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耳边嗡嗡响,像蚊子绕着飞,一天两天忍一忍,时间长了,真让人烦得想把耳朵卸下来。有人以为是没睡好,有人怀疑是精神紧张,还有的干脆说是“上火”。其实耳鸣不是小事,它很可能在提醒我们,身体某个系统出了点小状况。
耳边嗡嗡响,像蚊子绕着飞,一天两天忍一忍,时间长了,真让人烦得想把耳朵卸下来。有人以为是没睡好,有人怀疑是精神紧张,还有的干脆说是“上火”。其实耳鸣不是小事,它很可能在提醒我们,身体某个系统出了点小状况。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耳鸣这件事,不讲大道理,也不吓唬人,只讲清楚它背后的原因,以及医生们常建议的5种应对方式。耳鸣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可以通过一些科学方法得到改善,关键是要找准方向,不要一头扎进偏方里。
耳鸣并不罕见,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有的是短暂性的,比如睡前安静时才注意到,有的是持续性的,影响到了正常生活。从医学角度看,耳鸣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可能与听觉系统、神经系统、血管系统等多个方面有关。
我们把耳鸣比作一个“警报器”,它响了,说明某处可能在“冒烟”。但不是所有耳鸣都意味着严重问题,有些只是暂时性的功能紊乱,还有一些可能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有意思的是,耳鸣的声音千奇百怪,有人听见“嗡嗡”声,有人是“嘶嘶”声,还有人听的是“电流”声,像是耳朵里住着个调频收音机,随时切换频道。不同的声音类型,往往提示着不同的病因。
不过别急着往坏处想,多数耳鸣是功能性或暂时性的,并不是器质性病变,也就是说,它可能并不需要太复杂的治疗,只是需要一些调整。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医生通常建议的5种办法,都是实打实的干货。
先说第一个,也是最常见的原因:听力系统过劳或受损。长期接触噪音、频繁戴耳机、大音量听歌,都会让耳蜗里的毛细胞疲劳。这些毛细胞就像是耳朵里的“传感器”,一旦它们受损,耳朵就可能自己“制造声音”,形成耳鸣。
如果你是每天戴着降噪耳机看剧、坐地铁、睡觉的人,可能要注意了。长时间密闭音频环境,会让耳朵失去与外界的平衡感,时间久了,耳鸣就找上门来。减少耳朵的过度刺激,适当让耳朵休息,是关键。
第二个常见诱因是颈椎与血管因素。很多人以为耳鸣就是耳朵的问题,其实有时候是脖子惹的祸。颈椎长期不正、压迫到椎动脉,会影响脑供血,耳朵是个对血流非常敏感的器官,一旦血流不畅,耳鸣可能就来了。
尤其是办公族,长时间低头用电脑、看手机,颈部肌肉持续紧张,可能诱发耳鸣。医生会建议改变坐姿、适当活动脖子,甚至建议做一些温和的拉伸动作,来缓解这一部分的压力。
说到第三个因素,不得不提心理与神经系统的影响。很多人出现耳鸣的同时,还会感到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交感神经过于兴奋带来的连锁反应。当大脑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耳朵容易“开小差”,自己制造些幻觉般的声音。
有研究发现,长期处于精神压力下的人群,耳鸣的发生率更高。这并不是说“想太多”会耳鸣,而是说,神经系统与听觉系统之间的联系比我们想的更紧密。适当的放松训练,比如听自然声音、冥想、深呼吸,都有助于缓解这种类型的耳鸣。
第四种情况和耳部本身的结构性变化有关,比如耵聍堵塞、中耳积液、鼓膜张力改变等,这些都可能让耳朵里产生非正常的声音感知。特别是耳道堵塞后,外界声音变小,耳朵就容易“自说自话”,制造一些背景杂音。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掏耳朵的习惯,殊不知,过度清理耳道可能反而把耵聍推得更深,形成堵塞。医生通常建议不要经常自己掏耳朵,除非耳朵真的“听不清了”,再请专业人员检查和处理。
第五个因素有些特殊,涉及到全身性代谢或内分泌因素。比如血压波动、血糖不稳、甲状腺功能异常,都可能通过微循环影响到耳蜗的代谢功能。耳朵其实是全身状态的“窗口”之一,它能敏感地反映出身体的精细变化。
这类耳鸣通常伴随其他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慌等,需要系统评估。医生不会只盯着耳朵看,而是会查看全身代谢状态。有时调节了内分泌,耳鸣也会慢慢减轻。
除了这5个方向,耳鸣还可能受药物影响,比如某些抗生素、利尿剂等,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时,如果出现耳鸣,应及时告知医生。自行停药是不可取的,需要专业判断是否为药物相关。
不同年龄段的耳鸣成因也略有差异。年轻人更多是生活方式与耳部使用频率相关,中老年人则偏向退行性变化与血管状态,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调整策略。
如果耳鸣持续超过三个月,或者伴随听力下降、眩晕等问题,建议进行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耳声发射等项目,排查是否有听觉通路的异常。
日常生活里,我们还是可以做点具体的事情来改善耳鸣,比如控制音量、规律作息、保持颈肩舒适,这些看似简单的调整,长期坚持下来,对缓解耳鸣有不错的辅助作用。
有些人尝试用白噪音来掩盖耳鸣声,比如播放淡淡的雨声、风声、海浪声,这种通过外部声音“淡化”耳鸣感知的方法,在临床上叫“声音疗法”。它并非直接治疗耳鸣,而是一种认知干预方式,帮助大脑重新适应听觉环境。
不建议频繁关注耳鸣这个声音本身,因为越注意,越敏感,越放大。转移注意力、保持适度的社交与兴趣活动,对缓解耳鸣带来的烦躁感也有帮助。
有些人会问,耳鸣是不是就没法彻底消失?大部分耳鸣是可以缓解的,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不要被网上说法吓到,也不要轻信某些“神奇偏方”。
在临床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个现象:当人们停止过度干预耳鸣,反而感觉更轻松了。这不是说放任它不管,而是说,科学地理解它,是走出困扰的第一步。
耳鸣并不等于听力损伤,但它可能是听力系统发出的“预警”。重视它,不夸大它,是我们面对它最健康的态度。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确定的声音,有些来自外界,有些来自内心。耳鸣就像是一段独奏曲,学会与它和谐共处,或许比试图关掉它来得更实际。
别急着去补耳、调气、通络、排毒,真正有效的办法,往往是最朴素的科学方法,听得见、看得懂、做得到,这才是健康的底气。
[1]吴晓明,王丽.耳鸣的病因与防治进展[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21,28(4):210-214.
[2]李建军,赵伟.耳鸣的临床表现及综合干预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2):1453-1457.
来源:人初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