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2025年,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AI算力需求爆发,芯片的需求量也是水涨船高。叠加行业上行周期的影响,全球半导体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进入2025年,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AI算力需求爆发,芯片的需求量也是水涨船高。叠加行业上行周期的影响,全球半导体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不同于消费电子领域的喧嚣,半导体设备行业更像是一场无声的军备竞赛。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巨头纷纷启动扩产计划,刻蚀、薄膜沉积、光刻等核心设备需求激增。
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将有18座新建晶圆厂陆续开工,世界半导体产能持续扩张。
在这股浪潮中,中微公司的身影尤为瞩目。这家曾经被国际巨头压制的企业,如今已悄然跻身全球刻蚀设备第一梯队,成为行业复苏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技术领先
瞄准刻蚀设备
“半导体行业的未来,制造设备是关键”,没有能加工微米和纳米尺度的光刻机、等离子体刻蚀机和薄膜沉积等设备,就不可能实现芯片的持续迭代。
在晶圆制造体现中,价值量最高的就是刻蚀设备,占比达22%。如果说光刻机负责“画线”,那么刻蚀机就是负责“雕刻”——它需要以纳米级的精度,在硅片上刻出复杂的电路结构。
随着芯片制程进入5nm、3nm甚至更先进节点,刻蚀的步骤大幅增加,一台EUV光刻机需要搭配数台刻蚀设备才能完成生产。
中微公司,恰恰将目光瞄准了这一关键领域。
在刻蚀工艺领域,干法刻蚀因其更高的精度和可控性,已成为行业主流技术。而在干法刻蚀中,ICP刻蚀相比CCP刻蚀而言技术门槛更高。
早在2007年,中微公司就推出国内首台CCP刻蚀机,2017年,又推出国内首个双反应台ICP刻蚀机。
并且,公司的等离子刻蚀设备,已成功应用于14nm、7nm乃至5nm等国际先进制程产线,不仅掌握了超高深宽比掩膜刻蚀、介质刻蚀及晶圆边缘处理等核心技术,更获得了台积电、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客户的认可。
目前,公司已对大部分CCP刻蚀应用形成较为全面的覆盖,ICP刻蚀设备也已在逻辑、DRAM、3D NAND、功率和电源管理等50多个客户的生产线上量产,并持续进行更多刻蚀应用的验证。
这些技术突破,正在持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增长。
从2020年到2024年,公司总营收由22.73亿快速攀升至90亿,翻了近4倍,年复合增速达41.32%;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再度同比增长35.4%,达21.73亿。
然而,亮眼的营收增长背后,中微公司的净利润却呈现出不同走势。
尽管从2020年到2023年,公司净利润由近5亿稳步提升至17.86亿,但在2024年中微公司总营收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其净利润反而下滑至16.16亿,同比减少9.53%。
利润端的问题,在盈利能力波动中展现得更明显。
近两年,公司的毛利率略微下滑,2024年为41.06%,同比下降2.75个百分点;净利率波动更大,直接由2023年的28.48%降至2024年的17.81%,且2025年第一季度继续下滑至14.18%。
增收不增利,究竟为何?我们还需要拆解来看。
首先看毛利率。
通过横向观察,我们发现,2024年以来毛利率下滑,其实并非中微公司独有的问题,而是不少半导体设备企业共同的状况。如拓荆科技、芯源微、长川科技等,毛利率都出现了类似波动。
这主要是由于,自2024年3月起,质保金会计准则有所调整,计提的质保费用由销售费用调至营业成本,属于会计科目的变动,并不意味公司真实盈利能力的下降。
其次是净利润和净利率。
这一部分,还是要到费用端,尤其是研发费用中寻找答案。
近年来,公司的研发费用持续攀升,2024年已达14.18亿,同比大增73.6%;2025年,仅一季度研发费用就高达4.64亿,是去年同期的2.2倍!
并且,其研发费用率也持续走高,2025年第一季度已超21%。
公司有这样高额的研发投入,也难怪其账面上体现为利润的下滑了。
产品全面布局
订单产能双增长
如此“激情”地猛砸研发,到底为哪般?
归根结底,还是“以研促产”。尽管中微公司的利润短期承压,但研发投入却是其长期发展的必要代价。
我们前面提到,中微公司在刻蚀领域已近乎炉火纯青,但是,公司显然并未止步于此。
目前,除了刻蚀设备外,其薄膜沉积和MOCVD设备领域也在快速突破。
公司已有六种CVD-ALD薄膜沉积设备进入市场,收到约4.76亿元订单,其中约1.56亿元确认收入。并且,其钨系列产品可覆盖存储器件所有钨应用,已进入客户验证阶段。
同时,公司持续保持国际氮化镓基MOCVD设备市场领先地位;EPI设备也已顺利进入客户量产验证阶段。
多元的产品布局,正符合了当下的需求趋势。
随着NAND闪存进入3D时代,堆叠层数的持续增加要求刻蚀技术实现更高深宽比,将直接带动刻蚀设备需求的显著增长。
据预计,全球刻蚀设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将在2029年达343.2亿美元。
因此,中微公司下游需求旺盛,订单不愁,这从其合同负债的快速增长中便可见一斑。
除去2023年由于收入确认导致合同负债随之降低的情况外,公司近年来的合同负债余额呈明显上升趋势,2025年第一季度已突破30亿,同比增长162%,代表在手订单十分充沛。
这也不禁令人疑惑,订单放量如此迅猛,公司的产能是否跟得上?
深入分析可见,中微公司早已未雨绸缪,确保了自身的产能。这从两项数据便可看出:
一是固定资产。
2023年和2024年,公司累计投建项目金额超20亿元,已经超越过去十年的总和。
由此,公司固定资产在2025年第一季度末达到了28亿,较2022年底翻了8倍还多,足以看出其产能扩张之坚定。
目前,公司在南昌约14万平方米、上海临港约18万平方米的基地均已经投入使用;同时,上海临港滴水湖畔约10万平方米的基地建设也在顺利推进,预计于2025年投入使用。
二是存货。
中微公司的存货,几乎呈现了与固定资产相同的变趋势。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的存货余额达75亿元,同比增长33.4%。
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以订单式生产为主,这就意味着,其存货的增长直接来源于订单放量,而绝非产品滞销所致;同时,这也印证了公司产能充沛,为公司成长和产品交付奠定了良好基础。
结语
诚然,当前的中微公司,净利润承担着一定的压力。但是,无论在刻蚀、薄膜沉积还是MOCVD设备领域,公司都以其技术实力斩获了订单,且产能也有足够保障。
谋定而后动,方能走得长远。
来源:飞鲸投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