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思念成了习惯,那些藏在黄昏里的孤独,该如何与我们的日子和解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20:41 1

摘要:四月的黄昏总带着点黏腻的风,她攥着半凉的奶茶杯登上天台时,柳絮正扑在袖口 —— 不是纷飞的雪,是缠在指尖甩不开的软,像心里那些没说出口的牵挂。远处高架桥上车灯连成流动的河,她盯着手机里刚挂断的视频通话界面,屏幕还映着自己没来得及收起的笑,突然就懂了千年前张先写

| 无物似情浓:在不确定时代安放你的依恋与孤独

四月的黄昏总带着点黏腻的风,她攥着半凉的奶茶杯登上天台时,柳絮正扑在袖口 —— 不是纷飞的雪,是缠在指尖甩不开的软,像心里那些没说出口的牵挂。远处高架桥上车灯连成流动的河,她盯着手机里刚挂断的视频通话界面,屏幕还映着自己没来得及收起的笑,突然就懂了千年前张先写的那句 “无物似情浓”:原来有些思念,从来不分古人和今人。

宋代词人张先晚年写下的《一丛花令》,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把人类最拧巴的情感困局写得透亮:我们总想把亲密攥在手里,可分离总在不经意间到来;我们盼着日子能安稳不变,却偏偏活在朝暮更迭的无常里。今天再读这首词,倒像在看我们自己的生活 —— 那些藏在通勤路上、手机屏幕后、深夜房间里的孤独,其实都能在词里找到影子。

伤高伤远:为什么我们总在某些时刻突然心慌?

“伤高伤远几时穷”,张先写登高望远时的怅然,可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我们不用登高,也会突然被这种情绪攥住?

比如周末和异地恋的爱人视频,两个小时里笑着讲完了一周的琐事,挂断后却盯着黑屏的手机发呆 —— 桌上还留着他上次来买的马克杯,杯沿的温度早就散了;比如送父母去机场,看着他们推着行李箱走进安检口,背影慢慢变小,直到看不见,你转身往地铁站走,风灌进外套口袋,突然就没了说话的力气;再比如加班到深夜的办公室,键盘声停了,只有空调的嗡鸣,朋友圈里同事晒着和家人的晚餐,你点开对话框,想发句 “今天好累”,最后却只删删改改,换成了一个表情包。

从事心理咨询十年的王静老师,见过太多这样的瞬间:“人类天生就是需要‘连接’的生物,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伤高伤远’不是矫情,是当我们和在意的人断开连接时,身体本能的不适 —— 就像突然被抽走了支撑的力气。”

千丝乱与飞絮濛:那些绕不开的焦虑,藏在哪些小动作里?

张先把心里的乱写成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柳丝缠成一团,飞絮遮住眼睛,连路都看不清楚。现在我们没有柳丝和飞絮,却有了更隐蔽的 “千丝乱”。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等重要的人回复消息,手机屏幕亮一次就心跳加速,明明刚看过,却还是忍不住刷新对话框;开会时明明在听领导讲话,手指却在桌下悄悄点开三个聊天窗口,怕错过朋友的吐槽、家人的叮嘱;晚上睡不着时,明明知道刷短视频没用,却还是一遍遍地划屏幕,直到眼睛发酸;遇到后悔的事,总在心里反复想 “如果当初我没那么说”“如果那天我多留一会儿”,像放电影一样循环播放。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动作,其实都是 “千丝乱” 的现代样子 —— 我们想靠这些细碎的行动,把心里的不安捋顺,可越用力,反而缠得越紧。就像小时候手里攥着的毛线球,越着急扯,越容易缠成一团。

嘶骑渐遥:每一次告别,都是悄悄练习放手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词里写马叫声越来越远,尘土挡住了视线,再也找不到那个人的影子。这种 “抓不住” 的失落,我们今天也常常遇到,只是没有了马蹄声和尘土。

比如送朋友去火车站,火车开动时他在车窗里挥手,你跟着站台跑了两步,直到火车转弯看不见,手里还攥着刚给他买的矿泉水,瓶盖都没拧开;比如喜欢的人突然不回复消息,你盯着他朋友圈最后的更新时间,从 “三天前” 变成 “一周前”,直到他的头像变成灰色,再也没亮过;比如同事离职那天,帮他搬空办公桌,原本堆满文件的桌面只剩下一道浅印,你摸了摸那道印子,突然想起以前一起加班吃泡面的日子。

作家小韩在书里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最怕的不是吵架后的告别,是那种无声无息的消失 —— 就像某天你习惯的东西突然不见了,你甚至不知道该跟谁问一句‘为什么’。就像张先写的那样,一转身,就再也找不到踪迹。”

双鸳池沼:为什么别人的热闹,会让我们更孤独?

下阕开头写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鸳鸯在池子里成对游,小船来来往往,多热闹。可你有没有发现,越看别人的热闹,心里的孤独反而越明显?

