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建:筑景承史礼赞家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08:00 1

摘要:2025年的金秋,北京见证着历史与当下的交织。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14米高的年号台以“钢铁长城”造型将中华民族14年抗战的英勇与坚韧娓娓道来。国庆前,天安门广场中心“祝福祖国”花坛如期矗立,与长安街上10座立体花

2025年的金秋,北京见证着历史与当下的交织。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14米高的年号台以“钢铁长城”造型将中华民族14年抗战的英勇与坚韧娓娓道来。国庆前,天安门广场中心“祝福祖国”花坛如期矗立,与长安街上10座立体花坛共同展现着祖国的繁荣昌盛与人民的幸福生活。卢沟桥畔、宛平城内,游人如织,焕然一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从耄耋老人到学龄儿童,人们感受历史,从深切的缅怀中获得精神的洗礼。

从庄严肃穆的纪念布置、喜庆祥和的国庆装点再到将追思汇聚成民族记忆的红色地标,皆是北京城建集团建设者用建筑和园林艺术向祖国的深情告白。这支传承红色基因的铁军,以“国匠兵魂 使命必达”的信念,将国家叙事融入一砖一瓦、一花一木,绘出一幅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壮丽画卷。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钢铁铸魂 定格抗战记忆

历史的深沉回响,需以建筑为碑铭记;精神的薪火相传,当以匠心为笔书写。从定格抗战史诗的“年号台”到镌刻民族风骨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城建集团以钢铁为骨、以精工为魂,将抗战的壮阔历程与伟大精神,融入城市的精神坐标。

9月3日清晨,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北,两座对称布置的年号台气势恢宏。14米高的“钢铁长城”主造型上,14个长城烽燧与14只展翼飞掠的和平鸽雕塑静静矗立。

回望2019年,北京城建集团以装配式钢结构技术打造的“红飘带”景观,开创了广场大型景观建造的“1.0时代”;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北京城建人又通过模块化设计、轻量化材料应用等创新,完成“党徽”标志与“年号”主题台的搭建,铸造出技术与艺术融合的“2.0版本”。而今年,这组寓意着14年抗战历程的“3.0版本”广场建筑艺术作品,更是在传承中突破,续写着“国匠兵魂”的建造传奇。

事实上,自接到任务起,北京城建集团建筑部团队便面临着重重考验:要最大限度减少对游客的影响、克服施工工期横跨汛期的难题、要在10天有效工期内完成搭建……为了实现“高质量、快节奏”的工作要求,团队将施工方案锁定为“全要素预拼装+广场装配化施工”,并将朝阳体育中心作为中转场地,完成全要素预拼装后再拆解运输至广场。

今年的年号台由基座、长城台、年号字、和平鸽四大元素组成。“年号台主体的700余吨钢结构及配重的重复安拆是第一个难点。”项目经理高树栋说,为实现无误差拼装,技术团队借助3D建模技术,将造型复杂的异型钢结构桁架拆解为30个吊装单元,标注400余个定位点,如同给构件配上了“身份证”,施工作业人员只需按照点位对接,就能实现“零误差”的标准。

年号台上渐变色幕墙的呈现同样堪称巨大的技术突破。“传统手工喷涂受工人状态与天气影响较大,容易出现色差问题,生产周期也不可控。”高树栋说,为了实现“曙光红”到“丰饶金”的色彩自然过渡,团队历时两个多月的调研,首次将广告印刷领域的UV打印技术“移植”到建筑幕墙铝板上。

“没有经验就创造经验!”据介绍,为了改造设备喷头与工艺参数,技术人员在工厂待了一个多月,经过几十次的不懈实验,最终成功解决了曲面打印、户外耐久度等问题,确保了整体色彩均匀稳定,更经受住了下雨天的考验。

为了活灵活现地呈现14只“北京白”和平鸽雕塑,建筑部团队用科技创新突破传统,实现多次安拆。

在最初的方案中,连接雕塑的1.5~2米长支腿不便于多次安拆和运输,且需拆除对面幕墙才能操作。经过与中央美术学院团队近一个月的反复论证,北京城建团队创新提出了“三段式拼接法”,最终敲定用衬管与沉头螺丝组合连接,并加装3毫米厚不锈钢套管隐藏接口,将原本裸露在外面的连接部件完美隐藏。改造后单只鸽子的安装或拆除仅需20分钟,较原方案效率提升了10倍左右。

