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县域经济作为连接城乡、贯通工农的关键枢纽,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底盘”与“根基”。截至2024年,我国共有284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涵盖1301个县、397个县级市及其他类型县域单元,承载了全国近60%的常住人口。2023年,全国县域经济总量达48.3万亿元
县域经济作为连接城乡、贯通工农的关键枢纽,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底盘”与“根基”。截至2024年,我国共有284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涵盖1301个县、397个县级市及其他类型县域单元,承载了全国近60%的常住人口。2023年,全国县域经济总量达48.3万亿元,占全国GDP(129.43万亿元)的37.3%,其中59个千亿县以全国1.2%的陆地面积、4.5%的常住人口,贡献了7.6%的全国GDP和10%以上的规上工业产值,成为县域经济的“领头雁”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县域经济发展将以“特色化、集群化、开放化、绿色化”为核心导向,通过分区域精准施策与基层高效执行,实现从“数量追赶”到“质量跃升”的历史性跨越。
一、十五五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核心导向
十五五规划立足县域经济“两极分化”的现实格局——东部千亿县领跑与中西部县域发展滞后并存,确立了“四轮驱动”的战略框架,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锚定方向。
产业升级:以链群思维破解“低端锁定”。规划摒弃“小而全”的传统模式,推行“一县一业、一园一特”的集群化发展路径。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通过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数字化改造,提升轻工、建材等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依托资源禀赋培育新兴产业,在工业基础较好的县域布局新能源、智能装备等赛道,在生态优势县域发展文旅康养、绿色农业等业态。同时建立“链主企业+配套集群”的产业生态,通过专项债倾斜与基金扶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百强县已形成成熟的产业集群模式,平均拥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3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89%,较普通县域高出42个百分点 。
城乡协同:构建“双向赋能”共生体系。针对大城市虹吸效应导致的县域要素流失问题,规划提出“融入都市圈、激活城乡链”的解决方案。推动县城承接中心城市功能疏解与产业外溢,如成都8个县市新城通过承接主城工业投资,工业投资占比平均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同时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冷链物流、数字基建向乡村延伸,实现“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激活县域3亿多人口的消费潜力。2024年百强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降至1.76,较全国平均水平低0.63,印证了城乡协同发展的成效 。
创新驱动:打造“柔性引才”活力生态。破解县域人才、技术短缺瓶颈,规划倡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创新机制。支持县域与大城市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研发平台,通过技术转化而非人才全职引进的方式获取创新资源;鼓励县域设立“飞地研发中心”,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创新高地承接技术成果,落地本地产业化。目标到2030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100%,百强县研发投入强度突破3.5%,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绿色转型:实现“生态资本”价值变现。规划将绿色低碳作为县域经济的硬性约束与发展机遇,分类推进转型路径:工业型县域严控“三高”项目,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功能型县域探索“两山”转化机制,通过碳汇交易、生态产品认证等方式,将森林、湿地等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2024年百强县森林覆盖率平均达35.8%,地表水水质达标率96.5%,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
二、分区域县域经济的发展特质与实践路径
我国县域数量众多、禀赋各异,十五五规划基于区域差异形成“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发展格局,四大区域呈现鲜明的发展特质,而全国十强县作为标杆样本,集中体现了各区域的领先发展模式。
根据2024年赛迪百强县榜单及最新经济数据,全国十强县依次为:江苏昆山市、江苏江阴市、江苏张家港市、江苏常熟市、福建晋江市、浙江慈溪市、浙江义乌市、陕西神木市、湖南长沙县、江苏宜兴市 。这些县域以占全国0.3%的县域数量,贡献了全国4.2%的GDP,其发展路径为同类县域提供了重要借鉴。
(一)东部地区:创新升级型县域的“领跑之路”
东部县域以占全国5%的县域数量贡献了26.5%的县域GDP,在十五五期间将聚焦“高端化、国际化、数字化”三大方向。长三角、珠三角县域依托城市群优势,从“制造大县”向“创新强县”跨越,十强县中占7席,彰显了区域优势。
- 昆山市(2024年GDP 5380.17亿元,增速6.1%):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域首位,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8%,拥有纬创、仁宝等龙头企业,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依托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实现“研发在台湾、制造在昆山”的协同模式 。
- 江阴市(2024年GDP 5126.13亿元,增速5.6%):民营经济占比达80%,形成“345”现代产业集群(3大千亿级产业、4大五百亿级产业、5大新兴产业),拥有海澜之家、阳光集团等60余家上市公司,高端特钢、新能源材料产业全球领先 。
- 张家港市(2024年GDP 3374亿元):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为核心,沙钢集团年产钢超4000万吨,同时布局光伏组件、储能电池等新兴产业,2024年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42%。
- 常熟市(2024年GDP 3079.1亿元,增速6.2%):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4%,奇瑞捷豹路虎工厂年产20万辆高端汽车,带动120家配套企业落户,同时通过直播电商推动纺织产业数字化转型,2024年网络交易额达1152.9亿元 。
- 晋江市(2024年GDP超3500亿元):纺织服装产业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安踏、恒安等企业全球布局,形成“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品牌运营”完整链条,同时培育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2024年专精特新企业达128家 。
