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系列•广府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02:48 1

摘要:广府文化,即广府民系文化,是广东的三大文化之一,是粤方言地区之中的一个地域文化,指广东省珠三角广州府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的文化,“广府”是“广州府”的简称。

一,广府文化

(一),广府文化概论

广府文化,即广府民系文化,是广东的三大文化之一,是粤方言地区之中的一个地域文化,指广东省珠三角广州府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的文化,“广府”是“广州府”的简称。

广府文化形成于广州府地区,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粤方言地区的地域文化还包括广东粤西地区的高凉文化和西江流域的西江文化。

广府人主要自唐宋时期经粤北南雄珠玑巷迁入,因此珠玑巷被称为广府人的祖居之地。

广州府自设立以来,经济发达、商贸繁荣、文教鼎盛,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和兴盛之地,一直处于广东省的领先地位。

广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原与江南移民文化所形成,传承了中原汉文化的精髓,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广东汉文化的代表。

(二),“广府”名称的由来

“广府”是“广州府”这一行政区划的简称。

“府”在岭南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东晋南北朝所设的广州都督府,隋唐时期设置总管府和广州都督府。都督府是官署,是一个机构,不是行政区的名称。

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划上也不存在与“广府”名称相关的情况,直到明代开始设广州府。

广州府这一区域的地理范围,实际上是以广州路为基本范围,在明清又新辟了5个县。

因此,广州府的基本境域从元代开始一直稳定了七百多年。

这一境域中的居民,长期处于同一中级行政区划之中,民风民俗融合,形成具有共同特征的地域性民系文化。

而在广府地区除广府人外,杂居在这一地区的汉族居民还有客家人、疍家人等,世居少数民族有回族和满族。

(三),广府人的分布

广府后裔繁衍达7000多万人,分布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清远、三水、佛冈、新兴、高要、高明、佛山、南海、番禺、顺德、广州、花都、从化、中山、珠海、新会、江门、台山、开平、鹤山、恩平、东莞、增城、龙门、宝安、深圳、博罗、惠阳等28个市、县,668个乡(镇)、村,以及香港、澳门和海外。

二,广府民系的形成历史

先秦时期,珠三角地区还是一片大海。

今珠三角中部、广州部分地区当时仍处于被海水淹没的河口湾。

当时广东地区居住的是被称为“南越”的少数民族部落,他们主要分布在粤西和粤东地区,即广东地区壮族、畲族的先民。

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一支秦军在番禺设立造船基地(今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专门建造了大量的船只。

其后,又在造船基地的基础上修筑番禺城,是为广州建城之始。

秦统一岭南后,广东地区人口稀少,秦朝从中原迁来了数十万移民。到公元2年,广东人口有37.52万人。

秦汉时期,番禺城已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外贸口岸,但广东经济和人口分布的重心仍在粤北和西江流域。

人口分布的这种特征与中原移民南迁广东两条路线有关:

一是由湘桂走廊下西江,在高要、罗定等地定居,有的更南达雷州半岛。

二是经摺(zhe)岭的隘口顺连江而下到达连县、阳山等粤北一带,形成汉代广东的人口分布以粤北山地人口最多,西江流域次之,而珠三角地区仍然是一片大海。

由于灵渠的开凿,潇贺古道的开通,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大大加强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经灵渠桂江通道,潇贺古道至徐闻、合浦出海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也给桂江、西江流域带来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并一直绵延了近1000年。

潇贺古道,又名秦建“新道”,始建于公元前219年,北起湖南道县,南至广西贺州八步区。是秦汉时期连接长江与珠江水系的重要通道。秦代用于平定岭南。汉代修缮为“楚粤通衢”。

直到唐代(716年),张九龄凿通大庾岭道(梅关古道)以后,灵渠、潇贺古道的通道作用才逐渐走向衰落。

这时候,番禺(广州)成为了岭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开始了从海外经番禺(广州)口岸进入中原的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

