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兴奋剂违规未罚先上岗,CBA外援吉伦沃特的职业转折,揭开了不同联赛监管体系的差异。截至2025年9月28日,中国反兴奋剂中心虽公示其2025年4月季后赛药检THCA阳性且放弃B瓶复检的事实,但处罚结果尚未落地,而他已签约中国台湾省P. LEAGUE+联赛台北富
兴奋剂违规未罚先上岗,CBA外援吉伦沃特的职业转折,揭开了不同联赛监管体系的差异。截至2025年9月28日,中国反兴奋剂中心虽公示其2025年4月季后赛药检THCA阳性且放弃B瓶复检的事实,但处罚结果尚未落地,而他已签约中国台湾省P. LEAGUE+联赛台北富邦勇士队,引发舆论热议。
事件核心在于处罚流程的延迟与联赛规则的差异。中国反兴奋剂中心需将结果上报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同步全球禁赛,加之篮球领域处理流程复杂,导致裁决滞后。根据《世界反兴奋剂条例》,其处罚可能在2至4年区间浮动,而THCA在部分国家未被列为禁用物质,更让裁量充满变数。与此同时,不受国际篮联(FIBA)管辖的P. LEAGUE+联赛,仅在比赛日进行药检,为吉伦沃特提供了参赛空间。
富邦勇士的签约决策暗藏风险平衡。球队于9月25日官宣半年合约,月薪5万美元,总价值20万美元,仅为其CBA薪资的三分之一。为规避风险,合同加入“违规即解约”条款,还安排林志杰等老将监督其行为,声明中“零容忍”的表态试图化解争议。这与另一位违规外援哈雷尔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被澳洲NBL球队解约后无人问津,凸显不同联赛的风险偏好差异。
37岁的吉伦沃特正面临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上赛季他在CBA场均贡献25.9分7.3篮板,竞技状态仍在线,但“药检前科”与年龄劣势让重返CBA前景渺茫。专家推测其可能面临12个月禁赛,若2026年9月解禁,38岁的他恐难再获顶级联赛青睐,台湾联赛成为现实的过渡选择。而台湾球迷的争议声未曾停歇,“药王”等讽刺称呼与“规则双标”的质疑,折射出公众对兴奋剂问题的敏感。
从CBA的严格监管到P. LEAGUE+的灵活引援,吉伦沃特的案例暴露了职业体育兴奋剂治理的复杂性。随着WADA最终裁决的临近,其去向将持续牵动人心,而这一事件也为各联赛反兴奋剂政策的衔接与完善敲响了警钟。
来源:体育见习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