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到明朝,花木兰才有了具体的姓氏。明代有个才子叫徐渭,他对儒家的礼法和规矩十分反感。《木兰辞》里的故事正好符合他的胃口,他心想:谁规定做学问只能读儒家典籍?谁规定女子不如男?谁规定女子就不能从军?
时间就像一个调皮的魔法师,常常会模糊我们的记忆,让我们把一些虚构的事情当成真实发生过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四位名人可谓是家喻户晓,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他们的神秘面纱。
先来说说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我小时候考语文,试卷上时不时就会出现和她相关的题目。
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花木兰的真实性,直到写这篇文章时,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我相信了几十年的故事竟然是假的。
花木兰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句诗可以说是深入人心。
《木兰辞》能够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它文采出众,更重要的是它宣扬了忠君爱国的精神,以及那个年代少见的“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类型。
朝廷看中了它所宣扬的忠君精神,大力进行宣传;百姓则对花木兰的故事津津乐道。不得不说,古人在宣传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
然而,《木兰辞》的作者可能没想到,他随手编写的一个故事,会被很多人信以为真。之所以说花木兰的故事是虚构的,主要是因为在历史记载中查无此人。
如果花木兰真的存在,朝廷肯定会把她作为典型大肆宣扬。但《古今乐录》中提到“木兰不知其名”,这意味着花木兰的姓氏是后人加上去的。
直到明朝,花木兰才有了具体的姓氏。明代有个才子叫徐渭,他对儒家的礼法和规矩十分反感。《木兰辞》里的故事正好符合他的胃口,他心想:谁规定做学问只能读儒家典籍?谁规定女子不如男?谁规定女子就不能从军?
于是,徐渭根据《木兰辞》编写了一个戏剧剧本《雌木兰替父从军》,在这部戏里,花木兰第一次姓了花。这部戏一推出就深受百姓喜爱,虽然士大夫们对此有意见,但《木兰辞》已经声名远播,他们也不敢说什么。
到了清朝,《雌木兰替父从军》被改编成我们现在熟知的《花木兰》,清朝为了鼓励百姓忠君爱国,对这部戏大力宣传。
就这样,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们都以为这是真实的,却不知道历史上根本没有花木兰这个人。
再说说背信弃义的陈世美。人们常说窦娥冤,但和陈世美比起来,窦娥的冤屈简直不值一提。陈世美被人们骂了几百年,最后一查,竟然根本不存在。他连个原型都没有,想找人说理都找不到。
其实,陈世美的故事存在一个明显的漏洞,那就是状元不能当驸马,尤其是在宋朝。你想啊,一个人刚中状元没几天就被赐婚成为驸马,其他读书人会怎么想?
他们肯定会怀疑这状元是不是有猫腻,是不是皇帝想让这人当女婿,才故意让他中状元的。宋朝是士大夫的天下,士大夫大多是从读书人一步步走来的,皇帝要是这么做,肯定会犯众怒。
纵观历史,状元当驸马的情况只有一例,还是在唐朝。而且唐朝皇帝为了避嫌,都不敢让驸马担任有实权的职位。宋朝皇帝更不敢这么做,尤其是以“被大臣骂都不敢还口”著称的宋仁宗。
陈世美这个名字被世人熟知,主要是因为两部小说,一部是明朝的《包公案》,另一部是清朝的《续七侠五义》。
这两部小说又影响了戏曲《秦香莲》,于是就有了我们所熟知的陈世美。有人认为陈世美有原型,但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
有人考证说陈世美的原型是清朝户部侍郎陈年谷,或者是清朝的一个地方官吏陈世美,但我们熟知的陈世美是宋朝人,《包公案》也是明朝的小说,所以无论如何,陈世美的原型都不可能是清朝人。因此,世上根本没有陈世美这个人。
接着讲讲匡扶社稷的美貂蝉。说起貂蝉,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既然古人把她评为四大美女之一,很多人就觉得她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但很可惜,貂蝉在历史记载中查无此人。
有人说貂蝉有原型,是王允府上的一个歌姬。但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原型也是不存在的。如果真有这样一个歌姬,那肯定是因为王允利用她离间了董卓和吕布,才会被史书记载。
但吕布杀董卓和女人并没有关系,完全是因为他们两人性格不合。董卓生性多疑,酒品又差,吕布作为他的义子,经常在他身边。董卓一喝多就乱丢东西,还经常打骂吕布,甚至朝吕布丢过手戟。
吕布心想,再这样下去自己迟早会莫名其妙地死掉,于是在王允的劝说下,为了自己的性命着想,才杀了董卓。由此可见,这里面根本没有貂蝉或者歌姬什么事。
貂蝉第一次出现在《三国志平话》中,不过在这本书里,貂蝉原本是吕布的妻子,后来因为战乱和吕布走散,被司徒王允收养。王允得知她的身世后,决定利用她离间吕布和董卓,最终吕布除掉了董卓。
需要注意的是,《三国志平话》是元朝时期的作品,早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吕布和貂蝉的故事是在《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改编的。而且在《三国志平话》里,貂蝉叫任红昌,“貂蝉”这个名字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起的。
貂蝉之所以被世人熟知,甚至很多人相信她真实存在,把她列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全都是因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太成功了,人气爆棚,以至于里面很多虚构的人和事都被人们当成真的了,貂蝉就是其中之一。
最后说说千古名臣八贤王。我第一次听说八贤王,是小时候看《少年包青天》的时候。
在剧中,要是没有八贤王处处维护,包拯可能有一百个脑袋都不够用。剧中的八贤王给人的感觉特别好,简直就是古代君子的典范。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丰富了,就会发现八贤王这种人根本不可能存在。别的不说,哪个王爷敢叫“八贤王”啊?“竹林七贤”七个人的贤名就已经流芳百世了,八贤王一个人就有八种贤名,这名声好得连皇帝都要自愧不如了。
哪个皇帝会允许这样的王爷存在?哪个王爷又敢接受这样的封号呢?而且八贤王还能随意惩处大臣,这可是皇帝才有的权力。
如果真有八贤王这个人,那他肯定是像多尔衮、鳌拜那样的权臣,皇帝都得看他的脸色行事。但这又和八贤王的“人设”相冲突了。
事实上,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八贤王这个人。我们所熟知的八贤王,只存在于小说和戏剧中。他最早出现在小说《杨家将演义》中,多次保护杨家将,保住了忠良之臣。
而真正让八贤王家喻户晓的,是小说《三侠五义》。《三侠五义》开篇讲的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八贤王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让事情最终得以沉冤昭雪。
关于八贤王的原型,说法有很多。《杨家将演义》的作者熊大木在小说《北宋志传》中说,八贤王是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在戏剧《贺后骂殿》中,八贤王则是赵匡胤的四子赵德芳;还有人认为八贤王的原型是宋太宗之子赵元俨,因为赵元俨也被称作“八大王”,和“八贤王”读音相近。
很明显,不同作品中的八贤王形象都不一样,这说明八贤王根本没有一个真正的原型,他就是虚构出来的人物。
虽然这四个人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但他们的故事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不管是花木兰的勇敢、陈世美的教训、貂蝉的传奇,还是八贤王的正义,都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欣赏这些故事的同时,也要认清历史的真相。
来源:施州阿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