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邢襄大地 探寻商代文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06:40 1

摘要:在太行东麓的邢襄大地,埋藏着一部用陶器、卜骨和青铜写就的商代史。经过七十年持续考古,尤其是曹演庄、东先贤、杜村等遗址的发现,使邢襄大地展现出从先商至晚商连续无缺的文化序列,成为打开商文明演变脉络之门的一把钥匙。

转自:河北日报

行走邢襄大地 探寻商代文明

1985年邢台杜村遗址发现的部分器物。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2025年邢台东先贤遗址出土的陶鬲(修补后)。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本报记者 龚正龙

在太行东麓的邢襄大地,埋藏着一部用陶器、卜骨和青铜写就的商代史。经过七十年持续考古,尤其是曹演庄、东先贤、杜村等遗址的发现,使邢襄大地展现出从先商至晚商连续无缺的文化序列,成为打开商文明演变脉络之门的一把钥匙。

邢台多次建城筑邑。“祖乙迁于邢”,太史公在《史记·殷本纪》的寥寥数字,引出了后世对“邢”在何处的争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邢台商代考古逐步推进,不断迎来新进展。

“在邢台市西南七里河流域,以曹演庄遗址、东先贤遗址为核心,面积达2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密集分布着十余处商代遗址,形成一个大型都邑聚落群。”9月23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晓峥告诉记者,曹演庄遗址于1954年发现、1956年首次发掘,揭示出从商代中期延续至殷墟时期的典型遗存,其中下层遗存以高足鬲为代表,年代可早至中商阶段。

而东先贤遗址的发掘,则进一步锁定了关键年代。该遗址第一期遗存早于安阳殷墟一期,晚于郑州小双桥阶段,其时代正与文献所载祖乙在位时期吻合。遗址内发现房址、陶窑、灰坑、祭祀坑等丰富遗迹,勾勒出中商时期聚落的生活图景。2025年,该遗址被纳入“夏商文明研究工程”重点发掘项目。

“邢台商代考古最显著的成就,在于建立起从先商、早商、中商至晚商的文化序列,弥补了中原与北方商文化演进的缺环。”国内许多考古研究者表示,许多发现不仅印证了古文献记载,更使邢台成为华北地区少数几处能够完整呈现商文化演变过程的节点。

在葛庄遗址,考古人员首次在邢台地区明确了从先商到晚商连续发展的文化谱系,成为夏商分界研究的关键材料。补要村遗址填补了漳河与滹沱河之间先商文化的空白。古鲁营遗址完善了汦河流域的商代编年。南小汪遗址出土的西周刻辞卜骨则证实了“西周邢国在邢台”的结论,显示出商周文明的延续性。

“比如,正在发掘的杜村遗址,就一直惊喜不断。”邢台博物馆研究馆员李恩玮告诉记者,1985年,杜村遗址出土了具有早商二里岗时期风格的青铜礼器与兵器,包括鼎、爵、觚等,器物体量大、铸造精美,暗示这里可能是商王朝向东经略的重要军事据点或次级政治中心,为寻找商王族邑提供了重要线索。

如今,在邢襄大地上,诸多遗址层层叠压,共同构成一张时空关系明确、文化内涵清晰的商代遗存图谱。“具体考古中,我们非常注重开展聚落结构与功能探索,从更深层次上去揭示区域文明的重构和演进。”张晓峥告诉记者,邢台商代遗址分布显示出明显的集群化特征,主要形成七里河、汦河流域两大聚落群。

其中,七里河流域聚落群以中商时期最为繁荣,很可能对应“祖乙迁邢”后的都城所在地;东先贤遗址则发现陶窑等手工业遗迹,显示出制陶业集中发展的趋势;葛庄遗址发现高等级西周邢国墓葬,暗示其延续至周代仍为重要政治中心;补要村遗址发现的冶铸和祭祀遗迹,则反映出某些聚落具有专业化的功能分工……

截至目前,邢台境内考古调查发现商代遗址数量241处,集中分布于汦河、白马河、七里河、沙河等流域的太行山东麓山前地带。经考古发掘发现商代遗址有20余处。这些考古发现共同勾勒出一幅社会复杂、功能互补的商代区域文明图。

“目前,邢台商代考古正依托‘夏商文明研究工程’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而深入推进。”张晓峥说,在东先贤遗址,考古人员正扩大勘探范围,寻找夯土建筑基址。在整个七里河流域,系统调查仍在持续,整合多学科合作以重构聚落等级体系。

从一段简略记载出发考证历史脉络,必须依靠一代代考古人去发现陶片、卜骨、青铜器,一步步复原出一段连续而动态的文明进程……邢台商代考古正逐渐揭示出商文化向北传播、与地方传统融合的历史轨迹,更显示出其在华北地区的适应性与延续力,成为理解中华文明源流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