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也写作茅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生前系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也写作茅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生前系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茅以升院士是我国近代桥梁工程领域的奠基人。1934年主持设计并建造我国第一座现代化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采用“射水法”“沉箱法”等创新技术,仅用两年半时间以160万美元低成本完成,该桥成为当时中国桥梁史上的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解决14个技术难题,为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提供技术支持。
孟少农(1915年12月12日—1988年1月15日),原名孟庆基,出生于北京市,祖籍湖南省桃源县。汽车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生前是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副董事长。
孟少农院士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1950年代末期,他主导设计并制造了第一汽车制造厂 的“东风”牌轿车和“红旗”牌高级轿车,为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奠定基础。1973年,他主持设计的 延安250军用越野车通过国家定型并投入生产,仅用9个月攻克64项重大技术难题,显著提升产品质量。1977年调任第二汽车制造厂后,他创立技术中心并担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校长,推动汽车教育体系发展。
孟宪民(1900年2月2日—1969年2月18日),江苏武进人。地质学家,矿床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生前是地质部矿物原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
孟宪民院士长期从事矿床地质研究。1929年至1933年,他主持浙江、安徽等地地质调查工作;1934年深入云南个旧锡矿,测绘了1:10000地形地质图和1:50000外围地区地质图。1935年完成《湖南临武香花岭锡矿地质》论文,系统论述了该地区地层构造、火成岩特征及锡矿成因,为新中国成立后香花岭锡铍多金属矿床研究奠定基础。1937年任个旧锡矿勘探队队长,仅用一个月完成老厂矿区1:2000矿硐测绘,提出竖井选址方案,有效指导了采矿作业。他还率先在国内推广微化学试验矿物鉴定法,推动矿床同生论和层控矿床研究。
孟昭英(1906年12月24日—1995年2月25日),出生于河北乐亭。电子学家、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系教授。
孟昭英院士长期从事电磁波谱研究。1936年研制出振荡波长仅1厘米的真空管,这是当时最短波长的微波电子管,开创了微小电子管的新方向。1944年首次测得氧气在5毫米波段的吸收波谱,发表论文《氧的微波吸收波谱》,成为微波波谱学早期重要研究成果之一。他还对“光照测量法”作出新发展,著有《阴极电子学》等著作,推动该领域研究。1947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立先进无线电实验室,并增设电真空专业和半导体专业,引入国际最新学术成果,培养大量电子学人才。
苗永瑞(1930年12月3日—1999年6月11日),生于山东济南,籍贯山东桓台。天体测量及时间频率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名誉台长。
苗永瑞院士在提高天文测时精度的研究方面,编制了天顶星表,测定了天顶星专门用于测时,提高了测时精度。在天体测量选址的研究方面,根据微气象理论,制定了一些天体测量选址方案,改进了观测室及观测位,提高了测定精度。在提高授时技术研究方面,制定和研究了守时、收时、授时方法,负责建立了中国专用的长、短波授时台。他开展了日、地关系研究,建立了D电离层监测站,用D电离层扰动反演太阳X射线爆发。他还进行了中国大地电导率的测定,得到中国等效大地电导率分布图。
闵恩泽(1924年2月8日-2016年3月7日),四川成都人。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之一。
闵恩泽院士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20世纪60年代主导开发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等,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推动中国炼油催化剂国产化。80年代主导非晶态合金等新催化材料研究,推动“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实现国际首次工业应用。 90年代进入绿色化学领域,指导开发己内酰胺磁稳定流化床加氢、悬浮催化蒸馏烷基化等新工艺,推动化工行业绿色转型。
闵桂荣(1933年6月2日-2021年4月28日),出生于福建莆田。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顾问。
闵桂荣院士是我国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研发卫星热控制技术,解决了早期卫星因热控设计缺陷导致的失效问题,为我国人造卫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作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他主导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并参与多颗返回式卫星及应用卫星的总体设计,推动我国卫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闵乃本(1935年8月9日~2018年9月16日),江苏如皋人。晶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闵乃本院士主要从事晶体物理研究,主要成就涵盖晶体缺陷理论、介电体超晶格研究及材料科学领域。他改进了浸蚀法,首次观察到螺位错并给出成像规律,提出晶体生长的层错、孪晶等缺陷机制,发展了非完整晶体的生长动力学。他提出“介电体超晶格”概念,建立“多重准位相匹配理论”,发现准相位匹配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增强效应,揭示超声波在介电体超晶格中的传播规律,开拓了“畴工程学”新领域。
母国光(1931年1月22日-2012年4月12日),生于辽宁省锦西市。光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
母国光院士长期从事光学和应用光学的研究。在白光光学图象处理、光学模式识别、机器视觉、褪色胶片的彩色恢复、彩色胶片的档案存贮、黑白片作彩色摄影和显示、菲涅尔全息和串码滤波的三维目标的识别、假彩色编码以及光学神经网络模式及其在识别中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都提出重要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发展了现代光学信息处理学科。设计并研制出多种新型光学仪器和器件,如“白光光学图象处理系统”、“彩色电视显象管涂屏用的光学校正镜”、“防空预警雷达信号的光学投影系统”、“锥轴深椭球冷反光镜”等。
穆恩之(1917年9月30日-1987年4月8日),江苏丰县人。地层古生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穆恩之院士在地质古生物学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成果:1950年,他提出笔石的系统分类方法,建立了一套新亚目、10余个新科、20余个新属和新种,其中中国笔石科和娇笔石科的发现对研究笔石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该分类系统成为国际上最早的笔石分类体系之一,被国内广泛采用。他提出以笔石地层为标准的奥陶系与志留系划分方案,解决了华北区与华南区奥陶系的对比问题。他还将中国奥陶系分为六大地层区、三大生态地层类型,并建立奥陶纪、志留纪、早泥盆世等时期的笔石带,为洲际地层对比提供重要依据。
从青丝到白发,科学院院士们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各个领域,以智慧为笔、以坚持为墨,书写出科研人生的壮丽篇章。站在新的起点,院士们的精神将激励更多青年科研工作者,在探索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来源:冬小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