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孟追光青年把理想“种进”现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08:42 1

摘要:今年是中国和孟加拉国建交50周年,也是“中孟人文交流年”。青年是中孟关系的未来,两国青年相知相亲,有利于传承两国传统友谊,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当地时间9月18日,“港口之夜”孟加拉国青年云咖会在达卡举行,中孟两国青年结合自身实际,讲述坚守理想、实现人生突破

“港口之夜”孟加拉国青年云咖会在达卡举行。

今年是中国和孟加拉国建交50周年,也是“中孟人文交流年”。青年是中孟关系的未来,两国青年相知相亲,有利于传承两国传统友谊,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当地时间9月18日,“港口之夜”孟加拉国青年云咖会在达卡举行,中孟两国青年结合自身实际,讲述坚守理想、实现人生突破的故事,分享传承友谊、共促发展的真知灼见。

孟加拉国华联会秘书长黄文艳:

以侨为桥的连心人

对于孟加拉国华侨华人联合会秘书长黄文艳来说,孟加拉国是其生活了15年的“第二故乡”,也打开了她认识世界的新维度。

2008年,她第一次踏上这片南亚土地,成为当地华侨群体的一员。“真正走进这里的生活,是从参与孟加拉国华侨华人联合会的工作,为同胞解决实际问题、为企业牵线搭桥开始的。”黄文艳回忆道。

她走进嘈杂的市集,听商贩用带口音的英文聊日常;她投身公益,和孟加拉国年轻人一起为贫困儿童发放物资;她在商务洽谈中体会中孟两国文化对合作的不同理解。这些亲身体验让她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更幸运的是,在这份“以侨为桥”的工作中,黄文艳不仅开启了彩虹般绚丽多彩的人生,更遇见了她现在的爱人。因为工作原因,她认识了同样在孟加拉国工作的意大利籍伴侣。

“你会发现,文化差异从来不是距离,真诚是连接的桥梁。”黄文艳说。她和伴侣一起探索达卡街头的小吃,讨论民间艺术,也思考如何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温暖、共渡难关。

如今,她依然活跃在侨团一线,也和伴侣一起投入公益,用不同语言给当地孩子讲故事。“世界不是地图上的国界线,而是一个个真实的人,我们用理解与善意串联起彼此的生活。”她说。

孟加拉国吉大港妇幼医院医学院医师邵瑞:

中孟友谊的“健康使者”

高中时就梦想出国留学的孟加拉国青年邵瑞,被学长一句“中国有震撼人心的历史和文化”而吸引,毅然踏上前往昆明的求学之路。

2013年,他被昆明医科大学录取,班主任为他取了这个寓意智慧的中国名字。学成归国后,他入职中资企业,在该企业在孟项目当医生。

入职不久,新冠疫情暴发,项目现场实行封闭管理。凭借语言优势和医学背景,邵瑞主动承担防疫重任。“当时每天都要耐心说服工友们遵守防疫规定,”邵瑞回忆道,“最感动的是中外员工像家人般相互支持,最终避免了大规模感染,保障了项目员工的生命健康。”

项目结束后,邵瑞入职吉大港妇幼医院医学院,但他与中国的联系从未中断。“从留学生到医疗行业从业者,中国给了我不断精进的机会和平台。”邵瑞说。

更令邵瑞感到荣幸的是,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自2023年起设立“中孟大使友谊奖”,他成为了首批获奖者之一。如今,邵瑞依然活跃在中孟医疗合作一线。正如他所说:“真正的联结不会因距离而消失,它会在新的土壤里继续生长。”

孟加拉国华联会青年委员会副会长赵世波:

跨越文化的交流者

“答案不在手机里,而在你与周遭的每一次接触中。”作为长期在孟加拉国工作生活的中国人,孟加拉国华侨华人联合会青年委员会副会长赵世波对跨文化交流有着深刻体会。

近年来,他见证了孟加拉国这片土地的发展活力。他认为,青年应当突破刻板印象,走出数字时代的信息茧房,用实际接触取代虚拟互动,用双脚丈量真实的世界。

赵世波表示,多年的海外生活经历告诉他,跨文化理解的关键不在于寻找“标准答案”,而在于面对不同和多样性的勇气,并坚持通过与当地人的不断交流,寻求相互认识与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实现,需要每个人迈出脚步,让每一次相遇成为改变的契机。”

他建议在孟加拉国的中国年轻人通过三种方式拓展视野:学习当地语言、参与社区互动、开展务实合作。“每次走出舒适区的尝试,既是个人成长,也在促进社会进步。当年轻人选择好奇而非评判,理解而非假设,他们就能成为文化桥梁的搭建者。”他说。

孟加拉国—中国文化经济与大众交流中心成员贾汉吉尔·侯赛因:

