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为观纸》:纸页上的文明源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08:42 1

摘要:造纸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说起造纸术,人们常以为东汉的蔡伦是发明者,但确切而言,蔡伦其实是改进者。而且,“纸”也不是一经蔡伦的改进,就走入了千家万户日常生活之中的。我们得承认,大多数人对于“纸”的历史认知是片面的,还很可能是一种似是而非、被印象的迷雾所包

《叹为观纸:中国古纸的传说与历史》 赵洪雅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造纸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说起造纸术,人们常以为东汉的蔡伦是发明者,但确切而言,蔡伦其实是改进者。而且,“纸”也不是一经蔡伦的改进,就走入了千家万户日常生活之中的。我们得承认,大多数人对于“纸”的历史认知是片面的,还很可能是一种似是而非、被印象的迷雾所包裹的偏见。

《叹为观纸:中国古纸的传说与历史》为我们展现了真实历史里,中国纸的源流与发展、用途与魅力,以及围绕“纸”展开的对人类社会、人类历史的观察与思考。作者赵洪雅毕业于考古学专业,目前就职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从事古籍保护、历史及文献学研究。

首章开篇,作者引用了《资治通鉴》中的一句话:“俗以为纸始于(蔡)伦,非也。”随后,作者讲述了西汉时期的两起重要事件“曹宫案”与“卫太子案”,“纸”在其中的登场都起到了戏剧化的作用。作者结合灞桥纸、金关纸等考古实物的出土,揭示了“西汉有纸”这一基本事实,有力地纠正了“蔡伦发明造纸术”的错误认知。作者还从历史中寻找证据,大胆猜测纸最早的发明人或许是河边捶打衣物的“漂母”,由此展开了对于“纸”取代“简”这一漫长过程的探索。

从罗布泊黄沙中重见天日的西汉麻纸残片,到楼兰出土的“以纸代简”过渡时期的简牍残片,再到放马滩纸地图在绘图领域崭露头角,这些珍贵遗迹宛如历史的星星之火,点亮了纸张起源的漫漫长路,也预示了文明传承载体变革的开端。

由竹简到纸的演变完成,一直被两个痛点所阻挠:其一,产量。蔡伦改进造纸术以来,纸的产量虽有大幅度的提升,但囿于原材料的限制,依然供不应求,动辄便“洛阳纸贵”;其二,质量。早期纸的缺点很多,比如纸上的纤维排布并不整齐,难以满足不散墨的需求,又或是易于风化,不像竹简一样容易长期保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纸简并用就成为基于现实的选择。而改进纸质,提高产量,逐步完成以纸代简,更成为之后数代人殚精竭虑的目标。

从造纸材料上看,纸经历了从麻纸向藤纸、藤纸向皮纸、皮纸向竹纸的三步跳。这一过程,乃是人们经由历史的审视,从复古中寻找创新可能的结果——史料记载,当年蔡伦造纸之时,曾经往造纸材料中加入树皮作为辅料,以提升纸张的质量。当藤纸的产量受限于原材料南方树藤的产出时,人们开始尝试以树皮纤维取代麻类纤维。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进,“造纸‘大厨’们终于成功开发出一种经济实惠、可持续性强的造纸‘食材’。”纸的普及,才成为可能。

对于古人而言,纸是生活的雅趣、文化的载体。“澄心堂”纸凭借其品质雅韵,备受文人的追捧,承载着他们的诗词歌赋与才情抱负,成为文化艺术的优雅象征。纸,还是保暖的衣裘、战士的盔甲。书中记载,穷苦文人的行囊之中,只有纸被、纸袄傍身,在寒冬中置备纸制品,是宋代贫寒人家必不可少的生存之道。古人身陷围城之时,尝试使用“纸鸢”作为通信工具,用薄纸反复折叠而成的纸甲,多少也能阻隔箭矢。纸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敦煌抄经生因盗纸入狱的供词,侧面反映出当时纸张在西域的珍贵程度。吐鲁番唐墓出土的纸棺与纸衣,蕴含着古人对“字纸”法力的独特想象。《清明上河图》描摹汴京繁华,百业兴隆,行人熙攘,好一幅市井热闹景象。这一张张纸,宛如灵动的文化使者,穿梭于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传承并延续着华夏文明的血脉。

我们目睹唐代僧人为抄写佛经虔诚种植构树,精心制作楮纸,每一步骤都饱含对信仰的尊崇,纸张成为宗教传播与观念塑造的重要媒介。到了宋代,伴随着印刷术的普及使用和科举制度的现实需求,竹纸的广泛应用打破了知识的传播壁垒,成为无数普通文人实现青云之志的“云梯”。爱护文字纸张成了蟾宫折桂的基础和前提,于是逐渐形成了关于“字纸”的崇拜。人们普遍认为,任何形式的书籍几乎都是有用的,敬惜字纸,就这样成为一种全民族的集体观念。

对纸的崇拜是多方面的,无论是祭神、驱邪、招魂、送葬……“纸”在其中都被赋予了一种“魔力”的象征。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通过烧纸钱的方式传达着对逝去之人的哀思。

纸的大规模应用,催生了一个意外的产物,一个“点纸成金”的行业——金融业。纸币的诞生,让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流通成为可能,在北宋的“交子”诞生以前,国内流通的货币或是金属铸造的“孔方兄”,或是丝绸布帛,无论哪种,都需要现实的物品作为价值的锚定。而纸币的诞生,标志着纸张成为金属货币的“廉价替代品”,以价值符号的身份参与到了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让国家从此有了一个杠杆,以小投入撬动整个民生产业的发展,创造出繁荣的商品经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张张薄薄的纸片,就是“利”字的直观体现。

在这本书的封底,藏书家韦力评价道:“人类文明以文字的诞生为标志,而文明的极大传播则是以纸本书的出现为重要节点,由此说明了纸张是文明的重要载体。”造纸术是中华瑰宝,也是播撒世界文明的火种。书中也追溯了纸张和造纸术向东、西方传播的宏大历史。造纸术东渡后,催生了日本独特的和纸文化;造纸术西渐后,更是为欧洲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构建起更为广阔的人类文明网络。

“纸”不仅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更是历史的回声与映射。人们常用“故纸堆”来指代历史,而忽视了“故纸堆”本身,而作者却像那藏经洞里的补经人一样,对“纸”本身进行着修补与爬梳。读罢此书,手中这轻如蝉翼的纸张仿佛多了几分重量,那是千年历史进程里的人类的汗水与心血的重量。叹为观纸,叹为观止!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