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去医院,如何能知道自己的血管有没有动脉粥样硬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24 18:12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这年头,谁还没听过“动脉粥样硬化”这个词?可怕的地方不在它名字长,而是它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挪步伐,一旦出事,便是噩耗。

不想去医院检查?你不是一个人。很多人觉得,身体没事就不必折腾自己去医院受罪,更何况“查血管”的事听起来像是老年人才需要的。可你知道吗?动脉粥样硬化早就不只是老年病,它正在悄悄盯上三四十岁,甚至更年轻的人。

我是一名融合了临床营养学与社会健康干预的实践者,同时也是一位医学人文写作者。走过医院病房,也穿梭于社区健康讲堂,既研究“怎么吃”能防病,也关心“人为什么不愿意查体”。

今天,我们就从一个不愿去医院的人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可能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说起,说点知心话,聊点硬核事。

你知道“甄嬛传”里皇帝最后是怎么死的吗?

别笑,这不是八卦。清宫剧虽不全可信,但乾隆真实的死因在史料中多有记载,体弱、血压异常、呼吸不畅,这些症状背后的病根,正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这种病不是突然发生,而是慢慢“养”出来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动脉粥样硬化也是几十年饮食、情绪、作息等生活习惯的堆积结果。它不是突然的心梗、脑梗,却是这些急症的土壤。

很多人误以为血管堵了,身体一定会有明显症状。其实恰恰相反。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几乎没有任何不适,等到你“感觉不对劲”,可能已经堵到七八成了。

有人说,那我不去医院,有没有办法自己判断一下?

答案是:有迹可循,但不能替代正规检查。

先从你的“生活镜子”里找线索。

1. 你是否总是熬夜?长期睡眠不足会扰乱内分泌,导致血脂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推手”。

2. 你吃的是不是太油、太咸、太甜?中国营养学会早就指出,现代人摄入的反式脂肪、过多动物脂肪,是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来源。

3. 你压力大吗?经常焦虑、易怒?心理营养学研究显示,慢性压力会升高皮质醇,诱发血管内皮损伤,为斑块形成“开绿灯”。

4. 你有没有家族史?如果父母在50岁前出现心脑血管病,你的风险翻倍。

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习惯,其实早已在你体内“写下预言”。

再来看看身体发出的“暗号”。

1. 走路腿疼,稍歇就缓解?这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的表现,俗称“间歇性跛行”。

2. 晨起胸闷、头晕、心慌?这些症状虽不典型,但如果频繁出现,可能是血液流通受阻的信号。

3. 眼底模糊、视力忽然下降?眼底动脉是“微血管照妖镜”,动脉硬化常首现于此。

4. 男性功能减退?别不好意思说,阴茎动脉细如发丝,它的“罢工”可能是全身血管硬化的先声。这些信号不一定就是动脉粥样硬化,但它们值得你重视。

为什么我们的血管会“生锈”?

动脉粥样硬化,本质上是血管内膜的慢性炎症反应。当血脂异常、血压过高、血糖不稳等因素长期刺激血管壁,内皮细胞受损,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就会渗入并堆积,形成脂质条纹,逐步演变为斑块。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早就提到“血行不畅则生痹”,这正是动脉硬化的传统注解。

而现代医学解释更细致:炎症因子如CRP、白细胞介素等参与其中,使得斑块更加不稳定,一旦破裂,就可能引发血栓,造成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不少人以为“我年轻,不会得心血管病”,这是最大的误区。

2020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指出,18岁以上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已高达35%,45岁后更是直线上升。而真正接受检查的人却不到一半。

我们社会有一种“等病上身再说”的惯性,但健康从来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

如果你暂时不方便去医院,可以做这些自我评估与早期干预:

1. 量血压:家里准备一个电子血压计,每周测三次,记录趋势。高压若长期超过140,低压超过90,就要提高警惕。

2. 查血脂:在体检中心或药店进行一次血脂四项检查(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结果异常建议尽快就医。

3. 观察皮肤:耳垂皱、眼睑黄色瘤、皮肤暗沉有时是身体内部脂质代谢紊乱的外在表现。

4. 做踝臂指数(ABI)测量:简单的仪器在部分药房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可进行。ABI低于0.9提示下肢动脉可能狭窄。

想要逆转血管老化,必须从“吃、动、情、睡”四个字着手。

吃得清淡但不清苦,动得规律又不过劳,情绪稳定如常春藤,睡眠充足似新生婴儿。

中医饮食调养讲究“以通为补”,现代营养学也强调膳食纤维与抗氧化物的摄入。建议多吃燕麦、深色蔬菜、坚果、豆类,少吃加工肉类、反式脂肪。

运动方面,快走、游泳、太极等“低冲击、高频率”运动是保护血管的好选择。

心理调调也很重要。研究发现,孤独、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会通过交感神经影响血压与血脂,长期情绪失衡,是隐形杀手。

但最重要的是,不要等“有事了”才去医院。

很多人觉得“怕查出问题”,其实问题一直都在,只是你闭上了眼。

真正的健康,是敢于面对身体的真相,并用科学的方法去改变它。

你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还是愿意相信身体的真实数据?

你愿意在便利店买下一杯奶茶,却不愿意去医院抽一次血,这背后藏着的不只是惰性,还有我们社会对“健康焦虑”的压抑。

但要知道,健康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认识它、维护它、修复它。

参考资料: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编

3. 《健康时报》关于动脉粥样硬化专题报道

4. 《心理营养学》张怡筠著

5. 《黄帝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注解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木子李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