创新创业的青年领袖

“青年应成为增进孟中友谊的重要桥梁。”孟加拉国—中国文化经济与大众交流中心成员贾汉吉尔·侯赛因曾在中国留学,对加强两国青年交流有着独特见解。这位孟加拉国青年领袖,以自身经历诠释了两国青年交流的深远意义。

贾汉吉尔与中国渊源颇深。他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MBA学位,并长期关注国际、区域政治经济变化。这段留学经历让他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青年理解世界的最佳窗口,跨国学习体验不仅能拓宽视野,更能培养行动力。

据他观察,当今孟加拉国青年主要通过六种方式参与社会服务:创新创业、志愿服务、数字互动、教育学习、创意表达以及社区服务。“许多年轻人正身体力行参与社区改良与科技创新,这是青年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他认为,企业负责人应该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并不断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新智慧。

“孟加拉国与中国都拥有庞大的青年人口,他们是两国未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完善的重要推动力量。”贾汉吉尔建议两国青年继续加强在创新创业、社区服务和教育交流方面的合作,为增进孟中友谊贡献力量。

孟加拉国南北大学孔子学院学生江素娥:

自学成才的追梦人

在这个变乱交织的时代,青年应该通过什么样的媒介拥抱世界?对于孟加拉国南北大学孔子学院学生江素娥来说,答案是互联网。

“通过互联网,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大家相互影响,成就了如今的我。”江素娥感叹,通过互联网,自己和世界各地的朋友联系在了一起。“我们虽然文化不同,但却有着共通的情感。”

为了深入地和其他国家的朋友交流,她萌生了学习外语的想法。于是,她开始通过互联网自学英语,并在掌握英语后学起了中文。

“我在互联网平台寻找免费的中文学习资源。”江素娥介绍,一位中国网友帮助她纠正了中文发音,并为她取了中文名字。“这是一位非常善良和热心的朋友,她不仅教我学习中文,而且在我遇到挫折时,给我鼓励和帮助。”

后来,江素娥认识了更多的中国网友,从他们那里,她学习了中国诗歌和历史,学习了课本里没有的日常生活用语。“通过与这些朋友交流,我发现了中国方言的多样性。”她说,这些经历让自己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

如今,江素娥的朋友圈越来越大,除了中国网友,她还有来自尼泊尔、阿尔及利亚、黎巴嫩、格鲁吉亚、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菲律宾、希腊、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英国、美国等10多个国家的网友。“互联网让我与世界互联,带我走进了更大的世界。我所有的网上学习和交朋友经历,正在为我实现梦想铺路。我期待未来能到中国学习,到世界各国去旅游,建立自己的事业。”她说。

孟加拉国独立电视台新闻主编阿里夫·马哈穆德:

新闻真相的守望者

孟加拉国独立电视台新闻主编阿里夫·马哈穆德有着20多年新闻行业从业经历,见证了孟加拉国电视行业的高光时刻以及数字和社交媒体行业的迅速崛起。

“我是独立电视台新闻审核把关人。每天走进办公室,我就进入了新闻审核流程。”阿里夫·马哈穆德表示,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孟加拉国电视行业面临诸多挑战,如受众流失、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下降等。“独立电视台也面临转型压力。如何在数字时代实现突破,留住受众?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阿里夫·马哈穆德介绍,独立电视台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注重挖掘新闻背后的事实,让人们了解新闻的全貌。

“社交平台优点很多,但缺点也不少,其中最突出的是虚假新闻。”他说,在避免报道假新闻方面,电视台是有优势的。“我们有严格的新闻采编和审核制度,会对每一条发布信息认真核实,严格把关,绝不给不准确的信息留有余地。”他说。

“快速发布每一条被认真核实的新闻,这是我们坚守的理念。”阿里夫·马哈穆德介绍,如今,独立电视台是孟加拉国受众最可靠的新闻信息获取平台之一。当社会新闻舆论混杂时,许多人都会收看独立电视台,了解新闻背后的真相。

阿里夫·马哈穆德表示,今年是孟中建交50周年,媒体合作是两国交流合作重要内容。当前,全球媒体面临同样挑战,独立电视台愿与中国同行加强交流,学习人工智能等中国媒体融合发展领域的先进技术,赋能自身发展。

云报全媒体记者 祖红兵 王靖中 郭瑶

孟加拉国驻昆明总领事穆罕穆德·卡勒德:

中国是孟加拉国值得信赖的伙伴

“相信孟中关系的下一个50年将会是互联互通、共同繁荣的50年。”今年是中国和孟加拉国建交50周年,也是“中孟人文交流年”,近日,孟加拉国驻昆明总领事穆罕穆德·卡勒德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达了对两国关系美好未来的期待。

穆罕穆德·卡勒德表示,建交50年来,孟中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两国关系不断深化,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当前,两国关系已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是孟加拉国值得信赖的伙伴,总在我们需要之时伸出援手。两国在国际上相互支持,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持相似立场。”他说。

