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修和愣了一下,掂量了下形势:在蒋介石身边做了二十多年,哪怕是普通任务,也不会这样火急火燎。
1946年,陈修和正和下属商讨兵工厂改造方案,忽然接到南京打来的电话。
“陈修和,马上飞南京,面见委员长,事关重大。”
陈修和愣了一下,掂量了下形势:在蒋介石身边做了二十多年,哪怕是普通任务,也不会这样火急火燎。
他收拾行装,登机南下,心里却越发忐忑:到底要折腾什么?
飞机降落在南京钟山机场,陈修和刚踏下舷梯,就被两辆黑色吉普车载进总统府。
推开门,蒋介石板着脸,斜睨着他,候了半分钟,才一字一句地开口:“陈修和,在共产党效力的那个陈毅,是不是你的弟弟?”
“是,委员长。”陈修和战战兢兢回道。
他清楚蒋介石恨共产党恨到骨子里,曾多次派人暗杀陈毅,堂弟早几年还在法国留学回国,就投身苏区,成了红军高级干部。
蒋介石这一提,未必不是想拿他来威胁。
可蒋介石却在下一刻露出一丝罕见的笑意:“那你看,你能不能把你弟弟劝过来,给我们效力?我想提他任山东省省长,这事我说到做到。”
陈修和愣住了。
蒋介石邀自己来,不是来整他,而是要拉自己弟弟?
战争一触即发,蒋介石为何一时变得这么“慷慨”?和平?
这件事情还要从陈家说起。
陈修和,原名陈统,1897年出生在四川乐至一个地主之家。
家中七八个孩子,他是头胎,肩背全家期待。
私塾里,他品学兼优;十多岁便迷上了清末忠君报国的书,却觉得那套“满纸荒唐言”改变不了落后的工业现状。
191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进四川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学机械制造,从此认定:救国要靠实业,更要有武器撑腰。
毕业后,他到上海朋友船厂当监工,设计出轮船,却两次被北洋军阀和洋人抢夺得一干二净。
这一教训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没有军队,就没有尊严;没有工业,就救不了国。
1921年,他进了黄埔军校第五期,因机械底子,成了军械教员。
学员夸他“一眼看穿炮弹结构”,经常让他请客,埋下了他日后进入蒋介石侍从武官团的伏笔。
“四·一二”事变后,他对蒋介石越发失望,辞了教席,奔上海工厂当技师。
上海,白色恐怖笼罩,陈毅忽然现身,给哥哥递来一封信:“哥,此去上海艰险,若有事去九江投靠朱德。”相见无多,兄弟言简意赅,却都心照不宣。
没想到,同学们在蒋介石身边人脉广,纷纷推荐陈修和去当侍从武官。
蒋介石见他稳重、老实,便留他身边管文件、陪开会。
陈修和也没想到,自己会与堂弟站在对立两端,却依旧兢兢业业地解决上海、南京兵工厂的一桩桩麻烦。
枪弹出问题?
他检测零件;军火存量不足?他调配工厂;中原大战时,他随蒋下基层视察,一眼就指出子弹参数有误,并提出改良方案,堪称“及时雨”。
1929年,他被提拔为少将专员,调上海办公,可当时上海厂长是宋子文的弟弟,贪污成风。
陈修和毫不手软,一纸诉状举报到蒋介石,厂长暴怒,要抓他。
蒋介石却赞他“干净利落”,让他滚出上海,从此在西北、西南、越南各地漂泊,专心整合兵工。
时光流转到抗战胜利、国共谈判破裂。蒋介石在东北急需恢复兵工,特命陈修和赴沈阳,任中将,统领所有东北兵工厂建设。
一个月内,日产又回到日伪时期水平,他被美国人赖普汉称作“the Chinese Edison”。但战局急转,辽沈战役后,蒋介石决定:把东北工厂炸毁,绝不留给共产党。
这一次,陈修和顶住压力,抗命保厂。他怎么忍心毁掉一座座辛苦恢复的车间?
他用技术手段,让炸药失效,确保工厂完好。当蒋介石发现时,人却已溜到东北内城,装病未归。
等南京传来质问:“陈修和到哪去了?”答案是:一切都留给新中国吧。
1949年末,中共接管沈阳,陈云派人接应,陈修和顺利过渡。
他很快与老弟陈毅重逢——两哥俩第一次以战友情、革命情侶身份并肩,为新中国军工贡献余生。
1955年,陈修和婉拒了五机部邀请,转任国务参事,闲中不忘献策:成渝铁路、南水北调、三峡大坝的雏形,都是他当年建议的蓝图。
1998年,陈修和在成都家中,安详离世,享年一百零一岁。
参考资料:
[一] 张戎:《蒋介石与黄埔军校》
[二] 陈修和口述历史采访稿(1957年)
来源:金穗扬梦_刘班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