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嘉兴市本级南部,有一个被现代化交通网络紧密环绕的江南村落——红联村。如果把视线拉高,就会发现村庄里是纵横交错的高速与高架,三条铁路、两条高速公路在此交会,将村庄的土地切割得零散而细碎。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应丽斋 吴冰鑫 插画 张利昌
图片由红联村提供
在嘉兴市本级南部,有一个被现代化交通网络紧密环绕的江南村落——红联村。如果把视线拉高,就会发现村庄里是纵横交错的高速与高架,三条铁路、两条高速公路在此交会,将村庄的土地切割得零散而细碎。
然而,红联村并未因“被分割”的劣势而自怨自艾,反而凭借“危中寻机”的智慧,将高铁必经之地的区位,凝练成一张嘉兴递给南来北往游客的田园名片。
春日里,连片的油菜花海翻涌如浪;秋收时,稻田随风起伏、香气四溢;耳畔,不时传来奶牛的哞哞声……这份质朴的自然之美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让这个原本安静的小村庄成了热门打卡地。
离城市不远,红联村的“诗与远方”触手可及。我们不禁好奇:这份在交通脉络中绘就现代田园画卷的朴素智慧,究竟从何而来?“百村行”采访组踏上寻访之路,试图揭开背后的故事。
【提问】 被高速高铁切割的乡野凭什么火热“出圈”?
一旁是匍匐在高架上的现代化高铁,另一旁是层层叠叠、开得闹猛的彩色油菜花田。每年春天,驶过红联村的列车,总能收获一窗最美的风景。“咔嚓咔嚓”,车厢里的乘客不约而同举起手机、相机,记录眼前这片流动的田园画卷,旅途的倦意也随之消散。
于是,这些过路的旅客,成了红联村最自然的“义务推介官”。不同角度、各样景别的花海影像,在短视频平台与朋友圈不断刷屏,一场“无心插柳”的传播,竟为村庄引来了如潮的打卡人群。
“红联村离嘉兴南站直线距离仅3.5公里,高铁进出站时速度会放慢,乘客从车窗俯瞰,就是连片的花海。”红联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何林峰道出了村庄“出圈”的关键。
“我们村早有一条铁路,就是嘉兴到上海的老沪杭线。1996年,沪杭高速启动建设;2008年,嘉绍高速开工;2009年,沪杭高铁也建了起来。”何林峰直言,“眼下,又有两条新铁路即将穿村而过——通苏嘉甬高铁和沪嘉杭高铁。红联村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我们要与高速、高铁‘深度绑定’。”
重大交通工程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乡村的物理空间与社会生态。面对这道时代的“开放题”,红联村没有选择等待和退缩,而是以主动作为与远见,开展了一场“危中寻机”的基层实践。
1999年,红庙村与一联村合并,各取一字,得名“红联”。作为一个纯粹的农业村,红联村村民世代以种田、养蚕为生。在村里工作半辈子的老书记杜荣根,亲历了发展的坎坷与不易。
他回忆,高铁和高架以线性方式穿越农田,使原本零散的耕地更加碎片化。工程越多,涵洞也越多,如今村里大小涵洞已有10处。
“1996年建高速时,我们江南水乡进出还主要靠船,没有像样的路。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只能靠下挖式涵洞通行。那些涵洞普遍只有2.5米高,3米就算高的了,再加上我们村地势低洼,一下雨就积水。”杜荣根记忆中最难熬的是台风天,“雨水一连几天不停,涵洞和道路全被淹没,村子就成了孤岛,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村民出不去。”
他讲述了当时一个真实的故事:村里有几名女工要去附近工厂上夜班,深夜12点正值积水最深时,她们只能把电动车放在板车上,由村民推着蹚过积水,到没水处才敢骑。杜荣根说,那时送孩子上学、出门看病都成问题,“一场大雨,耽误一整天”。村里老人们常说的“出门靠运气、过路看天意”,正是那段岁月的真实写照。
此外,沿线房屋年久失修,列车高速通行带来的噪声与震动,使得瓦片脱落、墙面开裂等状况时有发生,大家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一些村民甚至产生“被边缘化”的心理落差。
转机出现在2019年。随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推行,关乎农村空间重构的“魔方”开始转动。这项工程聚焦农村空间无序、耕地碎片、土地低效、生态退化等问题,为红联村带来了重塑的契机。
“好处非常明显。”何林峰说,“首先解决了地势低洼的问题,土地平整后,低洼田地被填高,内涝不再,百姓出行难迎刃而解。”
更重要的是,整治让原本割裂的零散地块得以集中连片,大型农业机械得以进出,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借助土地整治和交通建设的推动,村民获得了合理的经济补偿并修建了新房,许多家庭借此改善了居住条件。
2022年,红联村积极响应浙江省“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程号召,启动建设8000余亩的连片农田项目,推进碎片化农田整治,修复农田、修建灌溉渠道和机埠、进行河道清淤、建设绿道,一步步重塑乡村肌理。
乡村的生命力,从来不是追求完美,而是懂得顺势而为。高铁和高架穿村而过,一方面拉近了城乡距离;另一方面也“划开”了传统的田园图景。这种变化,是发展带来的必然。红联村没躲避也没抱怨,而是脚踏实地想办法,用行动给出了最实在的答案。
【追问】 一头奶牛如何“挤”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可能?