当灵动的和平鸽与“1945”与“2025”两个熠熠生辉的金色年号相互映衬,一幅和平共生、复兴向前的画卷在时光中静静定格。

从钢结构模块化拆解到UV打印技术创新,再到施工方案持续优化,“3.0版本”年号台的诞生,或许正是北京城建集团积累的技术优势向模块化、绿色化建造的又一次跨越。

在天安门广场,年号台以钢铁之姿镌刻着抗战记忆;而在宛平城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下简称“抗战纪念馆”)则用建筑承载历史回响。

时间回溯到2024年10月,抗战纪念馆改扩建工程启动,涵盖主馆改造、新建展厅等,建筑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彼时,距离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仅剩不到一年时间。

不仅工期紧迫,而且施工场地位于文物保护区宛平城内,地下管线复杂,难度远超常规。面对复杂状况,北京城建集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协同能力,在开工前利用地质雷达、电磁感应等先进探测技术,仅28天就完成了雨污水、燃气等各类市政管线的摸排改移,为后续施工筑牢根基。

“对宛平城墙的保护,我们采用了‘物理隔离+实时监测’的方式,对馆内可移动文物也严格按方案迁移保护。”据北京城建集团土木部项目负责人彭雷介绍,北京城建集团邀请了行业专家制定专项保护方案,并安排专人全程监督迁移过程。

施工过程中还面临诸多技术问题。由于新建展厅紧贴老馆,基础底板深度相差近8米,为保障老馆结构稳定,团队采用了微型钢管桩加固“门厅”空间,延伸老馆柱子“扎根”,实现零沉降。

尾厅的大跨无柱空间建设也很有挑战,施工团队通过843根抗拔桩、676根锚杆固定结构,并用大跨钢结构组合楼板与预应力空心板屋面结合的方式满足设计需求。而此次尾厅顶板的一次浇筑成型,也为大跨度空间施工提供了创新范例。

北京城建集团仅用228天就完成抗战纪念馆改扩建工程从开工到竣工验收的所有建设任务,实现“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工期零延误、文物零损伤”,有力保障了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暨《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开幕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等重大国事活动的顺利开展。改造后的抗战纪念馆犹如一部立体的抗战史书,记录着刻骨铭心的民族记忆,传递着伟大抗战精神的磅礴力量,成为首都北京一座崭新的红色地标。

在两处同为铭记民族抗争岁月的精神地标背后,北京城建集团以敢于鏖战的攻坚之力与毫米级精度的精益之心,将民族记忆凝固为建筑史诗,让历史之光在城市肌理中永续明亮。

“祝福祖国”大花篮

花篮寄情 铺展和平画卷

多年来,天安门广场正中的“祝福祖国”巨型花篮,已成了国庆期间标志性的景观。它是北京城建园林集团精心打造的园林艺术杰作,承载着全国人民对祖国的深情祝福。

9月25日,顶高18米,底部直径45米,搭配“1949-2025”年号字样的“祝福祖国”花篮如期亮相。每一年花篮的设计制作,都凝聚着北京城建园林团队的智慧与心血。今年,巧妙融合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与国庆节双重主题的花篮,更展现出了别样魅力。

早在2024年,花篮的设计工作便已启动。今年,为了紧密衔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与国庆节两大主题,设计团队深思熟虑后决定将“和平”定为核心主题。

这一主题的选择,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的铭记,更表达了对未来和平发展的美好期许。“我们希望通过花篮的设计,实现两个活动间的精神传承,让人们在感受国庆喜悦的同时,也能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北京城建园林集团所属园林院精品园艺工作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国庆花坛总设计师蓝海浪如是说。

从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到国庆节,花篮的转变暗藏巧思。用抗战精神呼应国庆喜悦,在植物选择与造型设计上兼具庄重与喜庆。为了让“和平”的主题生动融入花篮设计,与市民和游客产生共鸣,设计团队从历史资料、文化传统、社会热点中寻找灵感,更深入研究了当下大众的审美需求与情感诉求,力求让花篮设计既富文化内涵,又贴近大众。

据蓝海浪介绍,2025年“祝福祖国”巨型花篮中首次作为焦点花应用的月季,象征和平希望;橄榄枝寓意荣耀和平;开花时花形酷似和平鸽的珙桐也进一步强化了和平主题。还有寓意和和美美的荷花、寓意自由幸福的向日葵、寓意英勇无畏的英雄花……多种花卉的交织,营造出了“和平发展、欣欣向荣”的美好氛围,也将“不忘历史、捍卫和平”的中国故事用花语娓娓道来。