梅关古道的开辟,重塑了岭南的商路,便成为南岭中最重要的一条交通道路,凡人口迁移、军队调动、商旅往来、使节访问等,大都经过此道。

梅关古道上的南雄珠玑巷,是梅关珠玑古道上的重要枢纽。

唐宋时期,珠三角经过长期的泥沙堆积,洲滩渐露,河网初具雏形。

唐代末年,中原内地战乱频繁,不少氏族为避战乱和自然灾害,纷纷经江西南安(大余)越梅岭南来,到南雄珠玑巷居住数年或数十年,逐渐适应了岭南地区气候和生活习惯之后,才逐步南迁珠江三角洲。

宋统一后,珠三角筑堤围垦,粮食大增,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北宋末年,北方汉人避乱大量南迁,至南宋时更甚,广东接纳了大量北方移民

当时北方移民已占广东总人口的39%之多,珠江三角洲已成长为又一个人口稠密区。

元代,沿海人口迅速增加,珠江三角洲取代粤北成为广东人口分布的重心。

明代初期,朝廷积极开发珠江三角洲,朱元璋在全国推行卫所屯田、寓兵于民的政策,大量军士移民迁入广东开垦土地,对广东地区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珠江三角洲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逐渐成为了广东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广州府人口居全省首位。

清代,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广府地区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既向世界各地传播着东方文明,同时也吸纳西方科学文化。

广州府的基本境域从元代开始一直稳定了七百多年。

这一境域中的居民,长期处于同一中级行政区划之中,民风、民俗融合,形成具有共同特征的地域性民系文化——广府文化。

三,南雄珠玑巷

珠玑巷,原称敬宗巷,位于广东韶关南雄市,北部偏东,地处梅岭与南雄市之间。

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路,梅关古道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最重要的道路。

凡人口迁移、军队调动、商旅往来、使节访问等大都经过此道,便有了广府人故里之称的珠玑巷,珠玑巷是古代中原人翻越梅岭后到达岭南的第一个商业重镇。

这些南迁的汉人要先到政府设在珠玑巷的一个机构报到,领取凭证分赴珠江三角洲各县安置。

所以现今世代居住在珠江三角洲上的氏族,他们根据族谱和先代流传下来的传说,都承认自己的始祖是宋代时来自南雄珠玑巷的。

因此,广府人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桑梓乡”。

珠玑巷是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广东第一巷”之称,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转地。

从珠玑巷迁播出去的姓氏至今已达180多个,移民家族有797支,其后裔繁衍达7000多万人,遍布海内外。

珠玑巷被称为广府人的祖居之地,是中国三大寻根地之一,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

中国三大寻根地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福建宁化石壁村和广东南雄珠玑巷,分别对应华北、客家与岭南移民的集散中心。

在粤北汇合多元文化中,南雄客家文化中的珠玑文化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珠玑巷的鼎盛时期是唐、宋时期。

珠玑巷对于了解、学习、研究我国民族迁徙、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宗祠文化及寻根文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珠江三角洲,有许多以“珠玑”来命名的地方,都是为了纪念故乡南雄珠玑巷。

四,广府人、潮汕人与客家人的区别

广府人、潮汕人与客家人作为广东三大汉族民系,主要区别在于历史起源、语言文化、外貌特征及性格习俗。

(一),广府人

是秦朝时中原移民与百越人融合,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形成最早。

面貌特征是突颚、菱形脸、短阔鼻,肤色较深,讲粤语。

文化兼容性强,重商业与务实,民俗如舞醒狮、赛龙舟。

(二),潮汕人

是秦汉魏晋中原移民经福建迁入潮汕平原,保留古汉语特征。

面貌特征是棱角分明、高鼻梁、五官立体,讲潮汕话(近古汉语)。

海洋文化突出,重商团结,宗族观念强,饮食重海鲜。

(三),客家人

是宋元中原移民为避战乱迁至粤闽赣山区,因平原被占而聚居山地。

面貌特征是宽额头、方下巴、面容柔和,讲客家话。

注重耕读传家,重视教育与节俭,典型民居建筑,如围龙屋。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