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10年后差距大,父母别大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06 16:51 1

摘要:经常会听一些宝妈抱怨,孩子沉迷手机、电脑游戏不能自拔,手机就像孩子的“命根子”一样,一旦拿到手里,再想要回来就非常难,亲子间难免有一场大战发生。

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妈妈。

你家孩子对手机上瘾吗?

经常会听一些宝妈抱怨,孩子沉迷手机、电脑游戏不能自拔,手机就像孩子的“命根子”一样,一旦拿到手里,再想要回来就非常难,亲子间难免有一场大战发生。

同事青青说,老公总是埋怨她看不住自己的手机,被孩子拿去一玩就是大半天。

她也很苦恼,现在很多作业都是发到群里,老师要求比较多,她就让孩子自己去看,而且一些学习软件也可以辅导孩子写作业,有时候孩子也以查资料为由将手机要了去。

据她说,有一天大半夜醒来,看到孩子屋子里透出亮光,走进去一看发现娃正拿着她的手机躲在被窝里玩游戏呢。

大宝也是个资深的游戏迷,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拿住手机不丢手,三番四次要,都要不过来。

而且打起游戏来,他神情特别专注,眼睛盯着屏幕生怕错漏一点信息,这时候你要是进屋干扰他,他就会表现的非常暴躁,姥姥说他“打起游戏来六亲不认”。

之前一直搞不懂,孩子为啥对游戏这么上瘾?

后来才得知,这是手机里“可变奖励模式”在作祟,因为孩子不确定什么时候可以玩,玩多长时间,游戏或者短视频会蹦出怎样不同的东西,所以会充满期待和上瘾。

相反,那些手机使用相对宽松的家庭,订立手机使用公约,孩子在正常范围内都可以随便使用手机,反而对手机不会那么神秘,它成为沟通和学习工具,而不是肆意娱乐消遣的物件。

朋友因为生活原因,被迫和丈夫一起南下打工,留下两个孩子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顾。

听说没有父母的管制,两娃玩起手机更是昏天暗地,成天书包里背着,放学草草写完作业就急着玩,连吃饭都顾不上,有时候深夜该睡觉还沉迷其中。

朋友一年回家的时间有限,回到家后孩子们也不慌她,依然是抱着手机看,她非常伤心,手机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超过了她这个亲妈。

我们不禁会疑惑,为什么孩子对手机比对亲妈还亲呢?其实,这背后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多重因素。

第一,算法设计

手机应用采用神经科学设计原理,如可变奖励机制,通过多巴胺释放制造"快乐-渴望"循环,其刺激强度远超日常互动。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大脑面临更大的挑战,受到生物化学的驱动,更易冒险、尝试新事物、获得同伴赞赏,这些都会驱动大脑产生更多的多巴胺。

而这些行动都可以在手机或电脑游戏中轻松获得。

第二,寻求替代

人有社交需求、成就需求和探索需求,而手机可以为孩子提供这一切。

之前对大宝使用手机管理较严,没有单独给他一部手机,他为此一直牢骚不断,说班里五十多名同学,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手机和微信,大家都在一个群里,而他和同学们格格不入,连共同话题都没有。

现在男孩玩游戏,都是通过游戏账户沟通交朋友;女孩喜欢社交媒体上聊天沟通交流,无形中在手机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多。

而游戏的通关设置和短视频构建的"信息糖果"都弥补了孩子内心不同的需求。

第三,环境因素

父母或者监护者使用手机时间过长,导致孩子也习得这一习惯,现在手机名副其实成为“拿在手里的机器”,可谓是人人机不离手。

现在已经不是网瘾少年,而是网瘾中年、网瘾老年,就像抽烟的父亲容易养出抽烟的孩子,父母的言传身教也会无形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

曾经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项社会调查,他选取了不同阶层的100名孩子,分为两组,各50人,一组是平时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一组是对手机痴迷的孩子。

在持续对他们进行10年的跟踪后,发现从小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长大后区别真的非常大。

50名经常玩手机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学;而另外一组几乎全部上个大学,只有3名高中毕业后从事其他工作。

不止是他们的人生走向不同,研究发现,经常玩手机的孩子,大脑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非常可怕。

我们来看下这组大脑对比图,正常的大脑和手机成瘾的大脑外观以及发生巨大的变化:

正常大脑,前额叶皮质厚度正常,灰质密度均匀;

手机成瘾的大脑,灰质体积减少10-15%,这意味着孩子的自控力、专注力、反应力都受到侵害。

另外,手机上瘾的大脑,多巴胺不断被刺激释放,直接损伤杀死神经元,认知功能区域不断受损。

前额叶是我们所说的理智脑,孩子的大脑在不断发育,一直到25岁才会发育成熟;

如果孩子从小过度受到多巴胺的干扰和破坏,大脑中的奖赏回路、认知模式都会得到破坏,导致注意力缺陷、专注力下降。

就像火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历史的进步一样,手机的出现也有它的必然性,不能因为手机带来的危害,就完全将其拒之门外,事实上,我们也无法真正阻隔孩子和手机的联系。

因为他们就出生在这个时代,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家长真正要做的是,教会孩子如何正确使用手机,尽可能地少用手机,玩游戏或者刷短视频。

第一,订立家庭公约

家长不想让孩子沉沦游戏,自己也要做好那个榜样,言行一致的人。

在合适的时间,可以给孩子交付手机,等到他情绪稳定时,有社交技能和时间管理能力;

给孩子手机前,进入一次深入的对话,和孩子聊聊手机的主动功能是什么,父母希望他如何使用;

孩子在刚开始使用手机时,要参与到其中,就像驾校教练教会孩子如何开车一样,辅导并监督孩子选择健康的内容观看;

给孩子制定一些电子产品使用规则,例如卧室、车内、餐桌不可以使用等,明确规则,设立边界。

第二,尽可能延迟使用

有调查显示,0—5岁儿童,智能手机使用率超过了80%,3岁起玩手机的孩子超过30%。

相反,很多行业的巨头们却严格自己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比尔盖茨的孩子14岁前是禁止拥有手机的,即便是日后有了手机,也规定了每次屏幕时间上限,游戏要小于1小时;

乔布斯更是禁止孩子使用初代iPad,家中严格限制电子设备使用;

Twitter创始人埃文家里只有纸质书和传统玩具。

《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一书中建议,要尽量延迟孩子使用手机的年龄,越晚越好。

2岁前的孩子不建议使用,2—5岁的孩子如果用,也要控制在1个小时之内。

第三,让孩子多些爱好和家庭的连接

一位手机上瘾的孩子说,他觉得游戏懂他,在现实生活中,他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关爱,于是将目光和精力投入到虚拟世界中。

科普得知,人的头脑中有许多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皮质醇、血清素、内啡肽和催产素;

多巴胺会使人上瘾,皮质醇会产生压力焦虑,而后三者则会让孩子得到放松和平静。

多让孩子培养一些爱好,转移对手机的注意力;平时多和孩子产生爱的连接,孩子的大脑就会分泌好的神经递质,孩子才会更加理智、冷静、富有创造力。

学会和手机共处,是我们要面临的命题。

希望孩子们都可以意识到我们是手机的主人,而不是手机的奴隶或者产品。

来源:豆芽妈妈育儿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