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帮(十二):清代山东商人在东北地区的奋斗史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3 18:00 1

摘要:这里的喀喇沁旗,原为三旗,即喀喇沁右旗、喀喇沁左旗(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喀左)、喀喇沁中旗(今赤峰市宁城县)。喀喇沁右旗就是现在的喀喇沁旗。

山东因陆路为南方入京孔道,海路又沟通南北,交通方便,有利于外出经商。

同时山东地区可供输出的土特产、原料多,也有经商的充足的物质基础。

因此“有种盐淮北者;有市货辽阳、贸易苏杭者”;也有沿海路至关外和闽广者。

在东北地区,鲁商有着地缘、人缘的便利,曾在那片商场上纵横驰骋,名重一方。

东北与内地贸易历史悠久,明代辽东曾有繁荣的马市。

清兵入关后,清廷对商人到关外贸易一直实行开放政策,鲁商出关经商者日众。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北狩途经喀喇沁旗(三旗)曾说:

今巡行边外,见各处皆山东人,或行商,或力田,至数十万人之多。

这说明当时山东人闯关东已有相当规模,且有一部分人在经商。

今日喀喇沁旗锦山镇

这里的喀喇沁旗,原为三旗,即喀喇沁右旗、喀喇沁左旗(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喀左)、喀喇沁中旗(今赤峰市宁城县)。喀喇沁右旗就是现在的喀喇沁旗。

喀喇沁旗的秋天

据《盛京通志》记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仅在宁古塔、船厂两地,山东、直隶等省贸易佣工即有三四万人。

这时的商人远道经商,他们不携家眷,获利即归。

清嘉庆后东北部分地区对关内人开禁,在闯关东人潮中,鲁商日渐增多,并开始定居于东北。

咸丰十年(1860年)烟台、营口开埠后,每年去东省贸易之人有5000余人,其中,鲁商是主要组成部分。

经过上百年的经营,清末鲁商在东北各城商业中均居主导地位。

当时的营口有了商会的雏形,叫“公议会”,该会成员都是商业方面的著名人士,他们实际控制着整个城市的工商业。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营口公议会成员有15人,鲁商占5人,鲁商在公议会中很有发言权,他们经营油坊、粮食、杂货等,后来粤商在该地经营失败,退出公议会,鲁商在公议会中的权力越发大了。

营口辽河入海口

大连的公议会成立于1901年,1904年会员30人,鲁商占16人,总理刘兆伊是烟台人,资产达到10万,在他麾下的“山东帮”以绝对优势控制了大连商业界。

安东也是当时东北重镇。

安东地处鸭绿江与黄海交汇处,北倚长白山余脉,南瞰黄海波涛,东隔鸭绿江与朝鲜半岛相望,西扼辽东走廊咽喉。这种“三通”(通海、通江、通边)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连接中原与东北亚的关键节点。

(安东于1965年更名为丹东。安东的名称源于唐朝总章元年(668年)设置的安东都护府,寓意“安定东部”,后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沿用,至清末设安东县,成为东北边疆重镇。)

安东,曾经是安东都护府的所在地,中朝边境的枢纽,鸭绿江畔的军事重镇和商贸要冲,有着千年的历史积淀。唐朝时设安东都护府,清朝置安东县,民国时期还是安东省会,辉煌一时。

鲁商在此不仅经营油坊、绸缎、药局、粮店、杂货等,还经营货币汇兑,主要有政记、致和祥等商号,当时“各行商之占势力者则完全为山东帮”。

清末长春的大小商铺有1200余家,除银钱号30余家为外省商人经营外,当铺、绸缎、粮栈等大多为鲁商垄断。

清末哈尔滨有4000多家商埠,油坊、绸缎、烧锅、皮货等实业性质的山东商号有500多家,“其根基稳固握有实力者仍为山东帮”。

民国初年,哈尔滨商会共有会员20人,全是山东人,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山东商会了。

清末民国的哈尔滨

清代山东帮商人在沈阳崛起,《奉天通志》列出一张4000余户商号的统计表,“其资本主直鲁晋豫人占十之六七,本省只占少数”。

奉天通志

北方四省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四省中,山东商人居第二位。

山东黄县(龙口市)商人在沈阳的生意场上非常吃得开,深受当地百姓欢迎。

原因之一是黄县商人对顾客非常热情,服务态度特别好。当地人认为“黄县帮儿”个个谦和面善,能说会道,不吃饭也能送你二里地。因此,在沈阳当地流行一句话:黄县嘴子,莱阳腿子。

清末民国时期的沈阳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