱。接下来 40 分钟里,3 次明显余震接连来袭:6 时 28 分陇西县 4.5 级震动、漳县 4.3 级摇晃,7 时许又一次 3.2 级余震,连续震颤让未完全稳固的房屋持续剥落墙皮,裂缝在墙体上迅速蔓延。
这场地震波及定西、天水、临夏等多地,震中桦林村的三间无人居住老屋彻底坍塌,周边房屋普遍出现裂缝,部分院墙倾斜倒塌。但与 12 年前的伤痛相比,此次灾害仅造成 11 人轻微受伤,这背后既有地质规律的作用,更藏着十年来防震减灾体系的悄然升级。
一、震中时刻:从沉睡到撤离的惊魂四十分钟
陇西县文峰镇的清晨气温不足 10℃,村民张建军在摇晃中猛地惊醒。他睡在二楼卧室,最先感受到的是床铺的横向晃动,紧接着书架上的书本哗哗掉落,墙面瓷砖发出 "咔咔" 的碎裂声。"不是小震动,赶紧跑!" 他嘶吼着冲下楼,妻子正抱着吓哭的孙子蹲在餐桌下,客厅吊灯已经摇摇欲坠。
跑到院子里时,邻居们陆续冲出家门,有人光着脚,有人裹着薄外套,彼此呼喊着确认安全。村道上,墙皮和瓦片不断从两侧房屋坠落,发出沉闷的撞击声。6 时 28 分,第二次强余震来袭,张建军亲眼看到村口的老戏台檐角轰然砸在地上,扬起的尘土瞬间遮住了晨光。
"快清点人数!" 村党支部书记李斌的声音在混乱中格外清晰。他穿着睡衣就冲出家门,组织村社干部和党员分成小组,挨家挨户排查。在村西头的危房区,78 岁的王大爷行动不便,两名年轻党员架着他的胳膊往空旷地带转移,刚离开不到两分钟,老人的土坯房就塌了半边。
截至 7 时许,全村 276 名村民全部撤离到村小学的操场。此时天刚蒙蒙亮,大家才看清彼此的模样:有人脸上沾着灰尘,有人手上划了伤口,但没人哭喊,都在默默清点自家带来的物品。操场边的广播里,县应急管理局的通知循环播放:"请保持冷静,救援力量已在途中,切勿返回危房取物。"
二、救援竞速:寒夜里的 "老熟人" 与守望相助
最先出现在震中废墟前的,是当地群众再熟悉不过的定西市消防救援支队。地震发生 18 分钟后,陇西大队的 6 辆消防车就驶出营区,车斗里的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在晨光中闪着冷光。教导员刘奕岩坐在头车副驾,对讲机里不断传来路况汇报:"文峰镇路口有落石,已安排人员清理。"
抵达桦林村时,消防员们立刻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带着生命探测仪进入坍塌房屋区域,仪器屏幕上的波形曲线跳动,队员们趴在废墟上,耳朵贴着钢筋混凝土残骸仔细倾听。"这里有异响吗?" 队长赵磊不时挥手示意暂停,寒风中,他的额头却渗着汗珠,手套被尖锐的断木划破了口子。
第二组负责排查危房隐患。在村中心的小卖部,墙体已经出现 10 厘米宽的裂缝,货架上的商品散落一地。消防员用红外测温仪检测墙体温度,确认无结构过热风险后,在门口拉上警戒带,用粉笔写下 "禁止入内"。一位大妈攥着消防员的袖子红着眼眶说:"看到你们的橙色衣服,心里顿时踏实了。"
凌晨 3 时许,甘肃省红十字会的物资车队抵达安置点。114 顶蓝色帐篷在操场迅速支起,志愿者们踩着露水卸货,400 床棉被、500 件棉衣被整齐堆放在临时库房,456 个赈济家庭箱里装着毛巾、牙刷、压缩饼干等生活用品,总价值超过 50 万元。村里的妇女自发烧起热水,用大铁壶分装到保温桶里,递到老人和孩子手中。
22 岁的大学生李玥是志愿者中的一员。她放假在家,地震后第一时间联系村委会帮忙。此刻她正蹲在地上,给一个流鼻涕的小男孩擦脸,把火腿肠掰成小段喂给他。"这些是昨晚刚到的物资,还有方便面和矿泉水,不够再去拿。" 她的双手冻得发红,说话时呼出的白气很快消散在空气中。安置点的医疗点里,医护人员正给一名擦伤的村民消毒,血压计、急救箱整齐摆放在临时诊疗桌上,应急灯的光芒在帐篷里摇曳。
三、地质密码:地震带的震颤与十年防护升级
这场地震并非偶然。甘肃省地震局副局长张元生解释,定西地处南北地震带北段,位于青藏、新疆、华北三大板块交界地带,深大断裂纵横交错,地壳活动异常活跃,是中国地震频发的区域之一。此次 5.6 级地震属于典型的主震 - 余震型序列,主震释放了大部分能量,后续余震是地质构造的正常能量释放,截至当天下午已记录到 42 次余震,其中 3 级以上 3 次。
