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农业大学始终秉承爱农为农传统,践行强农兴农使命,发展成为以农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协同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近年来,学校以深厚情怀和高度自觉,以建好用好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为抓手,一体推进学习、阐释、宣传、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推动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注入
转自:光明日报
湖南农业大学始终秉承爱农为农传统,践行强农兴农使命,发展成为以农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协同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近年来,学校以深厚情怀和高度自觉,以建好用好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为抓手,一体推进学习、阐释、宣传、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推动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新路径。
以学术研究为手段 阐释精神内涵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和作物学博士生导师,是全校师生和校友心目中可敬可佩、可亲可爱的“袁校长”“袁老师”。学校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的资源,成立袁隆平科学家精神研究中心,组建以博士和教授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组织开展以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跨学科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思政专项《袁隆平先进事迹融入新时代涉农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研究》和省级教改项目《袁隆平先进事迹融入新时代涉农高校思政教学研究》《新时代涉农高校研究生“大国三农”情怀培育研究》等。联手湖南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袁隆平科学家精神研讨会,组织编撰著作《口述袁隆平》《袁隆平年谱》,把袁隆平故事转化为教学案例并出版思政课系列实践教材6本,其中4本获评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团队成员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和平台发表袁隆平研究系列论文,受邀在全国农林院校思政课教学研讨会、纪念袁隆平院士逝世两周年暨袁隆平精神和时代价值研讨会作主题演讲。
以思政课程为载体 讲好感人故事
学校以“思政+三农+艺术+文旅+AI”的融合创新理念,依托湖南省“大思政课”建设创新中心、湖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以及“思政+三农+艺术”虚拟教研室、“大国三农”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建设传播基地,打造“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实践教学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研发“追寻我心中的那一粒种子”“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及其育人价值”“像袁隆平爷爷那样读大学”等系列音乐思政课。通过跨界、跨地、跨校合作,共建长沙音乐思政课教研共同体、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一体化(音乐思政)实验区、湘赣红大思政课共同体、电影思政课共同体,牵头组织全国100多家单位以“线下+线上”的方式推出5堂大型音乐思政课,听课人数超过30万人次,推动袁隆平故事进课堂、进网络,反响热烈。
以文化展览为平台 彰显时代意蕴
学校以迎接建校120周年校庆为契机,在命名隆平楼、建立袁隆平文化园、设立袁隆平雕像的基础上,发动校友捐资300多万元建成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该馆集“纪念场馆、道德丰碑、思政课堂、文化地标”为一体,紧扣铸魂育人的主题,共设“兴农初心、大地之光、精神高照、薪火相传、砥砺前行”5个板块,以史实和史料为依据,以图片、文字、实物、视频、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完整呈现袁隆平的人生履历和卓越贡献,系统阐释袁隆平精神、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意蕴,深度挖掘袁隆平精神、科学家精神的育人价值,为引领和推动涉农高校师生厚植“大国三农”情怀、秉承爱农为农传统、践行强农兴农使命提供生动教材。2023年10月开馆以来面向社会公益开放,已接待6万多名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受到一致好评。
以艺术创作为媒介 传承崇高风范
学校依托湖南省企(事)业文联文艺家工作室,组织团队走进袁隆平院士工作、生活的地方开展艺术采风,创作诗歌《一粒种子、世界芬芳》,以及《禾下乘凉梦》《一粒种子的芬芳》《田野的希望》《从马坡岭下出发》《在山乡巨变里铭刻身影》《中国椒傲》《浏阳河的春天》等11首歌曲。其中《为世界种下一个梦》等9首歌曲MV在多家主流媒体和平台播出,《爸爸叫我上农大》在“大美中国·大美青春”湖南省第八届大学生微电影短视频大赛中获二等奖。2025年5月学校与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隆平水稻博物馆联合举行电影《袁隆平》观影研讨会暨“思政+电影”艺术工作坊,首发原创歌曲《最亮的星》MV,用“思政+电影+音乐+评论”的融合创新方式,进一步推动袁隆平精神、科学家精神在青少年学生心中扎根。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