“为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孟加拉国总领馆已举办多场庆祝活动,启动了多项合作。”穆罕穆德·卡勒德介绍,其中,标志性的合作举措之一是启动了医疗旅游合作。此项合作不仅为孟加拉国患者打开云南医疗领域的大门,更为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打开一扇窗。

穆罕穆德·卡勒德表示,云南省区位优势明显,是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省份,孟加拉国也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正发挥着连接南亚与东南亚及中国西南地区的门户作用。近年来,孟加拉国与云南双边关系持续深化,特别是在贸易投资、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以及农业领域。云南推出的多项举措有助于促进区域融合发展,如每年在昆明举办的中国—南亚博览会。

“孟加拉国和云南之间的航空互联互通,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交往与融合。”穆罕穆德·卡勒德表示,期待下一个50年,孟加拉国与中国实现更多互联互通,希望加强与中国在绿色能源技术、数字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将两国友好关系提升至新高度。

云报全媒体记者 祖红兵 王靖中

云南省庆祝中孟建交50周年座谈会近日在昆举行——

共话滇孟合作 携手共创未来

这是一次立足云南、面向南亚的深情对话,更是一次回顾五十年风雨同舟、展望未来互利共赢的思想交流。9月26日,云南省庆祝中国孟加拉国建交50周年座谈会在昆明举行。会场内,滇孟双方政府官员、专家学者、青年学子齐聚一堂,用不同的语言诉说着相同的心愿:让友谊之树常青,让合作之果更硕。

座谈会伊始,云南省政府外事办公室和云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负责人的致辞便将与会者的思绪拉回到1975年10月4日那个历史性时刻。五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孟关系已从建交时的相互支持,升华为今日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云南作为中国距离孟加拉国最近的省份,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历史渊源,在这场跨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友好交往中,从经贸往来到医疗互助,从教育交流到技术共享,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桥梁角色,成为中孟合作的缩影和亮点。

孟加拉国驻昆总领事穆罕穆德·卡勒德指出,孟加拉国与云南同属古代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如今更应成为“多维互联互通”的现代枢纽,尤其要在数字基础设施、绿色能源、农业科技等新兴领域挖掘互补潜力,构建更具韧性的伙伴关系。他同时畅想:“希望未来,我们能坐上从昆明直达达卡的火车!”全场发出会心的笑声与掌声。

如果说政治互信、经贸合作是双边关系的骨架,那么人文交流则是流淌其中的血液。云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分享了教育合作令人欣喜的进展:426名孟加拉国学子正在云南高校求学,云南大学、红河学院在孟开设的3所孔子学院和1个孔子课堂已成为中文教育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孟加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也在云南高校稳步推进。

教育合作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心灵的沟通与友谊的播种。这一点,在两位孟方青年代表的发言中得到了生动印证。昆明医科大学在读博士阿瑞芬用流利的中文,动情地讲述了他在学校求学和在昆医大附一院实习的收获。“中国医生对患者的细致关怀、多学科协作的高效模式,让人印象深刻。云南不仅给予了我学术成长的土壤,更让我理解了医学无国界的真谛。”他建议滇孟双方加强医院联合培训、搭建数字交流平台,让更多孟加拉国医护工作者受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马哈马杜尔博士,则将自己定位为“科学的友谊之桥”。他详细介绍了在滇期间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大麦类黄酮研究的经历,并立志将所学知识带回祖国,为粮食安全与公众健康贡献力量。

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成为座谈会上最温情的注脚。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外交流合作处负责人分享了一个紧急救援的故事:今年7月,云南省紧急组织专家团队与孟国家烧伤与整形外科研究所开展视频远程会诊,为多例在军机坠毁事故中受伤的危重伤员进行伤情分析,共同探讨治疗方案。目前,云南已有5家技术先进的公立医院成为孟加拉国民众来滇就医的定点机构,已处理咨询邮件1900余件、接待患者超200人。

孟加拉国驻昆总领馆商务领事拉赫曼提到,尽管受全球形势影响,孟中贸易额仍保持强劲增长,仅滇孟贸易就已突破10亿元人民币大关。他热情推介孟加拉国年轻的人口结构、具有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以及优惠的投资政策,诚挚邀请云南企业投身于孟加拉国经济特区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浪潮中。

既探讨宏观的政策框架,也聚焦微观的个体经历。大家一致表示,此次座谈会不仅是一次成功的纪念活动,更是一次凝聚共识、规划未来的启航仪式。它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基于深厚的传统友谊、坚实的合作基础和广泛的共同利益,云南与孟加拉国的关系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滇孟合作这篇大文章,正在务实与创新中,挥毫泼墨,续写辉煌。下一个五十年,值得共同期待。

云报全媒体记者 朱海

来源:云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