- 慈溪市(2024年GDP 2928.6亿元):家电产业产值超2000亿元,公牛集团、方太厨具等企业占据细分市场龙头地位,同时依托杭州湾新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2024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增长35% 。
- 义乌市(2024年GDP 2503.5亿元,增速7.5%):全球最大小商品集散中心,2024年小商品成交额突破5000亿元,跨境电商出口增长42%,同时培育新能源、芯片等产业,实现“商贸+制造”双轮驱动 。
这类县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十五五期间将进一步强化与中心城市的创新协同,建设专业化科创园区与中试基地,目标实现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翻倍,人均GDP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
(二)中部地区:工农协同型县域的“崛起之路”
中部县域既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形成“农业固本、工业强县”的双轮驱动格局。十强县中湖南长沙县为典型代表,2024年GDP达2266.35亿元,增速6.8%,成为中部县域标杆。
长沙县依托长沙经开区,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两大千亿产业集群,三一重工、上汽大众等企业带动300余家配套企业发展,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同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年产量稳定在50万吨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8%。此外,安徽肥西县作为中部县域新星,2024年GDP达1265.02亿元,增速10.5%,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合肥比亚迪工厂带动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
针对部分县域资源依赖度高的问题,十五五规划明确推动绿色转型,如江西赣州、湖南冷水江等资源型县域发展尾矿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产业。同时加快郑开、长株潭等都市圈周边县域的同城化发展,承接汽车零部件、电子组装等配套产业,形成“主城研发+县域制造”的分工体系。2024年中部百强县GDP平均达597.89亿元,城乡收入比1.76,与东部差距逐步缩小 。
(三)西部地区:生态赋能型县域的“特色之路”
西部县域生态资源占比高、民族特色鲜明,十五五期间以“生态优先、特色突围”为核心路径,陕西神木市作为十强县中唯一的西部代表,展现了资源型县域转型的成功实践。
神木市2024年GDP达2502.6亿元,增速6.5%,在巩固煤炭产业优势(年产煤2.5亿吨)的同时,布局煤制烯烃、新能源等产业,2024年非煤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38%;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32%提升至42%,实现“黑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平衡。此外,四川筠连依托56.45%的森林覆盖率打造“四季养生”文旅业态,云南宁洱通过林业碳汇交易实现林农户均年增收2000元,形成生态价值转化的典型模式 。
规划特别强调西部县域的基础设施补短板,推进G331沿边旅游大通道等项目建设,同时通过东西部协作引入资金与技术,推动39个欠发达县域加快追赶,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统一。2024年西部百强县GDP平均增速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
(四)东北地区:转型振兴型县域的“突围之路”
东北县域以农业县与资源型县域为主,十五五期间聚焦“农业现代化与工业转型”双重任务。辽宁海城、吉林公主岭等县域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玉米、大豆加工产值突破200亿元;吉林延边推动敖东药业等企业智能化改造,珲春建设海洋经济中药材产业园,培育新医药、新材料等替代产业。
针对人口流失问题,规划提出“产业聚人”策略,通过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创造就业岗位,同时完善县域公共服务,吸引外出人口返乡创业。2024年东北百强县常住人口平均增速由负转正,达到0.3%,显示产业转型对人口的吸引效应初步显现。
三、县委书记: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责任人”
县委书记作为县域发展的“一线总指挥”,其使命担当直接决定十五五规划在基层的落地成效。从十强县与县域发展先进案例来看,县域主官需扮演好四大角色。
战略谋划的“领航者”。县委书记需立足资源禀赋精准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昆山县委书记锚定“融入上海、对接台湾”战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与长三角产业链深度融合,2024年引入台资项目120个,总投资超300亿元;晋江市委书记聚焦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牵头设立20亿元产业升级基金,推动安踏等企业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十五五期间,县委书记需深度研判区域分工,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如东部县域对接长三角创新链,西部县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产业攻坚的“操盘手”。产业培育是县域经济的核心任务,县委书记需抓好“链群培育”与“项目落地”。神木市委书记推行“一煤独大到多业并举”转型计划,引进煤制氢、光伏储能等项目28个,总投资超500亿元;常熟市委书记聚焦低空经济新赛道,规划建设长三角低空商用飞行器制造示范区,已签约企业15家,预计年产值突破200亿元。这要求县域主官既要有“招大引强”的魄力,也要有“培育中小”的耐心,完善产业配套与政策扶持。
要素激活的“改革者”。针对县域要素短缺的痛点,县委书记需以改革破解瓶颈。在土地方面,张家港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完成建设用地整理8000亩,为新能源项目腾挪空间;在资金方面,义乌创新“基金+专项债+PPP”模式,2024年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文旅、物流项目超200亿元;在人才方面,慈溪建立“周末专家”制度,吸引上海、杭州高校专家200余人次参与企业研发。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实现行政审批“全程网办”,激发市场活力。
民生福祉的“守护者”。县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县委书记需统筹发展与民生。既要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如江阴通过“企业+合作社”模式,带动2万农户参与纺织服装产业链,户均年增收3万元;也要完善公共服务,推动教育、医疗资源下沉,如长沙县新建乡村学校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缩小40%。同时守住生态底线,避免以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郡县治,则天下安;郡县强,则国家强。”十五五时期的县域经济发展,既是一场产业升级的“攻坚战”,也是一次城乡融合的“协同战”。在精准的规划导向下,依托分区域的特色路径,加之县域主官的担当作为,县域经济必将从“经济底盘”跃升为“增长引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坚实根基。
来源:耀中品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