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锂价涨一次,电动车企业慌一次;钠电成了,整个行业的‘成本焦虑’就能松口气。”2025年9月,宁德时代Naxtra钠离子电池通过中国最新安全标准认证的消息,在新能源圈炸开了锅。作为全球动力电池的“龙头老大”,宁德时代这次押注的不仅是一款电池,更是一场颠覆锂资源
文章来源信息:https://www.autonews.com/china/an-china-catl-battery-sodium-supply-0924/
“锂价涨一次,电动车企业慌一次;钠电成了,整个行业的‘成本焦虑’就能松口气。”2025年9月,宁德时代Naxtra钠离子电池通过中国最新安全标准认证的消息,在新能源圈炸开了锅。作为全球动力电池的“龙头老大”,宁德时代这次押注的不仅是一款电池,更是一场颠覆锂资源依赖的产业革命——计划2026年批量出货的钠电池,用“1/10成本、10000次循环、-40℃耐寒”的硬实力,瞄准了入门级电动车、寒冷地区用车的痛点,而比亚迪等企业的加速跟进,正让中国在钠电赛道上掀起“换道超车”的浪潮。
一、用盐造电池?钠电的“低成本密码”藏在地壳里
“把锂电池里的锂换成钠,听起来简单,实则是化学原理的重构。”宁德时代首席技术官高焕在4月的Naxtra品牌发布会上,一句话点透了钠电池的核心逻辑。而这背后最硬核的底气,来自“钠”的储量——地壳中钠的含量是锂的近1000倍,海盐、岩盐随处可见,不像锂矿那样集中在澳大利亚、南美“锂三角”,还得受地缘政治和开采成本的制约。
2025年上半年,锂价一度飙升至20万元/吨,直接导致部分入门级电动车“卖一辆亏一辆”;而钠的原材料成本仅为锂的1/20,换算到电池上,Naxtra钠电池每千瓦时成本仅10-19美元,不到高端三元锂电池的十分之一,比磷酸铁锂电池还低一截。“相当于用‘食盐价’造电池,这是钠电最核心的杀招。”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钠电研究团队负责人李教授解释,传统锂电池依赖锂辉石、盐湖提锂,开采提纯流程复杂;钠电池直接用海盐提炼钠离子,供应链稳定且成本可控,“就算锂价再波动,钠电的成本锚点都不会变”。
但钠电池的突破不止于“便宜”。宁德时代在Naxtra上用了两个关键技术:一是专有电解液配方,解决了钠离子迁移速度慢的问题;二是防枝晶技术——锂枝晶就像电池里长出来的“小刺”,容易戳穿隔膜引发短路,而Naxtra通过特殊电极结构“拦住”枝晶,穿刺测试中能做到“不起烟、不起火”,安全性比三元锂电池更胜一筹。更贴心的是,它能直接塞进现有电动车的电池包,甚至可以和锂电池混搭成“AB系统”,能量密度直接翻倍,不用车企重新设计底盘,这为2026年批量装车扫清了最大障碍。
二、15分钟快充+零下40℃启动,钠电的“硬核参数”戳中用户痛点
对消费者来说,“便宜”是吸引力,“好用”才是留住人的关键——Naxtra的参数表,刚好踩中了电动车用户的几大焦虑。
先看续航和充电:能量密度达到175 Wh/kg,和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相当,装在入门级电动车上能跑500公里以上,插混车型则能实现200公里纯电续航,完全满足日常通勤;充电速度更惊艳,室温下15分钟就能充到80%,比很多锂电池的“半小时快充”还快一倍,相当于“喝杯咖啡的时间,车就补满大半电”。
最让北方用户心动的是低温性能。锂电池到了冬天就“掉电快、充电慢”,-20℃时容量可能只剩60%,充电时间还得翻倍;而Naxtra在-40℃的极寒环境下,仍能保留90%的可用容量,就算只剩10%电量也能正常启动。这意味着在东北、内蒙古,或者欧洲的冬季,电动车再也不用“靠暖库续命”,零下三十度照样能正常通勤。
寿命更是“天花板级别”:10000次循环后还能保留85%的容量,按每年充放电400次算,能用25年;如果换算成行驶里程,理论上能跑580万公里——这是什么概念?就算每天开100公里,也能开160年,比车本身的寿命还长。“对网约车、物流车这些高频使用的车型来说,钠电的‘超长寿命’能直接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奇瑞汽车新能源研发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宁德时代钠电的早期测试方,他们的试装车已经跑了20万公里,电池容量衰减不到5%。
三、2026年30多款车装车,中国车企集体押注钠电赛道
宁德时代的钠电布局,早已不是“单打独斗”。按照计划,2025年底Naxtra将实现大规模生产,2026年正式向车企批量出货,目前已经敲定了一大波合作伙伴:奇瑞是“首发选手”,早在2023年就开始测试钠电车型,预计2026年推出首款搭载Naxtra的入门级电动车,起售价可能下探到5万元;理想汽车则把钠电用在高端车型上,通过“锂钠混搭”提升续航和低温性能;还有6家未具名的中国车企,计划在2026年推出30多款钠电车型,覆盖从微型车到重型卡车的全场景。
