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马鹿塘石门坎学校的校园里,提起蒋传付老师,师生们总会想起他俯身为学生理发时的专注、为饮水工程奔走时的执着,以及看着新球场落成时的欣慰笑容。他将“立德树人”的誓言,化作日复一日的实际行动,用平凡善举勾勒出新时代师德模范的鲜活模样。
躬耕教坛守初心点滴善举润桃李
——马鹿塘中心学校 蒋传付
在马鹿塘石门坎学校的校园里,提起蒋传付老师,师生们总会想起他俯身为学生理发时的专注、为饮水工程奔走时的执着,以及看着新球场落成时的欣慰笑容。他将“立德树人”的誓言,化作日复一日的实际行动,用平凡善举勾勒出新时代师德模范的鲜活模样。
一、推子藏温情,方寸之间暖童心
作为班主任,蒋传付老师发现班里不少留守儿童因家长常年在外,头发长了没人打理,有的孩子甚至因发型凌乱变得自卑敏感。从那时起,他自费购置了理发推子、剪刀和围布,把办公室的角落变成了“爱心理发角”。
每个周三午休,他都会提前打扫好卫生,等着孩子们来“报到”。理发时,他从不会催促,而是一边轻柔地梳理头发,一边和孩子唠家常:“最近数学测验进步挺大呀”“周末帮奶奶做家务了吗”。推子咔嚓的声响里,藏着他对学生的细致观察;剪刀起落的弧度中,盛满了超越师生的关怀。几年来,他累计为学生理发几百余次,那些曾因发型低头的孩子,如今总能带着干净利落的模样,自信地走进课堂。
二、奔走解难题,一汪清泉润校园
夏日的校园里,缺水成立了最大的难题,当看到学生们一下课就四处找水未果,当看到学生那一张张因缺水而干裂的嘴唇时,蒋传付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起学校后山有条常年流淌的山泉水,便主动牵头,带着学校的几位老师,扛着铁锹、水管往山里走。
他们沿着山路勘察水源,踩着碎石清理泉眼周边的杂草,又合力将长长的水管从山腰牵到校园,还在水管末端加装了简易过滤装置。当清冽的山泉水顺着水管流进校园的储水罐,孩子们围着水龙头接水时的欢呼雀跃,成了蒋传付老师耳边最动听的声音。
三、聚力拓球场,绿茵之上载欢歌
学校原有球场面积小、地面磨损严重,下课后想踢一场球,得几个班级轮流排队。蒋传付老师主动向学校提议扩建球场。并组织全校老师成立了“球场扩建小组”。
施工期间,他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学校就是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放学后又留下来检查场地平整情况,确保不影响第二天教学。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扩建后的球场不仅面积增加了一倍,还新增了防滑地面。每到课间或体育课,球场上总能看到学生奔跑、传球的身影,欢声笑语回荡在校园里,而蒋传付老师常站在球场边,笑着为孩子们的进球鼓掌。
从教十余年,蒋传付老师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始终把学生的需求放在心上,把校园的发展扛在肩上。他用理发推子传递关爱,用奔走协调解决难题,用聚力实干创造条件,以一言一行诠释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成为师生心中当之无愧的师德标杆。
一生赤诚 浇灌乡村教育之花
——翠华中学师德模范 刘正付
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省级“扎根乡村教育楷模”……从教37年,他始终坚守初心,恪守师德规范,关爱学生。翠华中学刘正付老师,用满腔赤诚编织出一段动人教育诗篇,用生命丈量教育热土的践行者。
一、初心如磐铸就教育信仰
1988年金秋,怀揣着教育理想的青年刘正付,毅然踏上乡村三尺讲台。简陋的教室、斑驳的黑板、泥泞的上学路,这些困苦从未动摇他坚守的信念。他深知,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利剑,是照亮乡村未来的明灯。这份教育初心,化作支撑他跨越时空的精神脊梁。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诠释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深刻内涵。课间走廊里,总能看到他俯身倾听学生心声的身影;放学路上,常伴有他护送学生回家的坚实脚步。
二、精进不休把职业修成专业
