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朝(1271—1368年),铁木真也被称为“成吉思汗”先后灭了西辽、西夏、金朝、大理等国,于1206年建国,到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又称蒙元、皇元,1279年灭了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也是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元朝。
【历史小知识】元朝(1271—1368年),铁木真也被称为“成吉思汗”先后灭了西辽、西夏、金朝、大理等国,于1206年建国,到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又称蒙元、皇元,1279年灭了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也是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元朝。历经97年,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
【导言】上期桃花岛陈药师介绍了历朝历代医药著作简介之元代朱震亨的《格致余论》、《丹溪心法》;本期介绍元朝时期的中医药著作之朱震亨的《丹溪心法心要》、《金匮钩玄》;
(一O五)元朝时期(公元1271—1368年)中医药著作简介
3、《丹溪心法心要》内容简介
《丹溪心法心要》是元代医学家朱震亨(字彦修,名丹溪)学术思想的重要汇编著作,由朱震亨的门人及私淑者根据朱震亨临证经验与学术观点编辑整理,在明代由高宾(字叔原)校正重刻而成。全书共8卷,以临床各科病证为纲,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及五官科等疾病共154种,分门别类详述证治。书中病因证治论述精简,文微义奥,且多发前贤之未明,堪称集朱震亨临证之大成,集中体现了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核心理论及治疗杂病的独特方法。
每类病证下,先引朱震亨原论阐述病机,再附其门人或后世医家对辨证的补充论述,并详列治疗方剂。例如:治疗痰证时,既载朱氏“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的治则,又列瓜蒂散、稀涎散等方剂,并注明加减法与用药禁忌,凸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书中设有附录部分,对病名、病因、证候及治疗进行深入分析,或补充朱震亨未尽之言。例如,对“六郁”(即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的辨治,除引朱震亨原论外,还附以越鞠丸等经典方剂,并详解方义与适应症。朱震亨将气滞、血瘀、痰凝、郁结视为杂病的主要病因,提出“气郁则生湿,湿郁则成热,热郁则成痰,痰郁则血不行,血郁则食不化”的病理演变规律。
具体章节有:
卷一:有中风、癞风、伤寒、内伤、暑、注夏、暑风、胃风、湿、
火、郁、伤风、时病、斑疹、大头天行病、冬温为病、疟、咳嗽共十八章节;
卷二:有痰、喘、哮、泄泻、霍乱、痢、呕吐哕、恶心共八章节;
卷三:有翻胃、疸、消渴、水肿、臌胀、自汗、盗汗、吃逆、头风、
头痛、头眩、眩运、头重、头面肿、眉棱骨痛、心痛、腰痛共十七章节;
卷四:有胁痛、腹痛、脾胃不调、背项痛、臂痛、痛风、伤食、痞、嗳气、吞酸、嘈杂、劳瘵、诸虚、寒热共十四章节;
卷五:有咳血、吐血、咯血、衄血、溺血、下血、肠风、痔漏、梦遗、精滑、浊、淋、小便不禁、小便不通、大便秘结、关格、痫证、健忘、怔忡、惊悸、烦躁、心病、块(一名积瘕)、茶癖、疝、耳、鼻、脚气共二十八章节;
卷六:有痿、癫、手足心热、手足麻木、厥、诸目疾、口疮、骨、咽喉、天泡疮、齿痛、脱肛、瘿气、吐虫、肺痈、肠痈、乳痈、骑马痈、附骨痈、肿毒、结核、瘰、破伤风、HT疮、扑损疮、杖疮、短朵、冻疮、下疳疮、汤火疮、金疮、风狗咬、疮癣、虫毒、中毒、胡气共三十六章节;
卷七:妇人科;
卷八:小儿科以及杂方和附有医案拾遗。
自明代以来《丹溪心法心要》被多次刊刻,成为中医学习者的必读典籍。嘉靖年间江阴林下茧翁高宾在《丹溪心法心要》重刻序中写道:“成化间(即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又有《心法》之刻,弘治间(即明孝宗朱祐樘年号)又有《医要》之刻。此外,又有《心要》一书,……,《心法》言心而不曰要,《医要》言要而不曰心,此则曰心又曰要焉。盖虽一家之言,互相出入,而此书之视二书,则尤精且备焉。盖实溪精神心术之微,凿凿乎流出肺腑者矣,此《心要》之所由名也。”
4、《金匮钩玄》内容简介
