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板块蓄势待发,下周能否迎来大爆涨?深度解析行业机遇风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02:25 1

摘要:周五午后,港股创新药板块保持红盘震荡态势,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上扬0.6%,这是该指数连续第三周上涨。云顶新耀涨幅超5%,乐普生物涨幅超3%,康方生物、恒瑞医药等多只股票跟涨。

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与全球化布局三重共振,创新药板块正迎来历史性机遇。

周五午后,港股创新药板块保持红盘震荡态势,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上扬0.6%,这是该指数连续第三周上涨。云顶新耀涨幅超5%,乐普生物涨幅超3%,康方生物、恒瑞医药等多只股票跟涨。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此前连续3日“吸金”的恒生创新药ETF盘中再度获得2100万份净申购。

就在本周,恒瑞医药宣布与全球制药公司Glenmark达成独家许可协议,将其自主研发的HER2 ADC药物瑞康曲妥珠单抗在部分海外市场的权益授权给Glenmark,收取1800万美元首付款以及最高10.93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

01 政策红利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迎来新契机

2025年以来,创新药行业政策环境持续改善,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形成了全链条的政策赋能体系。

7月11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启动2025年药品目录调整,最引人瞩目的是首次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这一举措为高价创新药提供了新的支付渠道,有效缓解了药企的降价压力。

申报窗口仅开放短短十天(7月11日至20日),重点关注临床价值高、超出医保“保基本”定位的创新药。

“政策密度与力度空前,7月前两周各类利好文件已超过20项。” 从国家层面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到地方的配套措施,政策覆盖了研发、审评、审批、支付等全生命周期。

支付端改革也在深入推进。首版医保丙类目录落地,引导商业保险覆盖高值创新药,如CAR-T、ADC等,商保支付占比逐步提升。这一改革缓解了患者用药负担,缩短了药企回报周期,增强了企业研发动力。

资本市场层面,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允许未盈利创新药企IPO,吸引一级市场资本回流,为创新药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渠道。创新药企融资状况已显著改善,2025年1-8月国内创新药融资金额达77.5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89%,其中二级市场融资金额51.35亿美元,同比增长约304%。

02 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变革,中国创新药企崭露头角

中国创新药企正从“跟随创新”向“源头突破”转变,在多个前沿领域展现出全球竞争力。

抗体偶联药物(ADC)成为全球BD热点,中国凭借化学基础和人才实力占据重要地位。在全球首付款超1000万美元的ADC BD交易中,中国内地占比达23%,仅次于美国的44%。2024年百利天恒与BMS达成的EGFR×HER3 ADC交易,首付款高达8亿美元,刷新国产ADC单品交易纪录。

PD-(L)1/VEGF双抗领域则重现了当年PD-1的爆发场景。2025年5月,三生制药将SSGJ-707的中国海外权益授权给辉瑞,首付款12.5亿美元,最高交易总额达60.5亿美元,创国产创新药单药BD交易金额新高。

目前全球进入临床阶段的PD-(L)1/VEGF双抗及多抗项目约20个,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单抗已在中国获批上市。

更令人振奋的是,下一代免疫治疗(IO)与ADC的联用疗法也成为研发热点。BioNTech、康方生物等企业已启动PD-L1/VEGF双抗与TROP2 ADC、HER3 ADC、HER2 ADC等联用的临床试验。

临床前数据显示,这种联用策略能显著增强肿瘤生长抑制效果,在部分模型中肿瘤生长抑制率可突破100%,为实体瘤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创新药企的研发效率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从靶点验证到临床前候选药物仅需12-20个月,较全球行业平均水平缩短30%-50%;药明康德等CRO龙头完成小分子候选化合物到临床试验申请的周期可压缩至9-12个月。从首例患者入组到完成I期试验平均仅需82.6天,而全球I期临床试验平均用时长达2.7年。

03 市场需求刚性增长,老龄化与消费升级双轮驱动

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肿瘤、糖尿病、自免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数量激增,对创新药的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增强,对高端医疗服务的支付意愿不断提升。减重药物市场因肥胖率上升而快速扩容,相关药物不仅具有减重效果,还能改善代谢指标,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受到消费者青睐。

当前国内药品市场中创新药占比不到20%,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普遍超过50%,仍有巨大提升空间。中国创新药出海尚处于起步阶段,全球创新药市场规模约1万亿美元,但当下中国BD的项目数占比已经提升到40%左右。

“全球创新药市场规模约1万亿美金,但当下BD的项目数占比已经提升到40%左右,预计未来‘中国基因’的创新药会在全球市场实现爆发式增长。”长城基金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谭小兵表示。