从教务主任研修班到校长领导力培训,从传统课堂观摩到信息化教学研讨,他如海绵吸水般汲取养分。当智慧课堂浪潮袭来,他率先掌握交互式白板技术,将AR技术融入生物教学,让细胞分裂过程在三维动画中栩如生。刘正付独创“分层教学法”,为不同学力学生量身定制成长方案;对于学困生,他独创“知识树”教学法,将复杂知识点分解为可攀爬的枝丫;对学优生,则搭建“探究式学习平台”,鼓励自主选题研究。他建立“心灵驿站”,用沙盘游戏解读学生心理密码;开设“父亲课堂”,以书信方式与青春期学生深度对话。面对叛逆少年,他创新“成长契约”制度,将行为规范转化为可量化的进步阶梯。当遭遇家庭变故的学生濒临辍学时,他默默垫付学费却从不声张;当孤独症儿童拒绝交流时,他坚持三年用绘画日记搭建沟通桥梁。
三、春华秋实,收获满园桃李芬芳
三十七载春秋,刘正付将青春酿成甘露,浇灌出累硕果。有的成为医生救死扶伤,有的成为工程师建设家乡,有的接过教鞭延续教育火种……如今,年近六旬的刘正付依然活跃在教学一线。当被问及坚守原因时,他指着窗外正在操场上奔跑的学生说:“看这些孩子,就像看到三十七年前的自己。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这位教育守望者继续用生命书写动人篇章,让更多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去看星辰大海。
扎根山区三十载立德树人守初心
——记转龙镇中心学校第二小学校长 缪基福
在转龙镇的教育热土上,缪基福老师已默默耕耘了三十个春秋。自1995年从昆明市师范学校毕业以来,他怀揣对教育的赤诚之心,从恩祖小学起步,历经班主任、教务主任、完小校长等多岗位锻炼,现担任转龙镇中心学校第二小学校长。他以校为家,爱生如子,潜心教学,静心育人,用实干与担当诠释着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是当地广受赞誉的教育工作者。
一、初心如磐,扎根乡土点亮希望
缪基福的教育生涯始于轿子山麓的恩祖小学。当年,他搭乘货车、马背驮书,走进破旧的四合院学校,在条件艰苦的年代,他不仅承担繁重的全科教学、复式班授课任务,还将教研延伸到火塘边,夜晚进村开展扫盲教育。他以非凡的韧劲,将班级成绩从学区第十三名提升至第二名。他甚至以个人工资担保贷款修缮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八载坚守,学校旧貌换新颜,他用朴实的行动,为山村孩子点亮了知识的明灯,也铸就了对教育事业无比忠诚的师魂。
二、潜心育人,教育教学成果显著
三十年来,缪基福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几乎保持全勤记录。他视德育为先,将学生品德培养置于学业进步之上,构建了融洽的师生、家校关系。在教学上,他先后获得县、镇级教学质量表扬18次,辅导学生比赛获奖7次,荣获“教坛新秀”“骨干教师”“优秀校长”等称号。他不仅自身教学业绩突出,更注重团队成长,通过“集体备课”“师徒结对”等方式,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三、勇于探索,改革创新引领发展
作为校长,缪基福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度践行“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尤其强调“以体塑人,以德铸魂”。他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提升课堂效率、完善评价机制,撰写论文获省级奖项。他创新性地在课程中融入品德教育,组织创编民族舞蹈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他的引领下,学校朝着“办家门口的好学校”的目标稳步迈进,办学成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四、心怀大爱,排忧解难护航成长
缪基福极具爱心与耐心,是学生们的“大家长”。他成功转化二十余名待优生和濒临失学学生,用真情温暖童心。他体恤贫困学子,早年用工资垫付书费留下的欠条已成“文物”;他积极争取社会资源,筹集善款十余万元持续资助困难学生。他格外关注留守儿童和特殊儿童,兼任心理辅导教师,带领团队送教上门,用困难资助、心理疏导等方式,守护学生健康成长,坚守住校园“零辍学、零安全事故”的底线。
五、情暖童心,无私奉献拓展教育外延
为让留守孩子拥有温暖假期,他主动牺牲寒暑假,依托公益资源,连续三年组织夏令营、体验营等活动,惠及三百余名学生,帮助孩子们拓宽视野、增长才艺,享受幸福陪伴。
缪基福同志把教育当作使命,用爱心践行初心,甘为人梯,乐做红烛。他以高尚的师德、扎实的作风和显著的业绩,生动展现了躬耕教坛、建功新时代的师者风范。
编辑:李扬
初审:钱劲
复审:王燕飞
终审:周明
来源:禄劝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