《金匮钩玄》是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所著的一部综合性中医临床著作,后由明代戴思恭(字原礼)对其进行校补。《金匮钩玄》以“气、血、痰、郁”为核心理论,强调“百病多兼痰”、“气郁则生湿,湿郁则成热,热郁则成痰”的病理机制。书中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常见病症进行了系统分类,详细阐述了病因、病机、治法及方药,体现了朱震亨“滋阴降火”、“调气化痰”的学术特色。它系统总结了朱震亨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综合性医书,全书分为三卷,按病症分类编排,便于查阅。《金匮钩玄》主要内容有:
一、卷一、卷二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喉科;
1、卷一主要章节有:中风、六郁、伤寒、湿、内伤、伤风、发斑、温病、咳嗽、痰、喘、哮、痢、泄泻、脾泄、呕吐、恶心、伤食、痞、嗳气、吞酸、嘈杂、五疸、消渴、泄泻、水肿、鼓胀、自汗、盗汗、呃逆、头风、头痛、头眩、眩晕等。
2、卷二主要章节有:心痛、腰疼、胁痛、腹痛、痛风、咳血、呕血、咯血、衄血、梦遗、精滑、浊、淋、健忘、怔忡、惊悸、发热、阳虚恶寒、喉痹、咽喉生疮并痛、口疮、肺痈、肺痿、肠痈等;
二、卷三专论妇人科和小儿科病症。
1、妇人科主要章节有:经水、血崩、带下赤白、白带并痛风、子嗣、产前胎动、恶阻、安胎、难产、产后血晕、产后补虚等;
2、小儿科有吐泻黄疸、急慢惊风、疳病、痘疮、腹胀、夜啼等。
《金匮钩玄》记载了大量临床验方和治疗方法,每种病证都分证论治,条理赅括,词旨简明。在明代《薛氏医案》有收入本书,改名为《平治荟萃》。
《金匮钩玄》现存多个版本,如明代慎修堂刊本、清代《四库全书》本等,现代有《中医古籍丛书》点校本,便于学者研读。
【作者朱震亨简介】
朱震亨(公元1281—1358年),男,字彦修,名丹溪(编者注:因他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叫“丹溪”,所以后世学者尊他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元代著名医学家,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更是中医界“滋阴派”的创始人。因其医术高明,疗效如桴鼓,常有服一灵药就病好,不必再诊的故事,所以人们称其为“朱一贴”、“朱半仙”等。
朱震亨自幼聪明好学,从小立志于仕途,戴九灵写《丹溪翁传》传记时称“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当他听说理学家朱熹四传弟子许谦(字文懿)在八华山讲道,就前往拜谒许公,并师从许谦(字文懿)研习儒学。他30岁时,因母亲患脾疼之疾,众医束手无策,于是他遂立志学医,开始研读《灵枢》、《素问》、《伤寒论》等经典古医籍,为求医道真谛,他不辞辛劳,辗转浙、苏、皖三省访求名师,45岁时他“三顾罗氏堂”最终感动罗知悌(注: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并“即授以刘(即刘完素)、张(即张从正)、李(即李杲)诸书,为之敷扬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在跟随罗知悌学习医术一年余,尽得其妙旨,医术大进,戴九灵称其“数年之间,声闻顿着”。
朱震亨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朱震亨尝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天行,本也;辞,从而生者也。苟见枝叶之辞,去本而末是务,辄怒溢颜面,若将浼焉。”也因为朱震亨的医学成就及医德品质,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被后世并列为“金元四大家”。
朱震亨著作颇丰,著有《格致余论》、《丹溪心法》、《金匮钩玄》、《局方发挥》、《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医学著作。
【桃花岛陈药师评价】朱震亨先生以儒学入医道,融百家之长而开滋阴一脉,其“阳有余阴不足”之论如暗夜明灯,破前代辛燥之弊,他悬壶济世,名垂杏林,他的医术如庖丁解牛,精准入微;他的医德若松柏立霜,高洁不渝,实仍为中医史上一座巍峨丰碑,其仁心妙术与学术光芒,至今仍烛照杏林,永耀医道苍穹。桃花岛陈药师有诗赞之:
文脉丹溪绕故园,悬壶济世化春暄。
幼通千字追朱子,母病三秋叩杏垣。
罗氏门中承妙术,相火论里溯真源。
半仙一帖回天手,犹护人间草木蕃。
来源:福建桃花岛陈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