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喷:赫鲁晓夫对中国有贡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23:43 1

摘要:说起赫鲁晓夫,大家第一反应往往是中苏关系闹僵那段事儿,援助说断就断,专家打包走人,搞得挺乱。但仔细翻翻历史账本,你会发现这家伙上台后,对中国还真干了不少实事儿。这些事儿不是空谈,而是实打实的项目和协议,直接帮中国工业起步,填补了不少技术空白。

说起赫鲁晓夫,大家第一反应往往是中苏关系闹僵那段事儿,援助说断就断,专家打包走人,搞得挺乱。但仔细翻翻历史账本,你会发现这家伙上台后,对中国还真干了不少实事儿。这些事儿不是空谈,而是实打实的项目和协议,直接帮中国工业起步,填补了不少技术空白。

先说工业援助这块儿。斯大林时代,苏联答应帮中国建50个大型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重工业上。赫鲁晓夫1953年接手后,没少加码。到1957年,他推动的援助项目总数蹿到286项,覆盖了能源、机械、国防这些关键领域。比方说,1953年5月15日,中苏签了第一个大协议,苏联承诺援建91个项目,包括钢铁联合企业和有色金属厂。这些项目不是纸上谈兵,苏联直接派专家带设备过来,帮中国从零起步建厂。像鞍山钢铁厂、沈阳机械厂这些,苏联人提供了成套设计图和机器,中国的工人跟着学,很快就上手了。到1959年,已经有149项工程建成投产,占总数的过半。这些厂子一开工,中国钢铁产量就翻了好几倍,机械制造也跟上节奏。别小看这点,之前中国工业底子薄,这些项目直接拉起了重工业的架子,让中国从农业国往工业国转了个身。

再细说说这些项目的分布。东北那块儿是重点,沈阳的拖拉机厂、长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都是苏联援助的标杆。拖拉机厂1953年动工,苏联专家带了样机过来,中国人拆开研究,很快就产出第一批东方红牌子。汽车厂那边,1953年协议一签,设备从苏联运来,1956年就下线了第一辆卡车。这不光是建厂,还带了技术转移,苏联人教中国人怎么炼钢、怎么组装机床。

华北制药厂在石家庄,1954年开工,专攻抗生素生产,苏联提供了发酵罐和纯化设备,到1958年,中国人自己就能批量产青霉素了。西北的兰州石油炼化厂,1955年启动,苏联钻井队帮着打井,教中国人怎么提炼原油。整个“一五”计划期间,这些156项重点工程(实际施工150项左右)占了国家投资的30%以上,直接推高了工业产值。赫鲁晓夫没停步,1955年3月又签了16个国防工业项目,涉及飞机和坦克制造,沈阳飞机厂就是那时建起来的。说白了,这些援助让中国有了自己的工业骨架,不用从头摸索。

当然,援助不是白给的,苏联要中国用农产品和矿产换,但这笔账算下来,中国得了实惠。赫鲁晓夫上台初期,中苏关系正蜜月,他1954年访华时,还亲自去东北看了几个工地,顺手批了更多设备供应。结果,到1958年,援助高峰期,苏联专家在中国有上千人,带的技术资料堆成山。中国人通过这些项目,学会了逆向工程,拆机器学原理,为后来自主研发攒了底子。1960年中苏闹翻前,这些建成项目已经贡献了全国工业产值的40%,这数字不是吹的,是历史数据摆在那儿。

转到核能这块儿,更是赫鲁晓夫的一大手笔。1957年10月3日,中苏签了核技术合作协议,苏联答应帮中国建原子能反应堆和粒子加速器,还培养核物理人才。这事儿从1954年就开始酝酿,赫鲁晓夫当时决定打开核大门,给中国提供铀浓缩和钚再处理的技术支持。1958年,兰州建起了第一座实验反应堆,苏联人带了模型和数据,中国科学家跟着组装,很快就达到临界状态。加速器在北京西北郊的研究所,1959年安装完工,磁铁环和电路全靠苏联设备,中国人学着调试,电流一通,整个系统就嗡嗡转起来了。

更关键的是人才培训。苏联从1957年起,派专家在中国办班,教核反应原理和材料处理,培训了上百名中国核物理学家。这些人后来成了中国核工业的中坚力量。1958年夏,核研究中心在兰州落成,苏联提供了燃料棒和控制系统,中国团队上手后,很快就独立操作了。赫鲁晓夫本意是拉中国进苏联阵营,但这援助实打实帮了中国一把。虽说1959年6月,苏联突然叫停原子弹样品运华,1960年7月专家全撤,但之前的技术资料和培训留下了种子。中国人靠着这些,逐步攻克了难题。援助中断前,苏联还给了战头设计资料,这让中国核项目少走弯路。总的来说,这段合作从1954到1960,苏联投了上亿卢布,中国得了核心技术基础。

再说主权归还的事儿。1954年12月12日,中苏签了关于旅顺口联合使用协定,明确1955年全部归还。1955年5月27日,协议正式执行,苏联军队撤出旅顺港,中国海军接管。这港口是东北战略要地,1945年雅尔塔协定时苏联拿走的,租期本到1975年。赫鲁晓夫上台后,主动提前还了,还废除了那个秘密补充协定,避免了中国长期受制。移交后,中国清点仓库,规划码头扩建,海军开始自主停靠舰艇。这一步清除了外部驻军隐患,让中国东北门户彻底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期,苏联还交回了四个中苏合营公司的股份,包括石油和锡矿企业,1955年协议一签,这些资产全归中国。这不光是领土,还涉及经济主权,帮中国稳住了资源链条。

经济博弈上,赫鲁晓夫也有动作。1957年4月1日,苏联调整卢布汇率,非贸易业务从1美元兑4卢布改成10卢布,这表面上看对中国结算不利,但实际促使中国加强金融自主,推动人民币结算比例上升。到1959年,中苏贸易中本币使用多了,减少了对卢布依赖。1961年2月27日,赫鲁晓夫致函中国,鉴于国内粮食短缺,苏联贷款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糖,总值10亿卢布,还免了部分利息。这笔援助来得及时,帮中国度过难关,推动了农业自给政策。苏联附加了技术转让条件,但中国借机调整了农场播种和机械化,粮食产量逐步稳住。

来源:古来征战吾必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