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朋友圈刷到闺蜜晒升职,手指还没滑过去,心里先咯噔一下——那股酸劲又来了。
刷朋友圈刷到闺蜜晒升职,手指还没滑过去,心里先咯噔一下——那股酸劲又来了。
哈佛刚出的报告说,68%的人刷到熟人成功动态都会“对比性焦虑”,原来不是我一个人犯病。
问题是,这股酸到底该怎么咽?
我上周亲眼见了个极端版。
前同事小赵,被发小连续半年在小红书编故事,说她靠睡老板上位。
法院判了,赔五万加公开道歉。
小赵拿到判决书那天,眼圈红得吓人,她说最难受的不是钱,是十年友情碎成渣。
法官私下叹气:今年同类案子比去年涨四成,熟人下手最狠。
为啥偏偏熟人最扎心?
神经科学给了答案:听到隔壁老王升职加薪,大脑痛觉区真的会亮红灯,身体先替你疼。
老祖宗留下的比较本能,被算法喂到无限放大。
以前最多过年比比年终奖,现在人家每天晒早餐、晒娃、晒健身,24小时直播人生高光,谁扛得住。
我试过把朋友圈设成三天可见,没用。
屏蔽了A,B又冒出来。
后来学乖了:先承认自己就是酸,再问自己三个问题。
他成功关我啥事?
我眼红的是他的位置还是他的努力?
我能偷学点啥?
把情绪拆成具体动作,酸劲慢慢变成动力。
去年我嫉妒同事签大单,干脆请他吃了顿饭,套出话术,三个月后我单子翻两倍。
最离谱的是,现在连心理咨询师都开“熟人嫉妒”专项门诊。
北京一个姐姐告诉我,她客户里十个有八个,咨询开场白都是“我也不想这样,但看见她好我真的难受”。
医生给的方子挺简单:每天写三件自己今天干得不错的小事,坚持21天,大脑会慢慢习惯跟自己比。
说到底,别人的剧本再精彩,也演不成你的日子。
下次再酸,记住法院传票和脑科学都在提醒你:要么动手学,要么动手滑走,千万别动手毁。
来源:我替你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