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用人盯、不靠人催、甚至连打鸡血都不需要,自己就像开挂了一样,自觉自律,天天写作业像吃自助,吃到打嗝都不肯放下笔。
你有没有发现,凡是能“对学习上瘾”的孩子,身上都有点让人嫉妒的小宇宙。
不用人盯、不靠人催、甚至连打鸡血都不需要,自己就像开挂了一样,自觉自律,天天写作业像吃自助,吃到打嗝都不肯放下笔。
而你家那位呢?
喊三遍不来,吼一嗓子还顶嘴,甩作业像甩锅,写一会儿就开始放空,时不时还来一句:“我以后当个外卖员不行吗?”
别急着骂,也别急着卷,先把火收一收,咱们换个视角看问题。
毕竟,一个孩子愿意为学习拼命,绝不是天生爱吃苦——大概率,是家里那俩人,会“搞气氛”、懂“打辅助”、能“自发光”。
没错,孩子一旦对学习“上瘾”,背后的父母,大多数都有3个明显特质。
很多父母表面尊重孩子的兴趣,背后却用“你玩够了没”收尾。
真相是:孩子爱什么,你当回事,孩子才当正事。
我小时候特别爱画画,画风介于毕加索与火柴人之间,老师看了都头皮发麻。有次美术课,我画了一个自称“未来火箭设计图”的四不像。
回家后兴奋得像抢到了热评第一,结果我爸只回了一句:“你是不是作业没写完?”
那一刻我悟了:这家没我想象中开放,梦想也不是个保值投资。
于是,热情熄火,草图搁浅,从此踏上“写不完作业—被骂—假装努力—继续划水”的循环小火车。
而我朋友的儿子,前阵子说想学做饭。
我朋友居然买了个迷你厨房,锅碗瓢盆一应俱全,连刨丝器都有三种型号。孩子一边炒菜一边背乘法口诀,居然在学校比赛里一鸣惊人,用“食物链表”解释数学函数。
看得我心头一震:别人家的厨房能出数学学霸,我们家的厨房只出厨房味。
再一个例子,我小侄子突然迷上了研究恐龙,整天叨叨“白垩纪”“三叠纪”,还跟家里人讲霸王龙是鸡的远亲。
我姐没嘲笑他“脑洞大”,反而带他去博物馆,每次回来还一起写观后感。半年后这娃居然自己做了个关于“恐龙灭绝与全球变暖”的课题演讲,在全校爆火。
老师震惊了,说他不是在学科学,而是在用科学讲故事。
所以别再瞧不起孩子的热爱了,那个看似“不务正业”的兴趣,很可能是他未来拼命学习的触发点。
爱掌控,是很多家长改不了的毛病。他们最爱的开场白不是“你喜欢什么”,而是“你以后得成为什么”。
去年去参加家长会,有位妈妈当着老师的面怒吼她儿子:“不准再画画了,画能当饭吃?考不上大学你就去工地搬砖!”她儿子低头不语,脸上的“生无可恋”比高数还难解。
当时全班都沉默了,我差点想给那孩子递个画笔,说:“兄弟,我挺你,搬砖也能搞点雕塑出来。”
反观我一个高中同学,从小喜欢打鼓,他爸居然辞职陪他去外地学音乐,母亲则兼职维持生计。当年所有人都说他爸疯了,结果人家现在是知名音乐制作人。
你以为他不读书?恰恰相反,他高中时候是年级前十,因为他知道,只有成绩好了,爸妈才有底气陪他疯。
人家不是不听话,是太听话,听的是内心那句“我想成为我自己”。
还有个亲戚家,小孩初中想考美术高中,结果她妈冷冷一句:“考个艺校?那是差生才去的地方!”孩子当场大哭。几年后,她妈后悔不已,因为孩子心灰意冷,啥都不想学,成天追剧打游戏。
你把他的人设删掉,他就连“升级打怪”的欲望都没了。
所以,别再幻想控制孩子能换来听话,真正让孩子愿意拼命的,是他们知道,那个方向是他们自己选的。
最怕的是,孩子还在学习“我是谁”,家长却把自己变成“我是谁都无所谓”,一门心思“我娃必须优秀”。
我一个表哥,学历不高,但特别有追求。
三十多岁开始自学摄影,从拍猫开始拍到小区里的天桥老太太,后来作品还入选了市艺术展。更厉害的是,他家女儿也悄悄开始研究构图和光影,成绩不降反升,现在语文作文都是“镜头感十足”,每次都被老师当范文读。
有意思的是,他们家从来不说“你得努力学习”,而是“我们今天一起看看纪录片”“爸今天写了一篇摄影日记,你也写一段?”
结果孩子被“影响”得浑身有劲,不仅成绩好,还特别懂表达。
反观另一个邻居,天天在阳台骂孩子:“你考不上市重点,我这辈子脸都丢光了!”
但她自己呢?天天刷短视频追八卦,周末躺平不下床。孩子满脸疲惫像上了三班倒,最后考前直接崩溃。
你连自己都不发光,怎么好意思要求别人像探照灯?
因为孩子不是你嘴里的PPT,他们看的是你生活的态度、行为的姿势和面对困境的样子。你敢复盘自己的人生,孩子才会用力经营他们的未来。
说到底,孩子不是学习机器,谁都想成为值得期待的大人。但那份动力,往往来自身边的鼓励,而不是威胁;来自日常的榜样,而不是压迫。
别再逼着孩子“努力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不如自己先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是看孩子有没有多写一个单词,而是看家里有没有多一点对话,多一点尊重,多一点温柔。
想让孩子学习上瘾,先别急着加码鸡血,先学会放下控制,提供支持,让他感受到——学习不是为了成为你想要的样子,而是为了成为他自己喜欢的样子。
就像调酒一样,好的学习状态从不是烈酒灌顶,而是恰到好处地融合了尊重、自由和榜样的清香。
毕竟,孩子能自己端起人生这杯“鸡尾酒”,才是真正的“自我驱动”。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