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时节,当代民俗学家仲富兰教授新著《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全十卷)由上海辞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收录3200余幅珍贵历史影像的民俗巨著,系统呈现1840至1949年间江南民间生活的全景画卷,为百年民俗史构建起可触可感的“视觉档案”。该书的出版
让书香与您常伴
《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
(全十卷)
仲富兰 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三千余幅图像唤醒百年江南民俗记忆
金秋时节,当代民俗学家仲富兰教授新著《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全十卷)由上海辞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收录3200余幅珍贵历史影像的民俗巨著,系统呈现1840至1949年间江南民间生活的全景画卷,为百年民俗史构建起可触可感的“视觉档案”。该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近代江南民俗研究的图像空白,更通过鲜活的文化样本,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重要参照。
作为当代民俗学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该书开创性地融合风俗史与图像史研究方法,突破传统文献记述的框架:以动态视角解析江南民间生活形态的百年流变,捕捉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细节——从市井巷陌的早点摊、茶馆评弹的弦索声,到节庆龙舟的竞渡、除夕守岁的烛光,透过微观民俗镜像折射宏观时代变迁,以“小民俗”折射“大时代”。
作为中国民俗文化学科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仲富兰教授长期深耕民俗理论构建、江南地域民俗研究及非遗保护工作,50余部著作(含多语种译本)涵盖民俗文化学、地域文化等领域,影响深远。此次应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化读物编辑室之邀,他历时5年整合数十年积累的图像史料,以“图史互证”为方法论,辅以竹枝词、风土志等文献考据,将个人学术探索与国家文化传承战略深度融合,最终完成这部兼具学术严谨性与人文情怀的力作。
《江南风俗图录》整体介绍
“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全十卷)立足近代风俗史与图像史研究的交叉领域,系统梳理百年间江南民间生活形态、民间文化传承及社会变迁轨迹,通过动态视角深入研究最普通、最普遍的民间日常生活的历史演进。作者仲富兰教授整合数十年积累和研究的图像史料,以图史互证为方法论,辅以大量民间竹枝词等风土纪事文献,全景式记录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转型历程与多元民俗风貌,生动再现了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全书按风味饮食、服饰冠履、民居建筑、行旅交通、生产商贸、文教卫生、娱艺体育、人生礼仪、岁时乡情、生活信仰等主题分卷编纂。
全书辑录3200余幅珍贵老照片、民俗画作等历史影像,以图像叙事为经,以风俗流变为纬,构建起一部立体化、可视化的江南民俗图谱。这些泛黄的影像既凝固了百年市井生活的瞬间,又以细腻笔触还原传统节庆场景,使读者得以直观把握江南地区岁时习俗、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民俗的演化轨迹,较之纯文字叙事更具现场感染力。编纂体例上独创性地穿插历代江南竹枝词,实现朗朗上口的诗词文本与风俗史事相互映照。譬如以“妾在船头偷看郎,郎骑白马好风光”的竹枝词解读江南婚俗,既赋予学术论述以诗意美感,又通过民间话语补足了历史细节,使宏大叙事浸润日常肌理,彰显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
从学术层面看,《江南风俗图录》突破了传统风俗史研究单一的文字叙述模式,开创了“图像+文献+文学”多元互证的研究范式,为我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堪称融民俗文化、社会史、视觉文化研究于一体的江南民俗文化图谱,兼具学术开拓性与出版稀缺性价值。无论学术研究者、文化从业者或普通读者,都能从中领略江南千年文脉的深厚底蕴与独特审美。
著者简介
仲富兰:当代民俗学家。上海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曾供职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任高级记者。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创始会长及名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首任新闻学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现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与传统文化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学、民俗传播学,是中国民俗文化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86年至今已出版《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上海六千年》(三卷本)、《上海小史》等多部著作(详见“著述系年”),另有大量论文和文章散见于海内外报章期刊。
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全十卷)及上海市相关文创研究课题。作为领衔课题负责人,完成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传统节庆与市民生活专题研究》等项目。2023年先后获“全国社科联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致敬30年,30人”(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教育慈善公益30年30人)等荣誉称号。
各卷书影一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书影
实拍书影
来源: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