这已是甘肃今年第三次出现明显震感。震中周边 200 公里内,近五年已发生 30 次 3 级以上地震,最近的一次是 2023 年 12 月临夏州积石山县 6.2 级地震,距离本次震中仅 185 公里。特殊的地质环境让当地人对地震并不陌生,但 2013 年 7 月 22 日的伤痛仍历历在目。
那场发生在岷县、漳县交界的 6.6 级地震,造成 95 人死亡、1001 人受伤,32 万群众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 56.8 亿元。当时大量土坯房连片倒塌,救援队伍因道路中断延误了最佳救援时间。对比两次地震,此次灾害中房屋损毁集中在老旧无人建筑,新建农房虽有裂缝却未倒塌,这种差异源于抗震标准的全面升级。
根据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此次震中位于 Ⅷ 度设防区域。《甘肃省农村抗震房屋新建与加固技术导则》明确要求,该区域农房需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增设圈梁和构造柱,生土结构房屋仅限一层。现场指挥人员指着一栋完好的二层农房介绍:"2018 年之后新建的房子都按这个标准施工,墙体里加了钢筋网,抗变形能力比以前强太多。"
应急响应速度的提升同样关键。2013 年地震后 8 小时,外部救援力量才抵达重灾区;此次地震发生 1 小时内,消防、医疗、交通等多部门就已形成联动,受损道路 3 小时内全部抢通,电力通讯当天中午恢复正常,物资在天亮前送达安置点,这些变化为减少伤亡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生存指南:藏在日常里的保命细节
震后的安置点上,陇西县应急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正在发放防灾手册。手册里的应急建议,在此次地震中得到了实际检验。家住陇西县城的居民王芳就庆幸自己提前准备了应急包。
"包就放在玄关柜上,一开门就能拿走。" 王芳展示着她的应急包:3 瓶 500 毫升的矿泉水、6 包压缩饼干、碘伏棉签、创可贴,还有一个带哨子的手电筒。这些物品是社区去年组织防灾培训时要求准备的,"当时觉得麻烦,现在才知道多重要,撤离时顺手拎着,在安置点不愁吃喝。"
省地震局的专家提醒,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方式直接关系安全。在此次地震中,多数经历过家庭演练的居民都做出了正确反应。县城某小区居民张建军说,上个月物业刚组织过演练,地震发生时,他立刻拉着家人躲到实木餐桌下,直到第一次摇晃停止才撤离。"楼道里没人乱跑,大家都按演练时的路线走,没人拥挤受伤。"
对于老旧房屋,专家特别强调抗震评估的重要性。文峰镇的不少村民在 2023 年参与了政府组织的房屋检测,村东头的李大爷家当时查出承重墙开裂,政府补贴 8000 元进行加固,增设了钢筋混凝土条带。此次地震后,他家房屋仅墙皮脱落,主体结构完好。"当时有人觉得花钱没必要,现在都夸我明智。" 李大爷摸着加固后的墙面说。
家庭演练的重要性在震后被反复提及。专家建议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模拟地震发生时的躲避、撤离流程,让老人和孩子都熟悉路线和避险位置。在安置点的临时课堂上,志愿者正带着孩子们做 "躲桌下" 的游戏,用玩具模拟掉落物,教他们如何保护头部。
9 月 27 日傍晚,桦林村的安置点亮起了灯。帐篷里,志愿者给孩子们分发了方便面,老人们裹着新棉被聊天,消防员仍在危房区进行最后排查。远处的山坳里,夕阳给震后的村庄镀上一层暖光,物资车的灯光正沿着山路缓缓驶来。
来源:抚资讯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