2025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创新药企业BD交易首付款金额达241亿元,占同期企业融资总额的28%,成为补充现金流的重要途径。截至2025年7月,首付款超1000万美元的交易达33项,占全球总交易数的30.6%,较2016年的1项实现了30倍以上的增长。

04 创新药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CXO行业景气度修复

创新药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繁荣,尤其是CXO(医药外包)行业景气度正在持续修复。

CXO行业作为创新药领域的“卖水人”,其景气度与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高度相关。信达证券最新研报指出,CXO整体供需关系改善,市场景气度正在修复。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领域景气度持续,CRO(合同研究组织)拐点可期。

“2024年Q4以来CDMO龙头公司业绩普遍开始边际改善,”信达证券分析指出,“CDMO公司普遍海外收入占比较高,2024年以来海外投融资需求已经率先修复,新签订单已经开始改善。”

药明康德预计2025年资本开支达到70-80亿元,药明生物预计2025年资本开支约为53亿元,均同比2024年有显著提升,展现出龙头公司对于市场需求修复的信心。

实验用猴价格的上涨或许预示着临床前CRO需求即将复苏。实验用猴属于紧缺资源,掌握实验用猴资源的CRO龙头公司值得重点关注。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在赋能新药研发各个环节,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升研发效率。

05 行业挑战与风险因素,不可忽视的潜在隐忧

尽管创新药板块前景广阔,但投资者也需要清醒认识到行业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地缘政治因素是最主要的担忧之一。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关税政策可能对创新药板块造成冲击。有市场观点认为,“特朗普为了选票,也为了家族产业,发力关税至100%,逼药企不顾成本增加美国产能,会有妥协的也会有硬刚的,但结局就是美国医保体系提供的利润大幅缩水。”

创新药板块的升势逻辑是BD交易,交易对手是跨国大药企,真正的金主是美国医保体系的高药价。任何影响美国医保支付能力的政策变化都可能对中国创新药企的BD交易造成影响。

此外,限制中国BD交易、美国生物方案都有可能作为政治筹码反复祭旗。创新药企需要明确说明BD如何合规,以应对可能的地缘政治风险。

行业内部也面临激烈竞争。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布局热门靶点,同质化竞争加剧,可能导致未来商业回报不及预期。创新药研发本身具有高风险特征,临床进展、产品及技术授权交易取消、技术迭代等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

资本市场的波动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创新药作为科技属性资产,短期存在波动较大的情况。经过近期上涨后,部分个股估值已经不低,投资者需要警惕短期回调风险。

06 投资策略与展望,如何布局创新药赛道

面对创新药领域的机遇与挑战,投资者应如何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

专业机构建议关注具有强大研发平台和差异化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湘财证券提出了“以技术平台为经,BIC(同类最优)为纬”的选股框架,重点关注具备潜在交易品种的个股投资机会。

从投资阶段来看,长城基金谭小兵认为:“从投资阶段来说,个人认为创新药行情尚处于上半段。” 仅考虑海外交易估值体系,仍有不少风险对折,目前市场对BD出海产品的估值多数在1倍PS,而实际拿到里程碑、销售分成后,PS估值有望提升至2倍甚至更高。

在细分领域方面,ADC和双抗/多抗领域处于全球爆发前夜,其在肿瘤领域有望接棒当前PD1和化疗的产业地位。GLP-1类代谢疾病药物已经通过商业化快速放量展现出统治力,基因治疗为治愈罕见病带来了希望。

对于普通投资者,通过指数基金进行一篮子布局是分散风险的好方法。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在编制方案中剔除CXO,成为ETF跟踪的指数中首批“纯度”100%的创新药指数,能更精准地反映我国创新药企的整体表现。

“创新药已成为2025年投资热点之一,推动港股市场大幅上涨。以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为例,其年内涨幅已翻番。” 这并非偶然,而是产业积淀、政策支持和资金共振的结果。

随着第四季度传统BD交易高频期的到来,市场对后续BD事件的预期增强,有望开启新一轮创新药行情。全球肿瘤学盛会如欧洲肿瘤内科学会等即将召开,更多中国创新药临床数据披露,将进一步激活海外授权交易市场。

数字背后,是中国创新药企从本土突破到全球领跑的产业变迁。中国学者在国际顶级肿瘤学术会议上的口头报告数量大幅增长,以ASCO为例,2025年中国学者的口头报告达73项,较2023年的22项增长超2倍。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中国创新药的临床价值,也让中国数据在全球药物研发领域拥有了更多话语权。

无论下周市场如何波动,创新药产业的长期发展趋势已经确立。投资者需要的不是追逐短期涨幅的眼光,而是把握产业变革的耐心与智慧。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为个人观点,内容与涉及标的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作推荐,投资者据此买卖,风险自担!】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