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相揭示:用人单位偏爱本科生,硕士学历并未如你想象般吃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00:26 1

摘要:读书的事儿,原本像配火锅的底料,花椒与辣椒要讲究个黄金比例才香。如今辣椒一把接一把地撒,本来该唱主角的牛肉片反倒漂成了“稀有动物”。从南京的校门到北京的地铁,再飘回西安的招聘会,研究生人数噌噌往上冲,本科生却渐成“限量款”。咱今儿就翻着教育这口大锅,瞧瞧怎么把

读书的事儿,原本像配火锅的底料,花椒与辣椒要讲究个黄金比例才香。如今辣椒一把接一把地撒,本来该唱主角的牛肉片反倒漂成了“稀有动物”。从南京的校门到北京的地铁,再飘回西安的招聘会,研究生人数噌噌往上冲,本科生却渐成“限量款”。咱今儿就翻着教育这口大锅,瞧瞧怎么把层次给颠个了个儿,又让年轻人吃下了啥滋味。

去年的春招刚开锣,一份统计就蹦出来亮瞎眼:全国拿到硕博文凭的小伙伴,平均只有44.4%握到offer;同一时间段,本科生的签约率居然跑到45.4%。看到这串数字,很多人怀疑表格是不是倒贴错行。可真相就是这么拧巴:学历越高,跳进招聘“旋转木马”反而更晕。

倒带到更早一点的2023年,那会儿西安把各层次毕业生的去向梳理过一遍,结果更让人挠头。博士就业率76.68%,本科81.19%,专科稳稳77.14%。博士辛辛苦苦熬夜写论文,最后比本科少了小半截就业率,着实像练了十年葵花宝典,出场却被人喊“下一位”。

镜头再切去南京。南大校园里,本科生只剩4113名,可研究生蹦出9222只。两倍都不止,像把饮料瓶盖拧反了,主料副料彻底对调。数字在公告栏里呆得明明白白,经过的师弟师妹看一眼“目瞪口呆”,感慨自己成了熊猫级别稀有物种。

把目光挪向更江湖的上海,复旦的新生名单早早铺开:本科生4000来号,研究生却冲到一万三千上下。比例直接拉到“三挑一”,就像食堂窗口卖红烧肉,一碗肉盯仨人抢,心态崩得飞起。想想那些站在校门拍照的家长,嘴上喊着“儿你可算进了名校”,结果再一对比发现,孩子读的是整个学校里最“稀薄”的层次,心里五味杂陈。

北京那头的情形更“华丽”:2023届高校毕业生里,研究生比本科生足足多出三万人,男女老少挤进地铁像压缩饼干。高学历人潮一涌,面试官的茶杯都捂不住热气。本科生刚露面,对方眼神一亮:“呦,本科生,可遇不可求。”角色互换之快,让不少人尴尬得立正。

又把时间表往前拉到2024年冬天,某高校的导师群里传来一句烫嘴的吐槽:“课我不想给研究生上了,底子薄、求知欲弱,只盯学分。”话甫一落地,群里安静得能听见电子屏发热。可惜现实按下重播键:考研竞争里,有夏令营、有保研内部通道,有的还能把某个冷门方向捡便宜;可高考那道闸门,就是几十万考生同台厮杀。用人单位把这点门道摸透后,干脆把“第一学历”当成硬杠杠,招聘启事里写得清清爽爽:本科要211起步,硕士、博士没这起点免谈。

热血青年们并非没察觉这场游戏的暗码。2025年考研报名人数从高位掉到388万,比两年前硬生生蒸发了86万。有人说“生源减少”?其实是“梦醒”。颜值再高的学历冰淇淋,吃着也得看牙口。房租、车票、辅导班学费一层层叠加,有人算清楚账:再拼两年,结果也许还得回老家跑销售,那还不如趁年轻先去赚社保年限。

在企业那头,人事主管常摆出“显微镜”般的精细:本科是清北复交浙,研究生则来自某二本,“不好意思,我们岗位本科背景优先。”听上去像脑筋急转弯,其实逻辑一点不绕。遇见全程顶尖通道的人才,他们觉得“肯啃骨头”;见到跨学历跳级的,对方担心“偷懒翻墙”。高考这张统一的试卷,是更广维度的淘汰赛,而研究生路上弯弯绕绕,技巧太多,难免让招聘方打问号。

更魔幻的情景发生在医药科研大楼。博士们白天培养细胞,晚上培养发际线,精力快被榨干;第二天招聘会通知一发,全楼哗啦啦涌出几十个高学历选手。HR手里的座位只有三个名额,转头挑走了在一旁帮忙拎试剂箱的本科小师弟,人家理由就一句:“本科生干活踏实,期望值还不高。”剩下那群披着博士袍的人,只能捏着冷咖啡哆嗦半天。

