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的作死警示:和领导称兄道弟?记住3个致命红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4 20:00 1

摘要:七十七岁的开国第一功臣颤巍巍踏上凳子,将绳圈套上脖颈,目光扫过满堂子孙,最后停留在那块被摔在地上的金色铁券——上面刻着“免二死”的御笔朱批。

七十七岁的开国第一功臣颤巍巍踏上凳子,将绳圈套上脖颈,目光扫过满堂子孙,最后停留在那块被摔在地上的金色铁券——上面刻着“免二死”的御笔朱批。

南京菜市口,1390年初夏的清晨,七十七岁的李善长手持一块金光闪闪的铁券,上面刻着朱元璋亲笔书写的承诺:“免二死,子免一死”。

这位被誉为“明朝萧何”的开国第一功臣,曾掌管整个帝国的运转,如今却带着全家七十余口走向刑场。

当刽子手举起屠刀时,李善长用尽最后力气将免死铁券摔在地上:“这免死的铁券,不正是皇上亲赐的吗?如今已经不算数了!”

就在不久前,朱元璋还当众称赞他是“初起时的股肱之臣”,转眼间,这位三朝元老就成了刀下亡魂。

元末乱世,安徽定远书生李善长投奔了朱元璋。两人一见如故,彻夜长谈,朱元璋激动地握住他的手:“有先生相助,何愁天下不定!

李善长确实不负所望。他坐镇后方,调度粮草,举荐人才,成为朱元璋集团的核心智囊。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将李善长列为六公之首,甚至超越战功赫赫的徐达。他获得了文臣最高荣誉——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成为百官之首。

朱元璋更将长女临安公主下嫁其子,缔结皇亲。一时间,李善长位极人臣,荣耀无双。朝堂之上,他与朱元璋以兄弟相称;宫廷之内,两家儿女亲家常来常往。

然而,这段看似坚不可摧的关系,最终却走向了血腥的终点。

李善长犯的第一个致命错误,是把朱元璋的“兄弟情”当了真,忘了君臣之别。

明朝开国后,六大国公中五人是淮西人。作为淮西集团的“带头大哥”,李善长开始拉帮结派,打压其他政治势力。

他将浙东集团的谋士刘伯温视为眼中钉,不仅在朝堂上当众羞辱这位“神机军师”,还处处设障,最终逼得刘伯温告老还乡

朝堂逐渐成了淮西人的一言堂。每当朱元璋主持朝议,总能看到李善长与淮西将领们交换眼神,而后众口一词。

朱元璋的龙椅开始摇晃——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都是李善长的同乡故旧,他们之间的情谊,似乎比君臣之义更加深厚。

李善长忘了《韩非子》的警世箴言:“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领导可以和你称兄道弟,但若你真以兄弟自居,拉帮结派,那就是自掘坟墓。

1380年,宰相胡惟庸以“谋逆”罪名被诛九族。此案看似与早已退休的李善长无关,实则暗藏杀机。

胡惟庸由李善长一手提拔,两人更是姻亲——李善长的侄子娶了胡惟庸的侄女。更致命的是,当胡惟庸多次密谋拉拢李善长参与谋反时,李善长虽未同意,却选择了沉默。

《明史》记载了那句致命的话:胡惟庸派人劝说李善长谋反,李善长无奈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句话后来被李善长的家仆告发,成为他参与谋反的铁证。

朱元璋得知后震怒,认为这是“首鼠两端”,在谋反问题上态度暧昧。尤其当胡案余党丁斌供出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参与谋反时,李善长仍未主动检举,彻底寒了朱元璋的心。

在领导的核心利益上,沉默就是背叛。 李善长忘了孔子在《论语》中的告诫:“见义不为,无勇也。”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最终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若说胡惟庸案是导火索,李善长的三次“作死”行为则亲手点燃了引信。

第一次发生在朱元璋重病期间。作为儿女亲家,李善长父子竟从未入宫探视,仿佛皇帝的生死与他们无关。朱元璋躺在病榻上问左右:“善长可曾问安?”内侍摇头,朱元璋闭目长叹2。

第二次更加致命。退休后的李善长为修建私宅,竟向信国公汤和借用300名士兵。汤和当即拒绝:“这不是上位的命令,太师你这是擅自动兵!”事后密报朱元璋8。兵权是朱元璋的逆鳞,李善长此举无异于自寻死路。

第三次则是弟弟李存义卷入胡案被赦免后,李善长未按礼制谢恩,反认为“理所应当”5。三次行为,步步踩中雷区,彻底摧毁了朱元璋对这位老臣的最后一丝情谊。

《道德经》有云:“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李善长忘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是谁赐予的,更忘了领导的核心利益不容触碰。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77岁的李善长接到赐死诏书。他叫家人在大厅正梁挂好绳索,召集子孙,留下最后的告诫:

“我至正十四年追随皇上,忠君之心,如日月行天,爱君之情,似江河入海。万万没想到,我年近八十,竟不得善终...孩子们,谁也不要再去追逐功名。”

李善长不知道的是,在他自尽后,全家七十余口将被押往南京菜市口,满门抄斩。只有他的儿子因娶了公主,幸免于死,被判流放。

朱元璋曾向太子朱标解释自己的杀戮逻辑。他在地上放了一根长满刺的荆杖,让太子拿起来。太子犹豫不前。朱元璋冷冷道:“杖上有刺,你怕扎手,我杀人正是为你除刺,使你能稳操权杖。

李善长死后,虞部郎中王国用冒死上书:“年近八十的老人哪还有精力谋反? 李善长与陛下情同骨肉,无纤介之嫌,何苦而忽为此变?”奏书句句在理,朱元璋却置之不理。

因为李善长之死,本质上与谋反无关。朱元璋的屠刀背后,藏着冷酷的政治逻辑:

太子朱标体弱,幼孙朱允炆年幼,必须铲除所有可能威胁朱家的势力,哪怕对方已76岁;通过处决“文官之首”,震慑淮西武将集团;用李善长的血告诉天下:功臣的荣耀来自皇权,而非功劳本身

李善长的悲剧六百年后仍在职场不断重演。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三条红线不可触碰:

一忌功高震主搞圈子。领导最忌下属结党营私,形成独立王国。现代职场中,拉帮结派、排斥异己的行为,终将引起高层警惕。

二忌立场摇摆不坚定。在原则问题上,尤其是涉及公司核心利益时,模棱两可的态度比公开反对更危险。李善长的“知情不报”就是前车之鉴。

三忌恃宠而骄忘本分。无论领导如何信任,都要谨守本分,绝不触碰核心利益。李善长借兵之举,在现代相当于越权调用公司核心资源,注定招致祸端。

李善长临刑前对子孙的告诫穿越时空:“记住,李家的子孙再不要追逐功名啊!”这声悲鸣并非否定进取之心,而是警示后人——追逐功名时,永远不要忘记与领导相处的分寸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道破君臣关系的本质:“君臣之道,以义合者也。”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关系,一旦利益格局改变,情义便如风中残烛。

当你与领导称兄道弟时,请记住李善长满门血溅菜市口的那个夏日——在权力游戏中,分寸感才是真正的免死金牌。

——————END——————
温度/态度/深度/情怀

来源:职场ta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