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新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的这2个花生新品种都属于高油酸型的,属于早熟品种,高产优质,发展潜力较大,适合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区域种植。”近日,青岛华实种苗有限公司崔元绍带领团队育种的华实3号、华实5号2个花生新品种,同时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
“我们新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的这2个花生新品种都属于高油酸型的,属于早熟品种,高产优质,发展潜力较大,适合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区域种植。”近日,青岛华实种苗有限公司崔元绍带领团队育种的华实3号、华实5号2个花生新品种,同时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负责人崔元绍高兴地说。
青岛华实种苗有限公司是由农民崔元绍和陶成军创办的,此前还有华实1号、花成3号、实花1号、华实2号、华实9616、花冠1号6个花生新品种入选“国家队”。
公司位于平度市南村镇,成立于2002年,主要以研发、繁育、销售、推广花生种子为主体,上榜2021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名单,2022年进入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
攻克花生种子“芯片”
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花生在我国种植分布极为广泛,胶东半岛更是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中国优质花生主产地之一。平度市,地处胶东半岛西部,这里的花生品质优良,闻名遐迩的“平度大花生”更是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殊荣。常年约30万亩的花生种植面积,让平度不仅成为全国最大的花生集散中心,也为花生育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土壤。
崔元绍和陶成军,在2002年创业前就与花生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他们深知花生老品种存在产量低、出油率不高的问题,这些短板严重限制了花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怀揣着对花生种植产业的热爱和改变现状的决心,两人毅然决定投身花生育种领域,期望能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闯出一片新天地。
花生育种,绝非易事,技术难关与漫长的周期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两座大山。种质资源的收集与研究,是育种工作的基础。崔元绍不辞辛劳,四处奔波,迄今已收集保存了400多份花生种质资源。每一份种质资源,他都视为珍宝,用一个个小纸袋精心包装,再用黑色签字笔认真做好标记,根据不同品种的特点,为它们安排适宜的储存环境。这些种质资源,不仅是当下育种的重要材料,更是未来育种创新的希望所在。
在育种过程中,崔元绍对花生生长的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大量心血。花生何时播种、发芽,何时开花、结果,一株能结多少个果,花生的各项指标、抗病性、抗旱性等,他都了如指掌。为了获取最准确的数据,掌握花生生长的规律,他常常披星戴月,穿梭于实验室和试验田间。在试验田观察选种时,他还不忘深入种植户和田间地头,与农户们亲切交流,了解花生新技术和新品种在实际种植中的表现,认真倾听农户们的意见反馈。因为他深知,农民的生产需求,就是花生育种的方向。
花生培育初期,条件十分艰苦。培育面积仅有一分地大小,却需要付出细之又细的“照顾”。在花生开花期,授粉工作至关重要。崔元绍每天清晨6点便来到试验田,趴在地上,用消毒后的镊子小心翼翼地进行操作,确保父本与母本授粉成功。这个过程中,他还得时刻注意,不能让汗水滴落到花上,以免影响授粉效果。就这样,从早上6点一直忙到下午4点,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他持续了至少10年。“培育新品种就像培养人才,需要给它充分的生长发展空间。只有新品种的果型、种型等性状稳定了,不再产生变异,这个花生才算‘长大成人’。”崔元绍总是这样形容育种的过程。
崔元绍有个工作包,装着纸笔、标记纸片、网状尼龙袋等必备物品,特别到了收获季,还要带着电子秤,用网状尼龙袋把花生套起来,给不同杂交形状和果型做好储存和标记,一点都不能马虎。
尽管育种之路充满艰辛,但崔元绍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其实,育种是一项非常有意思的工作,我不觉得辛苦。每当选育出一个品种,就像有了自己的孩子。眼看着一个优异新品种从无到有,在试验田孕育成长,最后走向生产应用,这个过程让我感到特别骄傲自豪。”崔元绍笑着说,“育种工作的重点是创新,拼的不仅仅是体力,还有脑力,不仅要有灵感的火花一闪,更要拼长期的坚持。把各个环节的工作做好,想要的成果自然而然就会到来。”正是凭借着这份对育种工作的热爱与执着,崔元绍在花生育种的道路上一步步坚定地走了下去。
8个新品种拿到“身份证”
“新品种花生要想合法推广、销售,必须拥有自己的“身份证”。按照《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规定,新培育成功的花生品种,需要提出登记申请,经过国家权威部门进行DNA检测等严格的品种测试,并登记公告后,才能获得合法‘身份’。 ”陶成军称。
