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伏羲文化与创新发展论坛专家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09:18 1

摘要:9月25日至26日,由周口市委、市政府主办,市社科联和淮阳区委、区政府共同承办的第二届伏羲文化与创新发展论坛在“羲皇故都”淮阳成功举办。论坛以“伏羲文化与当代社会高效能治理”为主题,汇聚省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伏羲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文化动

9月25日至26日,由周口市委、市政府主办,市社科联和淮阳区委、区政府共同承办的第二届伏羲文化与创新发展论坛在“羲皇故都”淮阳成功举办。论坛以“伏羲文化与当代社会高效能治理”为主题,汇聚省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伏羲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文化动能。

论坛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水师范大学、天水市社科联、漯河市贾湖文化研究服务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伏羲文化的时代价值”展开深度研讨,思想碰撞间迸发簇簇火花。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神话学会会长叶舒宪围绕伏羲文化的挖掘、转化与传承,提出了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建议。

叶舒宪表示,周口可从“具象转化”与“教育浸润”双管齐下:一方面将伏羲经典造型开发为文创产品,借助游戏、动漫等传播载体,让伏羲文化突破地域与年龄限制;另一方面把地方特色文化纳入普及教育内容,让伏羲故事与中华文明主线相呼应。他认为,要从基础教育入手,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周口的伏羲文化特色,在心中种下文化认同的“种子”。这也是提升周口文化知名度的关键路径。

叶舒宪说,中国神话绝非简单的民间文学,而是蕴含古老文明历史信息的“活档案”。研究神话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这一载体,建构文科领域系统的文化理论。他曾创造性提出“四重证据法”,主张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民族志与口传文化,以及出土实物与图像相结合,为前文字时代的文明溯源提供方法论支撑。

他认为,周口可依托这一研究方法,深度挖掘伏羲文化的历史内涵,以“挖掘—创新—发展”的闭环,让“羲皇故都”文化名片焕发新活力。

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指出,龙文化、姓氏文化、道家文化、礼乐文化在周口交融共生,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展现出中原文化从奠基到兴盛的历史脉络。这种“了不得”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周口的独特优势,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要让伏羲文化“燃”起来,一要深挖价值,强化阐释。伏羲文化不仅是传说,更蕴含着中华民族早期的治理智慧与人文精神。如伏羲“以龙纪官”体现的治理雏形、“制嫁娶定人伦”所建立的秩序思想等。要通过多学科研究,厘清神话与信史的关系,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让文化源头更加清晰、可信。二要打造品牌,推动融合。伏羲文化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要走进生活、走进产业。要讲好“一画开天”“女娲造人”等始祖故事,推动伏羲文化和旅游、教育、文创等业态融合。三要夯实学理,构建“伏羲学”。加快构建“伏羲学”学科体系,将其作为中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梳理文献、遗存与民俗,培养专业研究队伍,形成一批高质量成果,为文化创新提供理论根基。

“当代社会高效能治理的核心是凝聚共识,而周口正用多元文化实践,让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深入人心。”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田兆元,聚焦民俗学与文化认同,对周口在伏羲文化传承方面的做法给予肯定,“守住了活民俗,就守住了文化传承的根”。

在上届论坛上,他就曾以《伏羲时代与史前八卦文化》《伏羲创世神话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为题,从多个维度解读伏羲文化的深层价值。

田兆元认为,神话并非遥远的故事,而是“指引人类未来的明灯”。伏羲神话历经数千年传承,已形成一脉相承的文化谱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也是世界认识中华文化的窗口。周口作为“羲皇故都”,正是这一谱系的重要承载地。他表示:“这里的每一项民俗、每一处遗存,都是文化根脉的鲜活注脚。守住它们,就是守住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他看来,周口的经验价值在于让伏羲文化“接地气”:不只是将文化锁在博物馆、写在书本里,而是让其融入日常,成为凝聚人心、交流情感的纽带。唯有如此,伏羲文化才能真正永续传承,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立新说,淮阳区与西华县构成了伏羲女娲创世神话的核心集合地,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龙兴之地”,周口应将此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他倡议设立“中华母亲节”,日期可选在农历三月十八日(相传为女娲诞辰)或九月十五日(相传为女娲抟土造人之日)。

