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军如何在铁原守了13天?不是守住阵地,而是用命换主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22:24 1

摘要:志愿军战士只能趴在泥里,工事修一次炸一次,壕沟塌了就趴在坑里。大家心里明白,这才是序幕。

前言:

铁原这个地方,在地图上几乎不起眼,可在1951年的朝鲜战场上,它就是心脏。

谁拿下它,谁就能掐住中线的咽喉。

1951年夏天,美军发动所谓“夏季攻势”,铁原是他们选中的突破口。

志愿军63军接到命令:死守,不是“能守多久守多久”,而是“死守”。

从5月27日开始,一直到6月10日,十三天,血肉横飞,尸体成墙。

一开始是炮火准备。

5月27日,美军的飞机就成群结队地扑过来,炸弹像不要钱似的往山头和村落倾泻。

整整几天,铁原上空没有片刻安宁,白天黑夜都在轰鸣。

志愿军战士只能趴在泥里,工事修一次炸一次,壕沟塌了就趴在坑里。大家心里明白,这才是序幕。

5月31日,敌人开始试探性攻击。南朝鲜军被推到前面,美军在后面压阵。

628高地第一个遭殃,189师硬生生顶了下来。

白天火力太猛,战士们几乎抬不起头,只能忍着,等到夜幕降临,再像狼一样扑出去。白天丢的阵地,晚上用刺刀和手榴弹夺回来。尸体一层压一层,活人就靠着尸体射击。

6月1日到3日,战斗进入最惨烈的阶段。美军加大火力,飞机、大炮、坦克轮番轰。628高地、隘口、村落,成了拉锯场。

白天敌人扑上来,夜里志愿军反扑。有人白天趴在机枪上打到最后一发子弹,晚上尸体还保持着射击姿势。有人抱着炸药包扑上去,把自己和敌人一起炸上天。那三天,铁原就是地狱。

可战斗并没在第三天结束,而是一路拖下去。

6月4日到7日,美军不再一股脑猛攻,而是改成消耗战。白天连续轰炸,晚上炮击不间断。阵地彻底裸露,抬头就是死。

战士们只能利用夜色抢修工事,拖伤员,埋尸体。有人回忆,夜里挖坑埋人,铁锹一铲下去全是血泥,最后干脆不埋了,把尸体摆成掩体。几天时间,士兵们的脸像灰一样,眼睛里全是红血丝。

第八天开始,敌人急了。美军第2师和第7师联手,再加南朝鲜军,企图一口吞掉63军。铁原周边被炸成平地,炮声昼夜不停。

志愿军怎么办?化整为零。白天硬拼,晚上分散成小股,专挑敌人后背捅刀子。白天看似敌军占优势,晚上他们就被骚扰得心惊胆战。美军睡不安稳,南朝鲜军更是士气崩溃。

到第十天,伤亡惨烈。很多连打到只剩下十几个人,照样得顶在前头。有人刺刀弯了,就用铁锹;铁锹断了,就徒手。

战士们说,那几天彻底麻木了,死人太多,炮声太久,连害怕的感觉都没了。有人甚至抱着战友的尸体睡了一夜,因为那是唯一能挡风的东西。

第十一天到第十二天,志愿军已经是残兵败将,阵地反复争夺,失去又夺回,夺回再失去。

没有人计较细节了,唯一的目标就是拖住敌人。有人在日记里写:“白天等死,晚上找死。”这不是调侃,而是当时最真实的状态。

6月10日夜里,命令终于下来了:撤。不是因为守不住,而是任务完成了。

十三天,敌人没能撕开口子,夏季攻势被拖成一滩死水。志愿军撤下时,已经不是一支完整的军,而是被血火磨得只剩骨头的残兵。可他们守住了战略主动权。

地图上看,铁原是丢了,敌人占了阵地。可战局上,美军输了。

整整十三天,他们没能突破,消耗巨大,气势被拖没。志愿军要的就是这个结果。铁原阻击战的真相,不是守住阵地,而是用命换主动。

这仗的残酷,在于血账。一个连剩下几个活人,一个团只剩下旗帜。

很多人名字都没留下,只能在战史里看到“坚守至最后一人”。志愿军的逻辑很简单:没有空军,就靠夜色;装备不行,就贴身肉搏;所谓“钢少气多”,就是拿命去拼。

当年的老兵回忆:“十三天,几乎没合眼,炮声一天没停。

人死在身边太多,连眼泪都没了。”这句话,比任何豪言壮语都冷。七十多年过去,再翻这段历史,心里依旧发凉。

铁原没有留下响亮的口号,只有焦土、尸体和血迹。可正是这些无名的牺牲,让后来谈判桌上的中朝代表有了底气。

十三天,铁原成了一道血墙。阵地失守,精神立住。

所谓胜利,有时不是冲锋号,而是硬生生拖住敌人,让他们在血海里绝望。

铁原阻击战,就是这样一场硬仗。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