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老蒋为哥哥举行葬礼,刘乙光问张学良是否参加,张:不想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06:30 1

摘要:与此同时,在距溪口不远的雪窦山,张学良正被幽禁在此,负责看守张学良的军统特务队长刘乙光,在同溪口的侍从室取得联系后,就向张学良转达蒋介石的“邀请”:“委员长希望您能去溪口,参加蒋先生的葬礼。”

1937年4月,浙江奉化,春寒依旧料峭。

此时,溪口镇蒋氏宗祠外,蒋介石正在为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蒋介卿举行葬礼。

可以说一时间,国民党党、政、军要人云集溪口,都纷纷前来吊唁,那排场简直如同“国葬”。

与此同时,在距溪口不远的雪窦山,张学良正被幽禁在此,负责看守张学良的军统特务队长刘乙光,在同溪口的侍从室取得联系后,就向张学良转达蒋介石的“邀请”:“委员长希望您能去溪口,参加蒋先生的葬礼。”

只见张学良坐在窗边的藤椅上,沉默片刻后才抬起头,目光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我不想去。”

短短四个字的回应,瞬间揭开了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复杂的恩怨纠葛。

其实,张学良之所以会拒绝,也是一场关于尊严、自由与政治博弈的暗中较量。

要知道,蒋介卿的去世,本身就与西安事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震惊全国。

那时蒋介卿正在宁波担任海关监督,听闻弟弟被扣押的消息后,当场吓得中风倒地,虽经抢救保住性命,却落下了半身不遂的病根。

最终,1937年2月病情突然恶化,不幸病逝,时年56岁。

如果说蒋介石对这位哥哥的感情,其实也谈不上那么亲密。

据悉,蒋介卿早年曾因贪腐被蒋介石罢免官职,两人关系一度疏远,只不过源于血浓于水的亲情,再加上蒋介卿“因己而病亡”的愧疚,让蒋介石决定为其举办一场隆重的葬礼。

尤其更重要的是,这场葬礼对蒋介石而言,还有着深层的政治考量,如果张学良能参加,那么就可以观察一下这位“叛逆”将领的态度,并且向外界展示自己“不计前嫌”的宽宏大量。

就在此前一个月,张学良被转押到了奉化雪窦山,住进了山中旅社,这是他被软禁的第一站。

雪窦山,因拥有险峰、飞瀑、古刹、名楼等自然人文胜迹,历来为游人乐往之地。并且山上有仙境般神秘的蒋介石别墅妙高台。

而旅行社招待所与妙高台近在咫尺,是一座颇具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环境幽静雅致,其左边就是规模宏大、金碧辉煌,被称为中国十大宗禅之一的雪窦寺。

可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如此绝佳之处,却成了张学良的“囚笼”。

当时在他的住所周围,军统特务比比皆是,目的就是监控张学良的一举一动,由此,少帅与外界的联系几乎被完全切断,甚至与家人的通信都要经过严格审查。

而刘乙光作为特务队长,担负着看守、传递消息和观察动向的任务。

其实刘乙光心里很清楚,这绝非一次简单的邀请。

据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委员长此举,既是想看看汉卿是否有‘悔意’,也是想借葬礼向外界表明,他对汉卿仍有‘兄弟之情’。”

而张学良之所以拒绝,并非不尊重死者,而是无法接受这种带着羞辱性的“恩赐”。

要知道,蒋介石明明是软禁他的人,却要他以“客人”的身份去参加葬礼,这在张学良看来,是对他人格的践踏。

此外,他也深知,在溪口的达官贵人中,有不少人因西安事变与自己反目,甚至这些人也千方百计想在南京要对他施以重惩,所以不去,就会避免很多尴尬。

“刘队长,请转告蒋先生,蒋介卿先生去世,我很惋惜,但我不能去溪口。”

张学良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

“我现在是什么身份?是他的‘囚徒’!他让我去参加葬礼,是想让外人看看,他对我多好,还是想让我在众人面前低头认错?”

“我张学良一生光明磊落,发动兵谏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个人恩怨,我没有错,也不会认错!”

闻听此话,刘乙光额头都渗出了冷汗。他知道,张学良的话一旦传到蒋介石耳中,可能会激怒蒋介石,甚至给自己带来麻烦。

“汉卿先生,您这样做,会不会让委员长不高兴?万一他……”刘乙光试图劝说。

“那又如何?”张学良打断了他的话,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雪窦山主峰,

“我张学良一生,最看重的就是尊严。我可以被软禁,可以失去自由,但我不能失去尊严!我要是去了溪口,就等于承认我发动兵谏是错的,等于向他低头,这我做不到!”

可以说这些话掷地有声,因为张学良他始终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抗日才是国家的唯一出路。

他不想让外界误解为他与蒋介石“和解”,甚至放弃了联共抗日的主张,这是他绝不能接受的。

“你告诉蒋先生,我张学良虽然被软禁,但我的心还在抗日战场上。只要他真心抗日,我可以不计较个人得失,但他要是继续搞内战,就算把我关一辈子,我也不会妥协!”

可想而知,当刘乙光将张学良的话转达给蒋介石后,老蒋果然勃然大怒。

“汉卿不识好歹,我本想给他一个台阶下,他却如此固执,真是冥顽不灵!”

当时,在盛怒之下,老蒋又将心情写在了日记中。

不过,虽然非常愤怒,蒋介石也没有进一步为难张学良,他不想再节外生枝,毕竟张学良在国内外都有着很高的声望,如果进一步施压,可能会引起舆论的不满。

1937年4月12日,蒋介卿的葬礼在溪口举行,蒋介石亲自为哥哥执绋,场面十分隆重。

不过,不去归不去,该有的礼数不能少,张学良还是请刘乙光置办了一些些吊祭品,又亲手写了挽联,给送了过去。

不过,这场葬礼邀请的风波,虽然没有引发直接的冲突,但让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的裂痕也越来越大。

从此以后,张学良的软禁地点不断变更,从奉化到黄山,从贵阳到重庆,再到台湾,不过,无论被关押在哪里,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爱国立场。

据悉,多年后,张学良在台湾接受采访时,回忆起当年的拒绝,依然无怨无悔:

“我这一生,做过很多事,有些对,有些错,但发动西安事变、拒绝参加蒋介卿的葬礼,这两件事,我从未后悔过。因为我知道,我做的是对国家、对民族有利的事,就算付出自由的代价,也值得。”

所说,其实历史终究是公正的。

虽然张学良被软禁了半个世纪,但他却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关于勇气、坚守与良知的动人篇章。

来源:寻史鼎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