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你真的理解这句话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07:32 1

摘要:“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这句话,很多人不会陌生吧?尤其是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听过的人肯定不少。那时候这句口号到处都是,什么报纸、广播、还有课堂上都能听见!可到底是谁最早说的?什么背景下说出来的?有多少人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多数人只是顺手把这句话当做对宗教

“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这句话,很多人不会陌生吧?尤其是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听过的人肯定不少。那时候这句口号到处都是,什么报纸、广播、还有课堂上都能听见!可到底是谁最早说的?什么背景下说出来的?有多少人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多数人只是顺手把这句话当做对宗教的否定,没细查过来龙去脉。

说到它的来源,大家总归是把它挂在马克思头上,甚至有人会跟着讲给孩子听。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还真未必。关于这句话的变迁,权威资料显示,最早的原文是在1844年,马克思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那会儿说的,是“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并没有“麻醉”这俩字。后来呢,是列宁嫌意思不够直接,硬是添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一字之差,味道全变。

这里头的逻辑不是一刀切的那种,有些细节想明白了,反而更复杂。马克思到底信不信宗教?你在官方传记和教会资料查不到他主动退出教会,有说他是基督教徒,但也不见他公开承认。反过来,在他痛苦流亡的岁月里,每逢失去亲人——1880年代,他七个孩子死了仨——这些事是查得出来的!很多人都觉得他悲苦中才写成《资本论》,宗教信仰中未必没有他需要慰藉的一面。

说到这句“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欧洲十九世纪的语境和中国完全不同。如果在伦敦街头说鸦片,是指当时医生开的镇痛药,贵,而且不是贬义,跟现在人们谈到“毒品”不是一码事。那时候催眠、安慰,是鸦片的主要作用。马克思用这个比喻,只是觉得宗教让人缓解痛苦、忍耐现实。不是简单地说宗教是欺骗。很多人不信这话,但查原文就能发现,马克思还说“宗教是来世的智慧,是彼岸世界的理论”,并不是绝对反感。

列宁又怎么回事?他当时推翻沙皇,要把俄罗斯东正教跟反革命分子一锅端。所以才强调“麻醉”,变成政治斗争工具。在这之前,俄国东正教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列宁很清楚宗教其实能帮统治者维稳。但转头,十月革命胜利了,又没有禁止信教——列宁实际让信教的人也能入党。宗教管着人的心,政权管着人的命,两者博弈,各自有利益和妥协,没有谁把话说死。

这话流到中国,是鸦片已和民族灾难牢牢绑定的时期。自1840年鸦片战争往后,鸦片代名词就是毒害和外来入侵。所以宗教一跟“鸦片”搭起来,马上变成毒药,不再有什么安慰、镇静、抚慰的成分。公众情绪也就一边倒,宗教成了落后的旧习俗。几十年过去,很多人对宗教都带着先入为主的厌恶,甚至把“有信仰”跟“愚昧”画等号。

有意思的是,统计数据说,中国无信仰人口是全球最多的。2023年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信仰宗教比例甚至低于10%,远低于全球平均。再看美国,信教人口超过九成!而且压力感,中国人也是出了名的高——2018年牛津大学社会调查项目的数据,显示中国人自述“压力巨大”的比例高达全球第一。没有信仰的人更多,压力也更大,这之间到底有什么必然联系?不敢妄下结论,毕竟影响因素太多。

是不是宗教能带来心理舒缓?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说法倒真有数据支撑。世界卫生组织和哈佛大学曾经统计过,宗教信仰群体患抑郁、焦虑障碍的比例低于平均。反过来看,中国还真没有类似广泛普及的心理慰藉机制。很多家庭观念、社会舆论都把信仰当成负担,或者笑话。年轻人一听到宗教,常常觉得是老思想,不屑一顾。网上关于“宗教=迷信”的贴子每天都是。

但奇怪的是,放眼世界,各种顶级学者,比如牛顿、爱因斯坦,对信仰都持正面态度。牛顿毕生坚持信仰基督教,对宗教著述的字数比物理还多!这具体数字,《牛顿文集》有权威统计。包括普朗克、荣格,都觉得科学和宗教没矛盾,反而互补,世界太复杂,对未知保持敬畏是必要的。荣格说佛教可能更适合现代文明?这话在学界争议极大,但他是用西方心理学的切入点去比较,说明人类需求不止物质层面,心灵需要出口。不信宗教的人一般不承认这一点,但信的人靠着它能找到安慰感——争论好像没个头!

反过来,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儒道佛三家各有千秋。至少两千多年了,谁也没消失,每一场社会变革都有人推翻有人坚守。现存寺庙道观,随处可见,城市里农村都有,香火还挺旺。要是没点精神价值,能活这么久?可现在大部分中国人还是觉得信仰对生活没影响,也有人说,如果大家都信宗教,社会会更乱。这个说法跟上面又打架了,到底信仰让人更安定还是更矛盾?实务案例里有一部分极端宗教事件,让公众对宗教本能产生戒备,这也不能忽略。

而且现在全球化趋势下,宗教在东西方的流动互相渗透。新一代的年轻人,部分开始重新评估信仰对生活的意义。社交平台上关于“灵性疗愈”“冥想”的内容,2022年至2023年同比增长了近40%。有些人觉得信仰能带道德底线,有些人觉得只会束缚自由。数据是各说各话。反过来,现实生活里,社会问题和家庭伦理危机越来越多,主流观点渐渐在调整对信仰态度。但真要说宗教能解决什么问题,又不见得能说得清。

还有,如果站在信仰群体的视角,各种宗教仪式、社群聚会,是组织力的一部分。比如俄罗斯解体后,东正教信众大幅增长,普京本人就公开参加宗教活动,权威媒体(路透社2022年报道)拍过他在教堂里参加礼拜的真实场景。非信仰者认为那是装样子,但实际效果不容否认,俄罗斯人的宗教成分比苏联时期高出不少。宗教与民族认同,安全感,息息相关。

实际操作领域里,如果有人经历心理危机,宗教确实在某些人群中扮演了治疗者的角色。哈佛大学医学杂志有专题报道宗教心理支持案例,科学数据能查得到。反观国内很多医疗体系,还是把心理救助和宗教区分得很开。不同体系的底层逻辑就完全不一样。

但矛盾点也摆着。宗教有时候给人安定,有时候就是让人迷失。迷信和信仰的界限,谁能把得清?有人说宗教只是混乱社会里的权宜之计,麻醉剂没错。但也有人觉得那是自己坚守人生的底线,不管外界怎么说。如果非得找标准,这些评判标准其实都是人造的——没有绝对的答案。

每个人怎么看信仰,还是各有各的轮廓。有人相信宗教能带来内心力量,有人相信社会进步不需要宗教。宗教到底是什么?那种“定论”式的说法好像过时了吧!中国人无信仰也活得挺好,信仰者一样活得精彩,各出各的风头,天各一方,谁也不欠谁。

如果真能理解宗教,也许不是非黑即白。不用急着分对错好坏。宗教和世界的关系,就像人和自己的影子,时近时远。人哪有那么容易被别人一句话改变,其实多数还得自己琢磨。

信仰不是遮盖现实的麻醉剂,也不是万能的解药。每个人的选择都该有空间。宗教只是其中一把钥匙,能不能打开门,好像没人确定。

来源:晴天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