比如刷朋友圈时,看到同学晒出婚纱照,配文 “终于等到你”,你想起自己单身的日子,明明昨天还觉得挺好,此刻却突然有点慌;比如午休时同事围在一起聊孩子,说周末带娃去游乐园,你插不上话,只能低头扒拉盒饭,听着他们的笑声,突然觉得饭有点凉;比如去商场买东西,看到穿小熊卫衣的孩子举着棉花糖跑向妈妈,妈妈笑着擦去他嘴角的糖渍,你站在原地愣了愣,想起小时候妈妈也是这样帮你擦嘴角的。

心理咨询师李明常跟来访者说:“你看到的‘双鸳’,其实只是他们生活的一个片段。就像你晒旅行照片时,不会把赶不上火车、住错酒店的狼狈发出来一样,那些看起来恩爱的情侣、和睦的家庭,也有吵架拌嘴、鸡飞狗跳的时候。别用别人的片段,为难自己的日子。”

斜月帘栊:怎么打破 “又还是” 的循环?

“横看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最让人难受的是 “又还是” 这三个字 —— 昨天是这样的黄昏,这样的月亮,这样的孤独;今天还是;明天好像也不会变。

设计师林薇就经历过这样的日子。失恋后她最怕回家,玄关的鞋架上还留着前任的拖鞋,沙发上的抱枕是他们一起买的,连冰箱里的牛奶,都是他喜欢的牌子。“每天下班我都在楼下绕圈,不想上去,因为一开门,全是回忆。” 后来她咬咬牙,把前任的东西打包送走,买了新的床单和窗帘,把沙发挪到窗边,还在阳台种了几盆多肉。“现在回家,推开窗能看到月亮,低头能看到多肉,好像日子慢慢有了新的样子。”

其实打破循环不用做多大的事:比如平时走左边的路,今天试试走右边,可能会发现街角有家好看的花店;比如周末总宅在家里,今天去学一节油画课,说不定能认识聊得来的朋友;比如每天都是晚上十点睡觉,今天提前一个小时,看看九点的城市夜景,可能会发现不一样的安静。

不如桃杏:为什么我们总觉得 “自己不够好”?

全词最戳人的是结尾那句 “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桃花杏花还能跟着东风走,有个 “归宿”,可我连这样的归宿都没有。

这种想法我们都有过吧?过年回家时,看着亲戚家的孩子都结婚了,你会想 “为什么别人都稳定了,我还在飘着”;同事聚餐时,听大家聊升职加薪,你会想 “为什么别人都进步了,我还在原地”;和朋友聊天时,听说他们买了房,你会想 “为什么别人都有自己的家了,我还在租房”。

可你有没有想过,桃杏有桃杏的花期,你有你的节奏?桃花开在三月,菊花开在九月,从来没有人说过菊花不如桃花。人也是一样,有人二十岁结婚,有人三十岁创业,有人四十岁才找到自己喜欢的事 —— 从来没有 “该有的样子”,只有 “你的样子”。

在现代社会,怎么安放我们的依恋与孤独?

其实孤独不是敌人,依恋也不是负担,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和它们相处。

先分清 “孤独” 和 “独处”

孤独是 “没人陪我” 的难受,独处是 “我想自己待一会儿” 的平静。比如周末早上,你泡一壶茶,翻开没读完的书,阳光落在书页上,风从窗户吹进来,这时候的安静是舒服的,是能滋养你的;但如果是深夜里,你翻遍通讯录,却找不到一个能说话的人,那种安静是扎人的,是孤独的。下次再觉得 “孤单” 时,先问问自己:我是想有人陪,还是想自己待一会儿?

别把情感放在 “一个篮子” 里

很多人觉得 “如果他不在了,我就没人爱了”“如果这份工作丢了,我就什么都没有了”,其实不是的。你可以有几个能随时聊天的朋友,有一个喜欢的爱好,有一份能让你有成就感的小事 —— 比如每天画一幅小画,每周去爬一次山,每月读一本书。当你把情感放在不同的 “篮子” 里,就不会因为一个 “篮子” 空了,就觉得整个世界都空了。

把 “和别人比” 换成 “和自己比”

别再问 “为什么我不如别人”,试着问 “我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吗”。比如昨天你还不敢跟陌生人说话,今天你主动跟便利店的店员说了声 “谢谢”,这就是进步;昨天你还在为一件事纠结,今天你想通了 “没关系,下次再试”,这也是进步。每个人的路不一样,走得慢一点没关系,只要是往前的,就好。

给情绪一点 “时间”

有时候我们总想着 “快点好起来”“快点忘记”,可情绪就像感冒,总得有个过程。难过的时候就允许自己难过,想发呆的时候就发呆,不用逼自己 “坚强”,也不用急着 “解决”。就像下雨的时候,我们不会急着让雨停,而是会撑着伞等雨过 —— 情绪也是一样,等一等,就会慢慢晴起来。

结语:你的东风,会准时来

千年前的那个黄昏,张先把自己的孤独写成了词,他不会知道,千年后的我们,会在通勤的地铁上、加班的办公室里、深夜的房间里,读着同样的句子,想起同样的心事。

其实生命里最珍贵的,不是从来没有孤独,而是学会在孤独里找到自己;不是总能抓住亲密,而是在失去时,依然有勇气继续走。就像桃花会开,杏花会开,你的 “东风” 也会来 —— 在那之前,你可以先做自己的春天:读一本喜欢的书,养一盆好看的花,走一条没走过的路,爱一个值得的人。

明天早上,如果你出门时看到路边的花开花了,记得告诉自己:我的花期,从来都不差。

为心灵觅一处桃源:在日常中滋养内在生命的艺术

人在局限中如何保持豪情,在平凡中如何怀揣壮烈?雪洗虏尘静:在历史峡谷中听见回响的勇气

来源:禅学读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