设立“中华母亲节”,既是对女娲创世育民精神的传承,也是为中华传统美德寻找具象载体。周口可依托西华县深厚的女娲信仰基础,在“中华母亲节”期间举办“颂母恩、敬始祖”感恩祈福大典、中华好家风论坛、优秀母亲表彰等活动,让传统神话与现代伦理价值深度融合。此举可与淮阳太昊伏羲祭典形成“父系”“母系”始祖文化互补格局,进一步强化周口作为中华民族“龙兴之地”的文化地位,助力“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建设,将女娲神话所蕴含的创造、担当精神,转化为弘扬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的现代载体。

天水师范大学教授王元忠围绕伏羲文化传承与周口文旅发展,展开深度分享,为伏羲文化的当代活化提供了独特视角。

在伏羲文化传承脉络中,王元忠特别强调天水与周口的特殊关联——天水作为伏羲诞生地,淮阳作为伏羲定都与长眠之地,两地为伏羲文化传承的“两端”,共同串联起中华文明的根脉,为文化延续筑牢根基。

“周口将伏羲文化列为文旅开发的关键点,不仅有力带动了本地文化建设,更探索出文明融入日常的有效路径。”王元忠说,太昊伏羲祭典借助数字化传播突破时空限制,让庄重的文化仪式触达更广泛人群;含有女娲元素的文创产品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使用的日常物品,拉近了古老文明与老百姓的距离。这些举措并非简单的复古或展示,而是让古老文化“活在当下”的生动实践,让高深的文化智慧融入现代生活场景的有效探索。

“唯有将伏羲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伏羲文化从典籍走向现实、从祭祀走向日常,才能真正实现伏羲文化的当代延续,不断为周口文旅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王元忠说。

天水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伏羲文化研究学者阎小鹏认为,伏羲文化绝非孤立的历史符号,而是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根脉纽带”。他说:“中华民族历经漫长历程,羲皇文化是根祖文化的‘主根系’,孕育了中华道德文明——从伏羲画八卦探自然规律、求天人合一,到后续思想传承,这条脉络清晰而厚重。”

阎小鹏对伏羲“画八卦以辨吉凶、制礼乐以定秩序”的智慧有真切的理解:“淮阳把太昊伏羲祭典变成凝聚民心的仪式,这些将早期社会治理智慧,转化为当代治理效能的生动案例,让传统文化真正‘活’了起来。”

阎小鹏认为,传承创新伏羲文化意义深远:“它涵盖农耕、渔猎、天文、信仰等丰富内容,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周口作为伏羲建都与长眠之地,更肩负着特殊使命。阎小鹏表示,周口在传承伏羲文化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应在保护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让伏羲文化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文化动能。

漯河市贾湖文化研究服务中心主任武艳芳认为,伏羲传说并非凭空虚构的神话,伏羲传说的核心内容都能在贾湖文化中找到相对应的、鲜活的考古实证。

从物质生活维度来看,贾湖遗址出土了渔猎工具及家猪骨骼,印证伏羲“结网罟”“养牺牲”的传说;出土的叉形骨器、骨笛等或为观象授时工具,很可能是当时先民为适应农业发展进行观象授时的缩影。

从精神生活维度来看,贾湖遗址出土了40多支鹤类尺骨骨笛,能奏七声音阶,印证伏羲时代“作乐”传说;出土的近20例契刻符号,表明当时的先民已开始尝试用特殊的符号记录信息,迈出了告别“结绳记事”蒙昧阶段的关键一步。

从社会结构维度来看,贾湖存在以女性为主的聚落间人口交流,可能是族外婚,契合伏羲“制嫁娶”传说;贾湖聚落规模大、延续久,墓葬陪葬品差异显阶层分化,个别墓葬中出土的疑似权杖柄形器,与伏羲部落领袖的形象相符。

“将伏羲学的阐释建立于贾湖遗址这样的考古学坚实基础之上,使我们能更自信地谈论中华文明的悠久与连续,更深刻地理解伏羲作为人文始祖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武艳芳说。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启峰 王吉城 刘华志 邱一帆

来源:周口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