就连老对手比亚迪,也在悄悄加速钠电布局。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在青海的钠电池工厂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计划2026年产能达到20 GWh,主要供应自家的微型车和商用车。“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的路线略有不同,宁德侧重乘用车,比亚迪更关注低成本的物流车、两轮车市场。”行业分析师张敏指出,两家巨头的入局,直接带动了整个钠电供应链的爆发——正极材料企业容百科技、电解液厂商天赐材料都在扩产钠电相关产品,2025年上半年钠电材料产能同比增长了300%。
市场已经给出了积极信号。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钠电在轻型出行领域(比如电动自行车、低速电动车)的出货量达到0.69 GWh,占该领域总出货量的18.5%;在汽车领域也有0.4 GWh的出货量,占比10.9%。“这还只是小范围测试,2026年批量装车后,钠电在入门级电动车市场的占比可能会突破30%。”张敏预测,到2027年,全球钠电池市场规模可能达到千亿元级别,而中国企业的市占率将超过90%。
四、不止于造车:钠电要重塑储能和地缘格局
宁德时代的钠电野心,远不止电动车。高焕在发布会上强调:“钠电是为‘多样化能源需求’而生的,除了车用,储能领域更是它的主战场。”
储能对电池的要求是“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这刚好是钠电的强项。目前主流的储能电池是磷酸铁锂电池,每千瓦时成本约80美元,而钠电成本仅10-19美元,寿命还更长,非常适合大型光伏、风电项目的储能配套。2025年下半年,宁德时代已经和国家能源集团合作,在内蒙古建设了一个100 MWh的钠电储能电站,试运行期间表现稳定,能很好地应对风电的间歇性波动。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地缘政治。过去几年,全球锂资源争夺愈演愈烈,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通过限制锂矿出口影响供应链,2025年锂价飙升就曾导致多家车企减产。而钠资源几乎遍布全球,中国的海盐储量、美国的岩盐矿、欧洲的盐丘,都能作为钠电原材料,这意味着未来的电池供应链将不再受“锂三角”制约。“钠电的普及,能让中国从‘锂资源进口国’变成‘钠电技术输出国’。”李教授分析,目前中国在钠电材料、电池制造、设备研发等领域都处于全球领先,宁德时代、比亚迪的技术专利占全球钠电专利总量的60%以上,这将重塑全球新能源产业的格局。
当然,钠电也有短板——175 Wh/kg的能量密度,和三元锂电池的300 Wh/kg相比还有差距,暂时无法满足高端长续航车型的需求。但高焕并不担心:“钠电和锂电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锂电负责高端长续航,钠电拿下入门级、商用和储能,这样才能覆盖所有场景,真正推动电动汽车大众化。”
五、中国钠电的“全球领跑”:从实验室到产业的跨越
其实早在10年前,中国就开始布局钠电研究。2015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就研发出首款能量密度突破100 Wh/kg的钠电池;2020年,宁德时代、比亚迪先后成立钠电专项团队;2023年,奇瑞测试钠电车型的消息曝光,标志着钠电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对比国外,美国的Bedrock Materials等钠电企业因成本过高、技术不成熟已经倒闭;欧洲企业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没有量产能力。中国能实现“领跑”,靠的是“产学研”的协同发力:高校和科研院所负责基础研究,企业主导技术转化和量产,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和标准制定(比如最新的GB 38031-2025安全标准)引导行业发展。“就像一场接力赛,每个环节都跑好了,才能最终冲线。”李教授说。
2026年,将是钠电真正“上车”的元年。当搭载Naxtra电池的电动车以5万元左右的价格上市,当北方用户冬天再也不用为续航焦虑,当储能电站的成本大幅下降,我们或许会意识到,这场由宁德时代掀起的“钠电革命”,不仅改变了电池行业,更在悄悄改变我们的出行和能源结构。
从锂到钠,看似只是一个元素的替换,背后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从“跟随”到“引领”的底气。正如高焕所说:“碳中和不是靠一种技术实现的,而是靠无数个像钠电这样的突破,一步步拼出来的。”而中国,正在这场拼杀中,牢牢握住了下一代电池技术的“话语权”。
来源: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