楼道牛奶箱里的一瓶瓶鲜牛奶,承载了几代嘉兴人的童年记忆。作为本土鲜牛奶生产龙头企业,东兴奶牛场正是许多人心中“童年味道”的守护者。
1998年,红联村的顾冻兴从光明乳业购回一批小牛犊,次年于村里创办了奶牛场,成为嘉兴第一批奶农,自此与奶牛结下不解之缘。
“没想到,途经红联村的旅客随手一拍,我们奶牛场就这样走红了。”顾冻兴一脸感慨。
奶牛场内人声鼎沸。孩子们围在棚外好奇地观察这些“大家伙”,还与奶牛亲密互动,买一筐草喂大牛,或用奶瓶喂小牛,这种新鲜体验格外吸引人。游客中除了嘉兴本地人,更多的则来自杭州、上海、苏州等地,他们大多以家庭为单位,带孩子来体验乡村亲子乐趣。田野、村居、奶牛,对城里的孩子来说,这里的一切都充满新奇。
“当时就有旅客问,现场看挤牛奶很稀奇,这牛奶卖不卖,多少钱?”这一问,点醒了顾冻兴,也让红联村看到了“奶牛经济”的潜力。如何将短暂的“过路经济”转化为持久的特色产业?顾冻兴与何林峰想到了一起:走农文牧旅融合之路,打造以“牛花花小镇”为核心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他们打造“明星牛”,开发互动体验项目。向上延伸牧草种植观光,让游客体验播种、收割;向下拓展乳制品加工,游客可参观制作过程,亲手做奶酪、酸奶,将体验转化为消费。
主打“零添加”,提升牛奶产品附加值。奶粉、奶酪棒、杨枝甘露……这些无添加的产品口感醇厚、优质新鲜,深受大人和孩子喜爱,形成持续的热销效应。
开发新业态,拓展多元奶牛主题景点。引入亲子研学、农家乐、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与多家甜品店、咖啡店合作,设置能量补给站,提供咖啡、奶制品、蛋糕和简餐,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牧场风情。建设无动力游乐设施和艺术打卡区,吸引游客停留、拍照。引入本土餐饮品牌“小地方”,推出盐焗三园鸡、砂锅炖甲鱼等特色菜,打造地道农家味。
然而,人气的攀升和规模的扩张,也使牧场问题加速显现。2023年,浙江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指出,嘉兴市秀洲区畜禽养殖存在规划不科学、标准不高、管理粗放等问题。其中,冻兴牧业粪污收集池裸露、清粪车间未封闭、除臭不到位等问题突出。
“虽然游客慕名而来,但下车第一件事就是捂鼻子,牧场异味和环境确实跟不上。”顾冻兴坦言,原牧场已投用20余年,污染治理相对粗放、水平低,难以满足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
痛定思痛,顾冻兴下定决心:“必须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他关停老牧场,投入1.5亿元,新建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的未来智慧牧场。高标准牛舍、挤奶厅、饲料车间、肥料厂、奶牛文化馆、种业研发楼和大数据中心一应俱全。
700多头奶牛搬进3层“智能豪宅”,自动化系统实现温湿调控、精准饲喂,养殖过程无人化运作。
顾冻兴还投入2700万元升级废气处理设备,新建污水和臭气治理中心,牛粪经过干湿分离后制成有机肥,变废为宝。同时,村里流转了3000亩农田,配套发展种植业,逐步建立起“以养带种、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体系。
不仅如此,他还与周边250多户农户签订了玉米、水稻秸秆回收协议。过去一烧了之的秸秆,如今成了奶牛的优质饲料。这一转变,既减少了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守住了乡村的蓝天白云,又为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每年光秸秆回收这一项,就能为村民增收约60万元。
冻兴牧业还联合红联村共同建设“共富奶牛棚”,通过金融机构的“共富强村贷”、政府的救助保险等支持,帮助村里的低收入农户以资金或劳动力入股,参与到奶牛养殖产业链中。目前,已有9户困难农户选择以资金入股,每年可获得不低于15%的固定分红;另有1户以劳动力入股,每年增收1.1万元,实现了稳定就业。
一头牛,牵起了一条链,也托起了困难农户的生活希望。
【叩问】 如何续写农文牧旅融合的乡村答卷?
