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存储1600亿股改落地!不是炒作,这3条产业链逻辑藏真机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2:34 1

摘要:9月25日,长江存储科技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召开股份公司成立大会,正式完成股份制改革,1600亿的估值让这家存储巨头瞬间站上风口。市场上立马传开“相关标的要大涨”的说法,不少散户忙着找概念股,但很少有人想明白:股改这事儿到底意味着什么?是短期炒作的噱头,还是能支撑

9月25日,长江存储科技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召开股份公司成立大会,正式完成股份制改革,1600亿的估值让这家存储巨头瞬间站上风口。市场上立马传开“相关标的要大涨”的说法,不少散户忙着找概念股,但很少有人想明白:股改这事儿到底意味着什么?是短期炒作的噱头,还是能支撑长期上涨的硬核利好?

深扒最新行业数据和股改细节才看清,这次股改不是简单的“换个公司名头”,而是长江存储冲刺产能、突破技术封锁的关键一步。背后连着国产存储自主化的大逻辑,更给产业链带来实实在在的订单增量。看懂这3条核心逻辑,比瞎追热点靠谱多了。

很多人觉得“股改”是资本市场的套路,其实对长江存储来说,这是解决“钱、治理、动力”三大难题的关键动作,每一项都指向“扩产+突破”的实战目标。

首先是钱袋子更鼓了。股改后长江存储搭建了多元股东架构,既有国有产业资本托底,又引入了金融资本和民营资本,加上7月新增的6个员工持股平台,累计融资金额超百亿。这笔钱不是闲钱,9月5日就联合湖北国资成立了注册资本207.2亿的“长存三期”公司,专门推进扩产项目。简单说,股改就是为扩产备足了“弹药”。

其次是治理更灵活了。以前国企背景的决策流程相对繁琐,现在多元股东结构能降低对单一资本的依赖,决策效率更高。对半导体这种需要快速迭代的行业来说,这意味着能更快敲定技术路线、更快下单采购设备,跟国际巨头抢时间。

最后是核心团队更有干劲。员工持股平台的引入,把核心技术人员的利益和公司绑定在一起。存储芯片研发烧钱又耗时间,这种激励机制能稳住团队,避免技术人才流失——要知道,长江存储的Xtacking架构可是国内3D NAND的“王牌”,得靠人守住优势。

更关键的是,股改是IPO的必经之路。1600亿的估值已经让它成为全球半导体行业估值最高的新晋独角兽,一旦启动上市,就能通过资本市场持续融资,这对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的存储行业来说,简直是“续航保障”。

长江存储敢在这时候砸钱扩产,不是盲目冒险,而是掐准了存储市场的回暖节奏——这才是股改后最大的天时。

从价格看,存储芯片市场已经走出低谷。第三方机构统计,今年二季度NAND闪存价格已经止跌回升,其中晶圆价格环比涨了10%到15%,消费级SSD价格也涨了3%到8%。美光、闪迪早在4月就带头涨价超10%,三星、SK海力士也计划跟进提价。价格回暖的背后,是全球大厂从去年四季度就开始减产,加上AI服务器、智能终端的需求回升,供需关系正在反转。

长江存储正好踩在这个节点扩产。目前它的月产能已经接近13万片晶圆,占全球3D NAND产能的8%,计划今年底冲到15万片/月,2026年底更是要拿下全球15%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别人减产时它在扩产,等价格涨到高位,它的产能正好释放,妥妥的“低吸高抛”操作。

更重要的是,国内有30%的全球存储市场需求做支撑。以前我们每年要花上千亿进口存储芯片,长江存储的扩产能把这部分需求留在国内。股改解决了资金问题,扩产就能加速,自然能抢占更多国产替代的份额——这可不是“画饼”,而是看得见的增量市场。

长江存储被列入实体清单后,一直受限于海外设备封锁,这次股改和扩产,最受益的是国产供应链——以前“验证中的设备材料”,现在要批量上车了。

这不是猜测,而是有实打实的进展。在近期的半导体设备展上,国产设备商已经传来突破:中微公司的刻蚀设备、北方华创的沉积设备,都成功进入长江存储的产线。还有光刻环节,国内企业的光刻气纯度达到99.9999%,已经用在长江存储的产线上;光刻机的超净环境系统,有家国内厂商的市占率甚至达到60%,订单金额超25亿元。

股改后扩产提速,这些国产供应商的订单会直接爆发。以长存三期项目为例,要实现从13万片到30万片/月的产能跃升,设备采购量至少要翻倍。而且长江存储的技术在升级,294层3D NAND已经量产,正在推进300层研发,更高阶的产品需要更精密的设备和材料,这又给国产供应链提了“技术升级+订单增长”的双重机会。

更关键的是“替代空间”。以前长江存储的设备国产化率不足30%,现在随着国产设备技术成熟,这个比例有望在2026年提到50%以上。单算设备采购,按15万片/月的产能算,每年设备需求超200亿元,国产化率每提升10%,就是20亿的市场增量。

市场上一喊“长江存储利好”,沾边的股票都想蹭热度,但真正能吃到红利的只有三类,每类都有明确的逻辑支撑:

第一类是设备商,尤其是刻蚀、沉积、检测设备企业。存储芯片制造对设备精度要求极高,长江存储扩产最先动的就是设备采购。从行业规律看,产能扩建前6到12个月是设备订单高峰期,现在长存三期刚成立,正好是设备商接单的黄金期。重点看“已经通过验证”的企业,这类公司不用等,直接能拿订单,比如某刻蚀设备商今年一季度相关订单就涨了120%。

第二类是核心材料商,比如光刻胶、光刻气、靶材企业。这些材料直接影响芯片良率,长江存储的294层NAND量产,对材料纯度和性能要求更高。国内某光刻胶企业已经实现ArF产品量产,通过了长江存储的验证,今年一季度相关收入涨了80%,这种有实单支撑的才是真机会。

第三类是先进封装与载板企业。存储芯片要做成终端产品,封装是必经环节,尤其是高密度存储需要先进封装技术。有企业的IC载板良率已经突破90%,批量供应长江存储,光今年二季度就新增超15亿元订单,这类“绑定核心客户”的企业能跟着长江存储一起成长。

想在这波机会里不踩坑,得避开“蹭热度”的陷阱,重点盯三个能落地的信号:

1. 看“验证进度”而非“沾边关系”:别听公司说“和长江存储有合作”,要查有没有公开的“验证通过”信息。只有通过验证的企业,才能在扩产中拿到真订单,不然都是空谈。

2. 看“产能利用率”而非“股价涨幅”:如果设备或材料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超过80%,甚至在扩产,说明订单真的多;要是产能利用率低于60%,再涨也是虚的。

3. 看“研发投入”而非“短期业绩”:存储技术迭代快,今天的龙头可能明天被淘汰。研发投入占比低于10%的企业,很难跟上长江存储的技术升级,长期肯定被甩开。

说到底,长江存储1600亿股改的价值,不在于“能炒一波股价”,而在于它标志着国产存储从“技术突破”进入“产能放量”的新阶段。这背后是1600亿估值的背书,是存储市场涨价的东风,更是国产供应链多年积累的爆发。

对散户来说,不用急着下单,先顺着“设备-材料-封装”这三条线,按上面说的三个信号筛一遍。真正的机会,从来不是靠消息涨起来的,而是靠订单和业绩撑起来的——这才是能拿得住的长期机会。(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