2018年,对于崔元绍和陶成军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他们精心培育多年的首个品种——“华实1号”,成功获得品种登记。那一刻,十几年的艰辛付出化作了无尽的喜悦与欣慰。“所有的努力在那一刻都得到了回报,感觉一切都值得了。”陶成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难掩激动之情。“我们培育的所有花生品种,都经过了严格的田间和室内检验,纯度、净度、水份、发芽率等各项指标都符合国家标准,其中发芽率更是达到98%以上。”这一高标准的品质保证,为公司的花生品种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此后,他们并未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是继续在育种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种植模式的需求,他们不断创新。培育出适合一年两熟、小麦和花生套种的早熟品种“花冠1号”,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农民的收益。以花育16号变异株系统选育而成的“华实9616号”品种,是一种高产优质早熟大花生新品系,在产量和品质上都有显著优势。随后,“花成3号”“实花1号”“华实2号”等共6个良种相继诞生,并且全部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登记审定,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自从育种成功后,青岛还有其他地市组织了很多下乡参观学习活动,很多科班出身的研究员也来我们这里现场观摩,有不少是博士。”提起自己给博士讲课,崔元绍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崔元绍虽不是科班出身,但是已经有了丰富的育种以及种植经验,在当地给农户们传授何时播种、发芽、何时施肥、何时开花,结果、储藏,一株花生能出多少果,怎么判断长势等技巧和方法。手把手教当地农户熟练掌握花生的各种指标、比如抗病性、抗旱性等。”
优质花生“生”花结果
“干育种,不只是要成就一番事业,更重要的是带着老百姓增收,让更多的人吃上咱们国产花生及食品。”这是崔元绍一直坚守的信念。作为国家种业阵型企业,青岛华实种苗有限公司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不仅要为国家油料作物的发展贡献力量,还要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
“公司积极探索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采取“公司 + 基地 + 农户”和良种、良法集成示范繁育模式。公司统一为农户提供原种,将一个个良种送到田间地头。同时,公司还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帮助农户科学种植。”陶成军介绍,“在收购环节,公司给出的收购价高于市场0.8元/公斤,让农户切实得到了实惠。这种互利共赢的模式,受到了当地农户的广泛欢迎,一提及公司名字,当地农户都耳熟能详。许多农户纷纷表示,跟着公司种花生,不仅省心,而且收入也有了保障。”
为了进一步提升育种技术水平,公司还积极与山东花生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借助科研机构的专业力量,公司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方法,为花生育种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公司已拥有花生原种、良种繁育基地3万亩,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全国十多个省,上百个县市的花生产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算过,在春播前,基本上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花生种子达100吨左右,年销售额1亿元。”崔元绍介绍,已经培育好的每个花生良种均受到赞誉,所以他们公司的订单销量一直不错,除了山东省内,还销往河南、江苏、安徽、辽宁、新疆、云南等省份,其中“华实1号”一经上市就受到了市场欢迎,并出口至韩国、日本等国家。
“从农民到育种再到做企业,路要一步步走,也得益于南村镇给予我们企业积极支持。” 崔元绍如实说,南村镇政府帮助企业征地,使企业成为育种、繁种、推广、服务等一体的全产业链的专业化花生种子企业。
多年的艰辛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成果。“2019年,公司承担的高产优质出口抗逆性强系列花生新品种引进选育及大面积推广项目,荣获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在2019 - 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的评选中,公司再次凭借该项目获得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陶成军说,“公司连续7年承担中央财政补贴花生良繁项目,累计面积达到10万亩,受益农户6万多户。这些荣誉和成绩,不仅是对公司育种工作的高度认可,也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的崔元绍,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普通的农民,他成长为一名花生育种“专家”,拥有正高级农民农艺师职称,先后获得平度市文明市民、2024年度“齐鲁乡村之星”等荣誉,2025年4月又获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影响力企业家,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花生“博士”。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依然在育种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在广袤大地上,崔元绍在指导当地农户们把一粒粒花生良种播撒在田间地头,历经130天左右,到金秋会迎来丰收。
“现在,我们在研究红色、黑色花生良种育种,已有华实红和华实黑冠已进入国家生产试验,有望年底申请国家品种登记。”崔元绍满怀信心地说,“我们的目标是再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花生‘金种子’,进一步拉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崔元绍和他的团队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新农人的担当与使命。他们在花生种子这个小小的“芯片”上精耕细作,用汗水和智慧培育出一个又一个优质花生品种,让花生在华夏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在花生种植中收获幸福与希望。
来源:视觉半岛朱业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