村民的感受最为真切。今年64岁的樊小毛和老伴退休在家,目睹家门口的牧场变成景区,脸上露出了笑容。“现在,孩子们住在市区,但一到周末就都回来了。”他常带孙子去观光步道散步,讲述往日务农的艰辛。如今村里环境美了,游客多了,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归乡村,寻找亲近自然的宁静。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正是乡村发展真实的写照。
“做文旅要有长远眼光,如果只图一时热闹,很快便会冷清,所以我们正努力把项目做成能留得住人的精品。”在何林峰的蓝图中,“牛花花小镇”还有更大想象空间。
发挥“奶牛网红村”的流量优势,红联村联合凤珍村、镇中村、建林村等周边9个村,成立强村公司,形成“大红联”片区,推动从“单点出圈”向“全域风景”转变。游客可以在镇中村感受朱彝尊文化的“研学诗旅”,到庄安村采摘葡萄,去建林村体验水陆两栖运兵车的军旅趣味。一条条旅游线路串起来,资源不再各自为战,而是形成合力。今年3月,片区联合推出“王店赏梅季”活动,上线“春游梅里”文旅套票,累计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农文旅综合营收超200万元。数字的背后,是村庄之间从“各干各”向“一起干”的转变。
眼下,不少品牌商家看中“牛花花小镇”的人气,主动找上门来合作,但何林峰并不急于点头。“过去是我们盼着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资源进来,现在反过来了,越来越多长三角地区的品牌主动来找我们谈。”他说,现在更看重项目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
今年,村里的窑烤面包火了。新入驻的主理人余森来自上海,在奉贤、青浦已有成熟的门店,自带客流和运营经验。双方一拍即合,共同打造“窑烤面包房”,配套垂钓、亲子乐园等项目,让游客愿意停下来、住下来。
“依托东兴奶牛场和‘牛花花小镇’的品牌效应,我们节假日的客流量一直很可观。”何林峰说,去年国庆期间,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达2.8万人次。
临别时,顾冻兴的一番话让我们印象深刻。聊起“土特产”,他说:“土”是根基,得尊重土地、顺应时节,不贪快、不冒进,让每粒米、每只鸭都带着土地的本味;“特”是灵魂,得有自己的味道,避开“千村一面”的陷阱,把风土手艺做成别人拿不走的特色;“产”是长远,形成链条,让好东西变成好产业,让来自乡土的馈赠既能养一方人,也能留得住乡愁。
诚然,红联村的“出圈”,有偶然的契机,但能走得远,靠的是必然的努力。它没有被高铁高架“割碎”,反而在缝隙里长出了新的生机。它的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靠的是对土地的敬畏,对变化的接纳,以及对“共富”的实在追求。
千村千面,因地制宜是乡村生命力的所在。当一条条钢铁动脉穿过田野,红联村没有“等靠要”,而是把“路过”的目光,变成了“留下”的理由。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在于复制城市,也不在于固守过去,而是在时代洪流中,守住本色、走出特色,让每一份耕耘都有回响。
※村庄名片
红联村
红联村位于秀洲区王店镇东北部,距离嘉兴南站直线距离仅3.5公里,交通区位优势显著。全村区域面积6.96平方公里,下辖29个村民小组,划分为6个网格和29个微网格,现有户籍人口3354人,总户数945户,外来人口300余人。村内现有党员115名,下设3个党支部,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有力。
自2019年起,红联村先后实施全域土地整治和“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连片整治项目,整合耕地8576亩,涉及农户655户,有效破解耕地“非粮化”和“碎片化”问题,为现代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与此同时,红联村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奶牛养殖产业传统和彩色田园景观特色,因地制宜打造“牛花花小镇”农文牧旅融合项目。通过系统规划与精心建设,2024年已建成牛花花露营基地、牛香香餐厅、牛多多停车场等核心功能节点,并引进了“小地方”酒店、窑烤面包等,初步形成集观光、休闲、体验、餐饮于一体的乡村文旅生态圈。
红联村还成立了嘉兴市牛花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实现专业化招商与市场化运营。“牛花花小镇”项目运营以来,节假日日均游客量超万人次,累计带动农民增收超100万元。
※村书记的心愿 28
深耕一方热土 “犇”向共富未来
我是红联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何林峰,在历届班子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土地被切割、交通不便的劣势转化为农文牧旅融合发展的优势,让红联村蝶变成一座网红打卡地、共富示范村。
立足新阶段,我们将从三方面持续发力。
丰富业态,提升体验,把“流量”变“留量”。积极引进创意新、品质高的文旅项目,让游客从“偶尔来看看”转变为“总想回来住”,真正留住人气、带动消费。
广纳贤才,呼唤归雁,让乡村有“热度”更有“温度”。诚邀本村青年及各方英才返乡创业,担当“乡村主理人”,为家乡注入新理念、新活力。
片区联动,资源共享,变“一村兴”为“村村富”。以“品重梅溪”片区建设为抓手,联动周边村落,整合资源、串珠成链,实现客源共享、互利共赢,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乡亲。
我们将脚踏实地,努力将红联村建设成为一个有根脉、有灵魂、有希望的共同富裕美丽家园。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