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载春秋织锦绣 千年文脉焕新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06:45 1

摘要:2023年6月,湖州市人文建设促进会应时而生——以“赓续湖州千年文脉”为旨归,锚定“湖州人文甲天下”品牌打造,执智库平台为舟、以研究咨询为楫,驶入人文新湖州的浩渺烟波。

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忻 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把文化作为品牌来打造,已成为一些城市共同的战略取向。

当东西苕水在城心汇流,5000年文明脉络与2300年建置史叠映成章,历史在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扉页上重笔落墨。

2023年6月,湖州市人文建设促进会应时而生——以“赓续湖州千年文脉”为旨归,锚定“湖州人文甲天下”品牌打造,执智库平台为舟、以研究咨询为楫,驶入人文新湖州的浩渺烟波。

这2年,于历史不过匆匆一瞬;这2年,于湖州足以激活沉潜的文脉之潮——

从“最江南”的烟雨深处,到“最诗画”的山水之间,市文建会以赓续为笔、活化为墨、赋能为纸,在时代铺开的巨幅宣纸上,洇染出一幅古今辉映、诗美共生的江南长卷。

2年来,市文建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大局,深入挖掘湖州人文资源,积极探索湖州人文精神,系统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与宣传推广,为建设人文新湖州积极建言献策,把一段段文脉化作可叙的故事、可触的场景,让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聚焦研究阐释 激活千年历史文脉

深厚的人文底蕴,是先民和先贤留给湖州的宝贵财富。

汲古润今,文脉接续。如何让这份厚重的文化财富在新时代“活”起来?

“要搞清楚‘家底有什么’,弄明白‘价值是什么’,研究透‘应该干什么’。”市文建会会长温永东说。紧紧围绕这3个核心问题,2年来,市文建会在推进湖州历史人文资源的研究阐释与活化运用上持续用力,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苏轼被深入发掘并获得全新解读:与湖州学院联合成立苏轼文化研究会和苏轼文化研究院,填补了湖州苏轼研究机构的空白;组织推进“苏轼与湖州”系列研究丛书,《苏轼湖州诗文辑注与赏析》《苏轼在湖州文化遗存价值研究》《打造湖州苏轼文化IP研究报告》3部书稿已启动编撰,其中2部书稿已初步完成,拟于明年正式出版;为助力打造“苏轼在湖州”文化品牌,还申报了2027年“全国第29届苏轼学术研讨会”举办权……跨越千年时空,苏轼与湖州的缘分,正在开启新的篇章。

沈尹默作为中国散文诗创作的开山鼻祖,其地位与成就得到系统梳理与重新评估:牵头组织“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活动周”,举办“新诗先驱:沈尹默与中国散文诗”研讨会、沈尹默散文诗朗诵鉴赏会等活动;牵头策划并与中国诗歌学会及市文联、吴兴区联合创办的“沈尹默散文诗奖”正在积极筹备之中;组织编撰的《沈尹默研究文选精编》已初步完成,今年年底即将出版。

“湖派文化”开始由概念化迈向学科化:年初,“湖派文化研究会”揭牌成立,《湖派文化研究会章程》和《2025-2029年重点工作规划》相继出炉,“湖派文化”系统研究工程正式启动;“湖派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湖州史话·苕霅遗韵》两册选题策划已完成,正在组织编撰。

为加强人文建设经验交流互鉴,他们飞越千里——参加在四川眉山举办的“首届东坡论坛”、在广东惠州举办的“第27届苏轼研讨会”;先后赴杭州、衢州和江苏徐州等地,考察学习城市人文精神总结与宣传的做法……

聚焦建言咨政 发挥智库平台优势

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城市更新中的“内置芯片”。

作为市委、市政府人文新湖州建设的“智库平台”和“研究咨询机构”,市文建会肩负着建言咨政的重要职责。

2年来,市文建会坚持问题导向,把调研“夯”进钢筋水泥,把建议“写”进规划蓝图:

——为城市有机更新建言。2023年下半年,成立“中心城区有机更新人文规划课题组”,依据城市有机更新总体规划,策划“青绿游廊”文化空间系统布局,探索将历史人文要素嵌入城市有机更新与微改造、精提升重点项目的实现路径。

——为主题公园打造献计。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围绕打造中心城区系列主题文化公园成立专项课题组,先后赴市建设局、市城市集团等单位调研,并实地考察莲花庄公园、飞英公园、潜山公园、长岛公园、爱山广场和衣裳街、小西街等相关场所,形成的《关于活化运用历史人文资源,打造系列主题文化公园的咨询报告》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

——为人文经济发展献策。面向未来5年蓝图,研究提出《“十五五”期间打造人文经济新高地市域样板研究报告》,为湖州人文经济“画像”,推动人文价值转化为经济产值、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打造“文化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人文经济新高地市域样板。

数据无声,却最有说服力——

2年来,市文建会立足湖州、面向全国,联络团结了一批全国知名的人文专家学者,吸引组织了一批在湖州人文研究方面造诣较高的本地文化人士。目前,工作团队已有教授43人(含资深教授3人、二级教授2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18人、博士生36人,其中市外高校聘任人员30人,进一步拓展了市文建会“智库平台”的容量与效能。

聚焦宣传推广 讲好湖州人文故事

文化要走远,关键靠宣传。

把故事“讲”给世界听,让湖州“走”向远方。2年里,市文建会把“朋友圈”越做越大。

——以诗赋能,拓宽圈层。组织创建并获评中国诗歌学会授予的首家“中国散文诗之乡”称号;牵头策划并与市文联、南太湖新区联合主办“第六届南太湖诗会暨2023年全国青年散文诗人创作笔会”,并举办“两岸四地青年散文诗人创作交流会”和“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主题采风等系列活动,让全国诗坛名家和青年诗人齐聚南太湖,以诗为媒,不断扩大湖州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搭建矩阵,放大声量。策划创办“湖州人文甲天下”公众号,已推文330余期;创办《湖州日报·人文新湖州专刊》,先后出刊8期;与市新闻传媒中心联合开办“湖州发布·湖州人文甲天下”专栏,刊发文章100多篇。依托“一号、一刊、一栏”,及时报道人文建设动态,广泛讲述湖州人文故事,持续开展人文资源研究,“湖州人文甲天下”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显著提升。

——交流互鉴,打造IP。赴眉山、惠州、徐州、杭州、衢州等地“走亲”,既学经验也“卖故事”,让“最湖州”的文化IP成为“最江南”的共同话题。与市新闻传媒中心联袂打造公益性人文讲座“飞英讲坛”,将专家“请进来”传经送宝,举办11期讲座,线下听讲与线上观看、外请大家与本地专家、主题讲座与名家访谈相结合,形成多渠道、矩阵式传播效应。

回望两载,亮点灿然;放眼未来,更大棋局已悄然布势。

据介绍,下一步,市文建会将依据《2025—2027年工作规划》,以优势为底盘、以问题为靶向,在“挖掘人文资源、弘扬人文精神、打造人文高地”3条主线上再开新局:深耕湖州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表达,使千年文脉焕发时代光华;积极参与“8+N”历史文化名人品牌打造工程,系统推进“湖派文化”研究与文旅融合研究,把论文写在产业链,把价值落到新场景。以“智库+平台”双轮驱动——强咨询、重共建、优传播,讲好湖州故事,放大城市声量。同时,锚定最急迫、最关键议题,以潜功积厚势,以实绩见高标,力争形成一批立得住、叫得响、具有湖州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