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能源争夺战:四家A股公司谁将主导中国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22:27 1

摘要:国家聚变能源公司在上海开建高温超导聚变装置,这一重磅消息背后,是中国在“人造太阳”赛道上的全力冲刺。四家上市公司已悄然布局,谁掌握了真正的核心技术?

国家聚变能源公司在上海开建高温超导聚变装置,这一重磅消息背后,是中国在“人造太阳”赛道上的全力冲刺。四家上市公司已悄然布局,谁掌握了真正的核心技术?

近日,国家队聚变能源公司在上海启动高温超导聚变装置建设,这一进展远超市场预期。刚刚成立不久的国家队就有实质性动作,凸显出可控核聚变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优先级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可控核聚变被誉为能源领域的“终极梦想”,一旦实现商业化,人类将获得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而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上海电气、永鼎股份、中天科技和精达股份已率先卡位。

01 技术路径:超导技术成为突破关键

当前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主要分为两大技术路线: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其中磁约束路线中的托卡马克装置最为成熟,而超导技术正是提升托卡马克装置性能的关键。

“高温超导技术的突破,大幅降低了聚变装置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业内专家指出,“以往需要液氦冷却的超导磁体现在可以用更经济的液氮冷却,这使得商业化聚变堆的可行性大大提高。”

国家队选择在上海建设高温超导聚变装置,正是看中长三角地区在超导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产业集群优势。而上述四家公司各自在超导产业链上有着独特定位。

02 四强争霸:谁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上海电气——装备制造“国家队”

作为中国综合装备制造的龙头企业,上海电气在核工程领域积累深厚。公司不仅全面覆盖现有核电技术路线,核岛主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持续领先。

在聚变领域,上海电气已成功交付全球首台ITER项目磁体冷态测试杜瓦,这一成就彰显了其高端装备制造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公司还将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CRAFT项目、紧凑型聚变实验装置BEST项目等多个主机系统核心部件的研制。

永鼎股份——超导材料技术独特

永鼎股份凭借其独有的超导薄膜磁通钉扎技术,研制出强磁场用高性能超导带材。这一技术已应用于磁约束可控核聚变、超导感应加热等多个高端领域。

公司的超导材料能够在极低能耗下产生强磁场,这是托卡马克装置约束上亿度高温等离子体的关键。技术壁垒高,替代难度大。

中天科技——专精特新材料的“隐形冠军”

作为全球光纤光缆龙头企业,中天科技连续多次为中科院等离子体所BEST项目提供核聚变实验装置用的高RRR值镀铬铜线。

这一特种材料能够提高超导导体的热稳定性,确保聚变装置安全运行。公司在特种材料领域的深耕,使其成为聚变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精达股份——超导应用市场占有率超80%

通过控股上海超导,精达股份已进入美国CFS、英国TE等全球可控核聚变龙头企业的供应链。上海超导不仅是上海、深圳超导电缆示范项目的唯一批量供应商,更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

公司最大的优势在于产业化能力,能够将超导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这恰恰是可控核聚变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关键。

03 财务实力:杜邦分析揭示真实经营能力

通过对四家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拆解,可以发现它们不同的经营策略和实力对比。

盈利能力对比

永鼎股份以13.6%的销售净利率位居第一,但其高利润中非经常性收益占比较大,可持续性存疑。中天科技以稳健的盈利能力排名第二,上海电气和精达股份分列三、四位。

资产运营效率

精达股份以0.9次的总资产周转率展现出卓越的运营能力,中天科技紧随其后。相比之下,上海电气作为重资产企业,资产周转速度较慢符合行业特性。

财务杠杆运用

永鼎股份财务杠杆最高(2.49倍),精达股份次之。中天科技负债率最为保守,财务结构最为稳健。

综合评分:永鼎股份虽在ROE上领先,但盈利质量值得警惕;精达股份展现高周转的薄利多销模式;中天科技各项指标均衡,无明显短板;上海电气作为重资产企业,财务表现符合行业规律。

04 产业前景:千亿级市场即将启动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如果可控核聚变技术在2035年前实现商业化,到2050年全球聚变发电装机容量可达1000GW,对应市场规模超万亿美元。

国内方面,国家聚变能源公司的成立和快速行动,预示着“十四五”期间可控核聚变领域将获得持续政策和支持。上海、安徽等地已布局聚变产业园区,打造完整产业链。

“未来5-10年,中国可控核聚变产业将迎来第一波投资高峰。”分析师指出,“前期受益的将是超导材料、高端装备等上游产业,随后是中游的聚变堆建设,最后是下游的运营维护。”

05 投资逻辑:技术壁垒比短期业绩更重要

对于这一新兴赛道,传统财务指标可能无法完全反映公司价值。投资者更应关注技术壁垒、研发投入和产业链地位。

技术领先性是核心考量因素。永鼎的超导薄膜技术、精达的产业化能力、中天的特种材料、上海电气的高端装备,各有千秋。

政策支持力度也不容忽视。国家队聚变能源公司的成立,意味着相关配套政策将陆续出台,提前布局的企业有望获得先发优势。

商业化时间表同样关键。尽管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尚需时日,但中间环节的超导电力、医疗成像等应用已开始贡献收入,为企业提供持续造血能力。

目前,四家公司已在可控核聚变赛道各据一方:上海电气占据装备制造制高点,永鼎股份手握超导材料核心技术,中天科技深耕特种材料,精达股份则在产业化应用上领先一步。

真正的行业“老大”不一定是当前规模最大者,而是谁能率先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在这场关乎人类能源未来的竞赛中,中国企业正从跟跑者向并跑者乃至领跑者转变。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