技术的创新也让花篮更具灵动之美。据了解,今年花篮首次引入了“会发光”的鸽子造型,结合光电技术,打造出夜间景观亮点。

从前置构思到顺利落地,从技术攻关到细节打磨,这只巨型花篮已不仅是视觉焦点,更成了北京城建园林人将家国情怀融入园林艺术创作的生动诠释。

“和平发展”花坛

街景为卷 勾勒复兴图景

被誉为“神州第一街”的长安街,不仅是首都的交通动脉,更见证着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历程。

今年,东起建国门,西至复兴门,北京城建园林团队在长安街沿线精心布置了10组立体花坛,用植物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图景,从“和平发展”到“美好明天”,生动展现了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东部的“光辉历程”“黄河赞歌”等5组花坛展现红色传承;西边的“乡村振兴”“绿色生活”等5组花坛则侧重民生图景。

“我们还充分考虑了不同花卉的生长习性和环境特点,遵循‘适地适花’的原则进行植物的选择搭配,这样既能与花坛的主题紧密契合,也能精准传达出精神内涵。”据城建园林花木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国庆花坛项目技术总负责人张先哲介绍,像“乡村振兴”花坛,就特意运用了甘蔗,“两头甜”的甘蔗,一头连着农民的辛勤劳作,一头牵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技术创新也为长安街沿线的10组花坛增添了独特魅力。位于东单东南角的“黄河赞歌”花坛,今年备受关注。据悉,北京城建园林团队摒弃了传统“流水瀑布”的做法,采用玻璃钢手绘水墨瀑布搭配真实水流与迷雾效果,再嵌入音响系统循环播放《我和我的祖国》,完美再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

同时,为了展现“骏马奔腾”的姿态,施工团队专门邀请理发师将植物修剪出马鬃毛的飘逸形态,让静态植物呈现出动态张力。西单西南角的“绿色生活”花坛也运用棕丝贴出人物头发,将纱网彩绘工艺与植物相结合,使整个花坛更加逼真、生动。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67个新优植物品种在10组花坛中首次亮相,彰显出北京城建园林团队在种业创新方面的深厚实力。

“花木公司培育的6个‘小菊’新品种、北京园林绿化科研院等单位培育的万寿菊‘橙玉’、百合‘霞幕星光’等11个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及50个国际引进品种和若干乡土植物,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张先哲说,这些新品种不仅具有优良的观赏性,更能适应本地生长环境,未来将为城市绿化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新活力。

长安街沿线花坛的成功打造,是北京城建园林团队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结果,他们用植物为笔,以匠心为墨,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时代画卷。

“繁荣发展”花坛

“黄河赞歌”花坛

匠心如磐 绘就城市新颜

多年来,在城市景观建设、重大活动保障、生态空间营造等领域,北京城建人始终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打造城市地标增添绿色生机,也为首都花园城市建设默默耕耘。

重大活动的景观建设中,北京城建人展现出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红飘带”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党徽年号台”,再到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花坛景观和国庆花坛,每一次,北京城建人都全力以赴,将对国家的热爱融入每一个细节之中。“能参与意义重大的项目是我们的荣幸,再苦再累都值得。”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激励着每一位北京城建人在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

“老一辈建设者传下了‘全力而为’的作风,我们增添了‘敢闯敢试’的勇气。”如今,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运用新理念、新技术使设计更加精准、高效,形成了“经验打底、创新破局”的成长密码,让北京城建集团在工程建筑和园林景观建设领域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

从城市建设到城市美化,多年来,北京城建人始终致力于将北京建设成为“天蓝水清、森拥园簇、秩序壮美”的花园城市,而全产业链优势更是北京城建集团建设花园城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底气所在。据悉,目前北京城建集团已经实现了从植物研发、培育到景观设计、施工、养护的闭环,北京城建园林集团旗下设计院负责创意策划,花木公司承担施工落地,研发中心则提供技术支撑。

从天安门广场的主题花坛到社区的“口袋公园”,从长安街的生动景观到家家户户的阳台绿植,北京城建推动花园城市建设从“宏大叙事”走向“微观体验”,用匠心将城市绘成花园,用初心守护家国美好。

当长安街的鲜花迎来朝阳,北京城建也已踏上新的征程。他们用责任坚守的初心践行国企使命;用饱含深沉的情怀将红色基因融入建筑肌理;用真挚朴素的情感汇聚成服务国家的磅礴力量。在服务国家建设、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北京城建将继续以智慧筑景、以匠心筑城,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让城市与家国共焕新颜。 文/张鑫宇 张博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