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八十载 看杭州气象事业的“成长日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01:16 1

摘要:2025年9月,人民气象事业迎来80周年纪念。这一事业的起点,可追溯至1945年9月——在陕西延安凤凰山下,延安气象台正式成立,自此,人民气象事业踏上启航之路。

潮新闻 记者 张源 通讯员 岳毅

2025年9月,人民气象事业迎来80周年纪念。这一事业的起点,可追溯至1945年9月——在陕西延安凤凰山下,延安气象台正式成立,自此,人民气象事业踏上启航之路。

80年来,气象工作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初心。以浙江杭州为例,一代代杭州气象人筚路蓝缕,从简陋设备到覆盖城乡的立体化气象网络,从简单观测到智慧精准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全市气象机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打造出覆盖全域的气象现代化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气象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守护着杭城百姓的安居乐业。

杭州气象站全景 受访者供图

历史长河中的气象印记

1911年,浙江省农事试验场观测科在笕桥成立,这是浙江省自主创办的第一个气象站。晴雨记录、雨量、风、温度,最基础的气象设备和人工观测,记录下杭州这座城市的气象数据。

但起步之后,却举步维艰。观测站之后经历了9次更换主办单位、12次站址迁移,在中国气象站历史上也实属罕见。

杭州测候所1938 年迁往松阳时,时任测候所观测员的黄进生致信竺可桢:“兹松阳测候所自成立以来,即由晚一人办理,所有观测、统计以及校核对外等皆系之一身。”抗战时期的测候所在两年时间内,在经费不足、生存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仅靠一人维系。

翻开杭州气象史资料,那一页页泛黄色的书页,似乎也无法充分阐释杭州气象站多舛的历史际遇。然而,杭州气象在一代又一代的气象工作者手中,历尽沧桑,薪火不断,为之后人民气象事业的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而杭州气象站也成为为数不多的由中国人自行创建的百年气象站之一。

1931年浙江省农事试验场旧照 受访者供图

新中国后的蓬勃兴起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杭州气象事业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而有了稳步发展。

20世纪50年代,杭州市气象台及全市各区县气象机构陆续建立,建成属于杭州的气象监测服务布局。1953年建立富阳皇天畈农场气候站,1954年建立萧山气候站,1955年建立天目山气象站(临安境内),1956年建立余杭气候站、建德县白沙镇气候站和於潜气候站(临安境内),1958年建立桐庐县气象站,1959年建立建立临安气候站和淳安县气象站。到了21世纪20年代,随着行政区块划分,新设临平区气象局和钱塘区气象局。

上世纪60年代富阳气象站旧照 受访者供图

天目山气象站旧照 受访者供图

回顾历史,我们依然可以清晰感受到历史的尘嚣无法掩饰那一路跋涉的艰辛。

1958年12月31日,杭州站从拱宸桥迁至池塘庙,因气压表无备份,观测组长许自强在完成拱宸桥20点气压观测后,背着气压表徒步20里,在2点前到达池塘庙并完成气压表安装。

1970年11月,八个十六七岁的毛头小伙子踏上了前往成都的火车,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全国探空培训班。一年以后,被称为“八大金刚”的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建起了杭州探空站,成为杭州首批“探空人”。

1995年,杭州自行研发的探空业务系统已经可以自动读取探空的莫尔斯电码,再自动翻译处理成气象数据。成果一经推出即广受好评,次年便开始全国试验推广,1999年实现全国应用。

1958年杭州气象台举行气象服务会议旧照 受访者供图

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

全国气象现代化试点、全国超大城市气象综合观测试点、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进入21世纪,杭州气象插上科技的翅膀,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围绕“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杭州气象部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建设“云+端”气象业务系统,打造无缝隙、全覆盖、智能化的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同时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发展基于不同场景、不同影响的气象服务体系,推动气象与各行业深度融合。

如今,杭州从2000年只有9个自动气象站发展到全域1900余个,站网密度约3公里,位居全国前列。市域内建有2部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9部X波段天气雷达,1.5公里高度雷达覆盖率达到94%,实现强对流天气自动识别和协同观测。

2012年9月16日,杭州基准气候站 L波段探空雷达大修。 受访者供图

随着“智慧杭城”的崛起,杭州开创气象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新模式。2021年杭州气象数字驾驶舱投入决策应用,防灾减灾关键责任人能通过第一时间、第一手气象资料来开展防御自救工作;应急、交通、文体、农业、电力……在各行业服务探索发展中,“气象+”实现了气象数字化和城市治理的深度融合;“小哥码”“工地哨兵”……一个个嵌入式定制化气象服务贴心守护着为这座城市奔波的人;“一活动一方案”“一馆一策”……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机制,助力杭州打造“国际赛会之城”;“杭州天气”新媒体矩阵个性化定制和精准推送的气象信息,成为人们出行、穿衣、活动的重要参考,年阅读量达4亿。

2025年汛期,杭州市气象局融入1833指挥体系,叫应防汛责任人1.4万人次,暴雨、大风临灾报警服务28.6万人次,发布暴雨等靶向预警293万条。全市因预警及时撤离,成功避险地质灾害4起11人。

2025年“数智气象”平台新增强对流、梅雨等五大模块,汛期访问量54.2万人次。 受访者供图

风雨中的坚定守护

第一个留下杭州气象记录的观测员无法想象,在100年后,气象观测已经不再需要人工观测。气象数据自动采集,每分钟、每小时就能汇集成一个庞大的数据集;气象观测要素也从6项逐步发展到现在的31项。

站在人民气象事业八十周年的历史节点,杭州气象事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重发,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杭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更加智慧、精准、高效的气象保障。

钱塘江潮起潮落,气象人始终守望。从最初的手工观测到如今的智慧气象,从单一天气预报到全方位气象服务,杭州气象以“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代气象工作者们坚定前行。

1931年、2025年杭州气象人员工作照对比。 受访者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小源说天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