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哈密、吐鲁番、喀什的老城外,有传说是他亲手栽下的“左公柳”;
这是一个极富情感与历史深度的问题。
“新疆为何到处都有他?”
——这个“他”,指的是左宗棠。
走在乌鲁木齐的林荫道上,你会看到“左公路”;
在哈密、吐鲁番、喀什的老城外,有传说是他亲手栽下的“左公柳”;
在百姓口耳相传中,“左大人来了,渠就通了,树就绿了”……
为什么一个晚清大臣,能在一个多世纪后,仍被新疆各族人民深深铭记?
因为左宗棠不只是“收复者”,更是重建者、播种者、文明的引路人。
一、“他”无处不在:左宗棠的足迹刻进新疆的山河血脉
1. 左公柳——活着的历史纪念碑
左宗棠西征时下令:“凡大军所过之处,必植树以庇行人。”
据记载,仅从陕西到嘉峪关再到哈密,沿途种植杨、柳、榆树超百万株。
如今在哈密、酒泉、张掖、乌鲁木齐等地,仍有数百棵百年以上的“左公柳”存活。
这些树不仅是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更是:
“人定胜天”的象征,是荒漠中生命的希望。
当地老人常说:“这树是有魂的,它守着左大人当年走过的路。”
2. 左公渠——流淌至今的生命之水
在干旱的新疆,水就是命脉。
左宗棠组织军民大规模修渠引水,如:
哈密的陶家河渠系;
吐鲁番的坎儿井整修工程;
乌鲁木齐周边的灌溉网络重建。
这些水利工程让荒地变良田,使战后流离失所的百姓得以重返家园。
直到今天,有些老渠仍在使用,当地人仍称其为“左公渠”。
3. 道路与驿站:打通千年闭塞
他整修从兰州经河西走廊至哈密、乌鲁木齐的驿道,全长数千公里;
设立兵站、粮台、医馆,保障交通畅通;
为后来的现代公路、铁路建设打下基础。
️ 正是这条路,把新疆真正纳入了国家治理体系。
二、哈密人为何特别纪念他?因他是“重生之恩人”
哈密地处东疆门户,是左宗棠西征的第一战略支点。
哈密人的记忆里,左宗棠做了三件大事:
| 功绩 | 意义 |
| ✅ 支持何琯守城,派兵接防 | 解除了长达十余年的孤立无援状态 |
| ✅ 整修水利,恢复农业 | 让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重新长出粮食 |
| ✅ 尊重回王制度,安抚民心 | 实现民族和解,避免二次动荡 |
对哈密人来说,左宗棠不是“征服者”,而是带来和平与秩序的“救赎者”。
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有民众自发前往哈密左公祠旧址(原位于回王府旁)献花、祭拜。
虽然祠堂已不存,但民间记忆从未断绝。
三、超越政治:人民记住的是“为民办实事的人”
左宗棠是清朝高官,但他之所以被百姓长久怀念,是因为:
他做的事,直接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
他种树,是为了让行人有阴凉;
他修渠,是为了让农民能种地;
他建城,是为了让难民能安居;
他禁鸦片、劝桑棉,是为了振兴经济。
在一个大多数人只知索取的时代,他选择了建设与付出。
正如《清史稿》评价:
“宗棠事功著矣,其志忠贞,其心勤实,虽古名臣不过也。”
而老百姓更朴素地说:
“左大人走了,可他的树还活着,他的渠还在流,他的恩情就在我们嘴里吃的饭、头上戴的帽里。”
四、民族共尊:维吾尔、回、汉、蒙古都感念其德
值得注意的是,对左宗棠的敬仰,并不限于汉族。
维吾尔族老人讲述:“左大人来了以后,伯克不敢乱收税,商人可以安心赶巴扎。”
哈密回王后裔回忆:“左帅尊重我们的传统,但也帮我们重建家园。”
蒙古牧民传说:“那条大路是他修的,马车走了一百年还没坏。”
在一个多民族地区,能让各族共同铭记,这是极高的历史荣誉。
✅ 结语:因为他带来了“希望”本身
我们纪念一个人,往往不是因为他有多大的权力,
而是因为他在黑暗时刻,点燃了一盏灯。
1870年代的新疆,是一片废墟:
城市焚毁、农田荒芜、人口锐减、信仰撕裂……
而左宗棠带着十万大军而来,带来的不只是武器和旗帜,
更是秩序、水利、道路、树木、法律与希望。
所以,“新疆为何到处都有他?”
因为每一棵左公柳,都是他的身影;
每一条左公渠,都是他的血脉;
每一段古驿道,都是他的脚步。
他早已化作风沙中的绿意,
融入这片土地的呼吸之中。
左宗棠不属于某个时代,他属于新疆的永恒。
哈密人记得他,全疆人民记得他——
这不是官方宣传的结果,
而是人民用一百年的岁月,写下的一句朴素答案:
“这个人,为我们做了好事。”
来源:寒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