如果把全国高校比作城市里的蛋糕店,现在正出现一种“反常供给”:精致小塔越堆越高,底座的海绵胚却缩得巴掌大小。研究生扩招像不知疲倦的裱花师傅,咻咻咻挤奶油;本科招录倒像精打细算的店长,奶油用到关键位置就停手,生怕多抹一勺成本超标。客户排队端盘子的人越来越多,可真正能垫肚子的东西却变薄了。

有人把当下的用人市场比作“选牛赛马”。选手们非得拿出能熬夜、能刷题、能挨骂的证据。高考那场硬仗,恰好提供了“耐摔”证明。反观研究生,一旦被猜测“可能用巧劲儿”,竞争力就被大打折扣。HR端着镊子挑简历,大学四年打底色一目了然;研究阶段花里胡哨的项目与奖项,再好看也只是“加盐加糖”。盐糖再多,面粉劣质,面包依旧发不起来。

数字爆炸的背后,年轻人并不是没实力,只是舞台资源有限。岗位里需要的往往是能看得清流程图、顺手就拆螺丝的人,而不是随身带十几篇论文的理论咖。可这锅“学历增肥剂”早已下了重料,连组织架构里原本留给本科生的那部分空间,也被硕士、博士一股脑占去。于是企业悄悄调转船头:本科越稀有,性价比越高;研究生扎堆,反而议价空间越小。

让我们把镜头再拉远一点:南大图书馆里,自习室座位早上六点就被研究生刷满,本科生只能夹本英语教材坐在窗台; 另一头,某写字楼的入职培训教室,本科新兵们抱着电脑埋头敲代码,三个座位之隔坐着一位博士,月薪却只高一千。现场并无喜感,只有尴尬。可要说谁错,也没人能给出答案。

于是局面就像围棋盘:黑白子下到中盘,突然发现双方劫材不够。本来该稳固根基的本科学位,变成棋面上稀缺的“活眼”;高阶的研究生很多却“劫后难活”。曾经的导师把“读研保底”挂在嘴边,如今学生回他一句:“老师,要不我先去找工作?”

考研热度降了不是没有原因:一屋子高学历的兄弟姐妹挤在面试走廊,谁也不愿意抢着当那只“跳楼价”处理的商品。有人干脆搬出经济学思维:供给过剩自然降价,降到痛点就会反弹。眼下就是反弹前夜,大家心里有谱:学历不再无敌,抗风险价值才是神灯。

江湖永远不缺段子。某科技公司年会抽奖,一等奖是“回炉本科培训机会”,主持人话音刚落,会场笑得跟新买的压面机一样嘎吱响,笑里带泪。培训结束后,这批被戏称“降级骑士”的研究生,摇身变成了公司流水线上最抢手的排班主管,因为他们懂技术,也愿意换衣服下车间试个温度。折腾一大圈,似乎又回到本科生范畴里那份“踏实肯干”。

此刻再翻开教育部的某张数据表,能看到年年攀升的研究生招生曲线旁,2025年本科扩招却只象征性翘了一小截。像极了拉面师傅把面越扯越长,汤底却没跟上。汤少面多,食客喊咸也不是,喊淡更难。夹在中间的,正是两手捧着高学历却找不到合身岗位的年轻人。

城市里每到傍晚就会上演“学历大迁徙”:研究生们背着电脑,去咖啡店改简历;本科生挤在出租屋,把《考公指南》翻到卷边;博士拉着行李去机场面试,一趟来回只为一个并不确定的名额。街灯下的影子拉得老长,大家并肩走着,却不敢互相打听前路。没谁愿意承认:在这条被寄望“知识改变命运”的大道上,自己可能只是被挤到护栏边的乘客。

可就算如此,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地铁照常爆满。有人咬牙再报一次名,企图用更高文凭突破天花板;有人掉头转行,认准“先糊口再谈梦想”。当越来越多的人对“研究生=香饽饽”开始抱怀疑态度,考场里的身影终于稀疏了些。那道被写进青春里的执念,被现实温度烤得软下来,重新贴回了骨头上。

站在如今这条折线图的节点,回顾过去、预想未来,都显得徒劳。因为数字每天都在刷新,政策可能随时变道,市场需求像走钢丝。火锅还在沸腾。只是翻滚的豆泡越来越多,底下的汤却被不断舀出。吃火锅的人需要学会的,或许不再是往里加配料,而是判断哪口汤真正能暖胃。

学历是渡船,不是终点。船多了、码头却没扩建,自然会出现互相碰撞。有人选择下水游回岸边,有人继续在船上找桨,也有人索性搭棚卖起了零食。谁好谁坏,时间会给清晰剪影。眼下能做的,只是不让自己当那艘空飘在水面却没有方向的船。海面上风浪不问你是本科还是博士,它只挑能向前划的人。

来源:麦田守望者一点号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