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石人,屹立千年注目民族复兴——寻古青色草原之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06 14:21 1

摘要:在“青色草原”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全长252公里的母亲河——博尔塔拉河流域草原上,分布有草原石人。它们以石为材,雕刻着人的形象,面朝东方,大多独身傲立于草原,让人充满遐想,是草原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在“青色草原”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全长252公里的母亲河——博尔塔拉河流域草原上,分布有草原石人。它们以石为材,雕刻着人的形象,面朝东方,大多独身傲立于草原,让人充满遐想,是草原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这些神秘草原石人,见证了数千年历史变迁,如今仿佛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行着注目礼,而坚守草原石人根脉并进行传承的,是这里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和勤劳勇敢的青青草原子孙们。

野外“寻宝”卅五年,草原石人成“亲人”

“这些都是刻在石头上的史书,我们有义务保护好它们。”今年,记者多次跟随尚国军,探访温泉县草原石人,在米尔其克草原木呼尔浩希库夏乔鲁石人旁,尚国军这样介绍道。

“左手握剑,右手执杯,八字胡,高颧骨,面露微笑,太精美了。”虽然看过无数次,尚国军还是忍不住感慨道。

退休前,尚国军是温泉县文体广旅局文物办主任,自1988年在温泉县文化馆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以来,35年时间里,尚国军半载人生,只为文物保护。

温泉县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存在着古遗址、古墓群、岩画群、草原石人等丰富遗迹。在温泉河和鄂托克赛尔河两岸的米尔其克草原、阿日夏特草原、乌拉斯台草原、阿敦乔鲁草原等地,35尊草原石人,面朝太阳升起的东方,屹立了上千年,见证着这片草原的风云变化。

1988年,国家进行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24岁的尚国军和自治区、自治州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一共6人,组成普查队,走遍温泉县的山山水水,定位、拍照、记录文物的详细情况,历时3个月,完成了文物野外实地调查和资料整理工作。

车走不到的地方就徒步,简易公路走到头了,就循着崎岖的山路、牧道,一路向前。“山上有没有石人,有没有岩画,有没有石头堆?”他们一路翻山越岭,边寻找,边向牧民打听。

“每当发现了石人,我们就特别兴奋,沿着石人周围各处观察,仔细记录周边环境、石人状态、测量、拍照,一直到下午五、六点,大家才想起来吃午饭。”

尚国军始终坚信,文物包括草原上的石人,是昔日宝贵的文化符号、文化载体,是各民族在此长期交融交往的证据,汇聚着当时的文明,保护好文物才能传承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2008年,时隔20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尚国军又参与其中。这次,历时半年,他和普查队的队员彻底摸清了温泉县境内草原石人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详细资料。借助这些丰富的文字和照片资料,温泉县建立起了详细的草原石人档案。

除了30多年的野外调研摸排,尚国军成了草原石人的“亲人”外,结合屡次的野外调查,他对温泉县的文物也是了如指掌:“墓葬、遗址、岩画、石人……三普之后,温泉县的文物数量,从原来的64处,增加到了258处。”尚国军很自豪。

“现在,博州一共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温泉县就有3处。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做好保护工作。”今年6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始了。已经退休的尚国军被返聘参与其中,他说,“退休了还能参与‘四普’,我感到很幸运。”

石人千年孑孓,终迎接踵摩肩

温泉县是博尔塔拉河流域草原石人最为集中的地方,而阿日夏特草原,是温泉县草原石人被发现最多的地方,其中一尊著名的阿日夏特石人,被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内。紧邻草原,是与草原石人同名、风景优美的阿日夏特村。

借助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加之草原石人们的“加持”,阿日夏特村成为国家级传统村落、最美休闲乡村,还是自治区级旅游示范村,村子进而打造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阿日夏特“仙泉”景区。千年孑孓的草原石人,迎来了摩肩接踵的游客。

景区内,草原辽阔、森林密布、风光秀美,天然温泉、草原石人、古墓群、七彩湖等景点各具特色,除了树种繁多,这里还是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一年四季尤其是夏天,吸引着大量游客来此休闲度假。

近年来,博州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温泉县是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而蒙古语意为“仙泉”的阿日夏特,是温泉县著名的“三泉”之一。

紧邻阿日夏特“仙泉”景区的阿日夏特村,村民以蒙古族和哈萨克族为主,是个传统牧业村。旅游业的发展,让村民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早在18年前,阿日夏特村村民吉布增就在此经营牧家乐。“2005年的时候,我们在景区里面开牧家乐,生意好的时候,每到周末,游客一天就上千人,我们的蒙古包都坐不下,牧家乐每年开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能有十多万元的收入。”

2009年,温泉县哈日布呼镇政府在阿日夏特河谷东侧,规划了近700亩的土地,投入1500万元,将景区内分散的牧家乐整合,建设了集餐饮、住宿、娱乐、民俗演艺为一体的自治区三星级度假区——察哈尔庄园。

“水、电、道路、管网、绿化等基础设施,都是政府投资建设的。”吉布增说。

每年夏天,各种文旅活动在阿日夏特村轮番上演,游客在此饱览草原风光,品尝草原特色美食,还可以欣赏江格尔、萨吾尔登、托布秀尔、阿肯弹唱等各类民俗演绎,草原上,各民族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同建设祖国边疆绚丽风景线。

专家解读

特邀专家:王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二级研究员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古代先民在这里遗留下众多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迹,这之中就包括草原石人。

博尔塔拉河流域的草原石人,除个别石人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其余大量石人年代主要集中在隋唐时期。它们都是用整块的花岗岩雕凿而成,雕琢的方法包括圆雕、浮雕及线刻等技法,在相貌、服饰、随身佩戴的器物等具体形象上,凿刻得十分古朴且寓意深奥,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艺术和草原居民的精神寄托。

它们主要集中在河流的两岸台地、山前坡地上,面朝东方而立,身后大多有石围石堆、石棺等。

在这之中,一尊雕刻精美、神态威武的阿日夏特石人最为出名。它通高285厘米,由花岗岩精刻而成。石人身材魁武,相貌威严,大眼、阔脸、八字胡须,颈饰项链,身穿阔袖翻领长衣,右手托杯于胸前,左手握刀于腰间,腰系宽带,腰间左侧另配小刀,脚蹬皮靴,面东而立。它生动反映了自公元6世纪活跃在北疆草原上武士的形象。

这尊阿日夏特石人保存最完整、刻画精美,目前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博州博物馆内,有其复制件。

草原石人是以石材为主雕刻的栩栩如生的人像,是新疆草原上的一大历史人文景观,对研究古代草原民族文化极具意义。

新疆发现的200多尊石人,主要分布在北疆山地草原地带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目前认为,它与墓地有关,或随葬于墓中,或守护在墓前,面朝太阳升起的东方。它们有的高近三米,有的仅三、四十厘米,有的脸部表情严肃,仿佛是威武的将士在保卫和巡视着周围的草原,有的留着八字须,给了世间万物一个神秘而美好的微笑,有的则是静静地伫立,仿佛在思考……

公元6世纪中叶至9世纪是草原石人的兴盛时期,分布比较广,多为圆雕、线刻,大多是武士型石人,面部特征明显,表现出了头、颈肩、两臂及服饰,雕刻了胡须,右手或作托杯状,或作执杯状,左手握刀或剑,腰带雕刻精细,带下右侧,往往垂以圆形袋囊或磨刀石等。

来源:大明湖畔看今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