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球迷要看球,那劲儿跟早晨闹钟一般准时。眼下这帮无锡伙计冲着“苏超”末轮就像逛年货市集,拉着邻居拼车、抢票、约饭,全城蔓延着“去宜兴嗨一把”的动感气息。听说大巴票跟秒杀似的,慢半拍就只剩站票里的空气,光想想就带劲。
球迷要看球,那劲儿跟早晨闹钟一般准时。眼下这帮无锡伙计冲着“苏超”末轮就像逛年货市集,拉着邻居拼车、抢票、约饭,全城蔓延着“去宜兴嗨一把”的动感气息。听说大巴票跟秒杀似的,慢半拍就只剩站票里的空气,光想想就带劲。
大清早,一条“直通球场的36辆大巴抢完了”的提示霸屏,笋都被剥了。有人拿着手机刷新页面,不信邪;有人在公司茶水间比手速,好像再慢一点就要与冠军见面会擦肩而过。抢到票的,喜滋滋地把二维码当传家宝存进相册;没抢到的,转头研究别的交通方案,搜索框里打着“宜兴”“无锡”“拼车”三个关键词,生怕漏掉任何一辆顺风车。
其实真正的拳拳之心,不仅藏在按钮上,还写在车身上。无锡客运干脆给大巴们披了球衣主题装,一辆辆车宛如移动助威团,人在路上,就把气势拉满。有人喊:“大巴太硬核,连座椅都印球队名字,坐下就像签了战书!”说得司机都跟着豪迈。
票秒光后,后台客服的耳朵差点“冒烟”。官方紧急把话筒调成最高音量:“不怕!还有主题车!”随后贴心地放出售价——来回66元,谐音顺口,好卖得像夜市里的网红酸奶。出发地锁定在无锡汽车客运站北停车场,晚归也不愁,返程车灯会等着闪。听到这消息,排队的球迷瞬间松肩膀,表情秒换春风。
江阴的球迷也不甘人后,“澄车行”小程序成为流量黑洞。早上8:10、下午14:00两趟发车,返程21:50。有人打趣:“买完票,闹钟定三遍,茅台也报警不管我,就是怕睡过头。”62公里多的路程,却被他们描述成一次探险:先在江阴站集合,坐车唱队歌,一路摘下沿途的云,到了体育场直接嗓子升温——仿佛一步踏进决战片场。
说到这场对阵,可谓强强碰撞。南通队把积分榜头名稳稳按在手心,无锡队却偏要做那个“搅局大王”。场内对抗火花四溅,场外票务同样“燃”。谁都想亲眼见证球落网的一刻,毕竟这是常规赛压轴戏。再说地点选在宜兴市体育中心体育场,草坪平整得像剃过寸头,一脚踩上去软硬适中,连鞋钉都想跳支芭蕾。
球迷群里流行一句顺口溜:“礼拜六,冲宜兴,喊得嗓子冒热气;礼拜日,晒朋友圈,九张图排队发。”有人准备加油横幅,字体夸张得像广告牌;有人租了应援大鼓,敲一个震三排观众。别以为热闹只在看台,路上已经提前拉满。车里高音喇叭轮番播放队歌,上一首刚唱完,下一首就有后排升调抢麦。司机师傅仍能保持平稳,简直是方向盘界的降噪耳机。
说起来,让人意外的点子也不少。有大巴司机贴心备好一次性雨衣,怕球迷碰上突降阵雨;车厢角落放了几只折叠凳,顾虑小伙伴打卡拍照需要“高级机位”。还有人偷偷带了手绘战术板,打算在休息区给同伴摆阵型,“要是主教练能路过,看我这奇兵战术不得吓一跳。”
球迷们对细节的钻研到了“咸鱼翻身”级别。有位女士提前把面巾纸喷上薄荷水,说是到时候挥舞更带劲;有小哥把球队吉祥物做成贴纸,恨不得贴满每扇车窗,让路人知道“我们是来踢馆的”。连票价66元的彩头都被玩出花样,大家发红包得凑成6.6或66,说是讨个赢球彩头。还有那位热血阿姨,给邻居团购了十几瓶“嗓子润”,誓要在呐喊阶段稳住音色。
时间上比赛落在礼拜六,但准备工作早已提前开启。有些球迷星期三夜里就打行李,睡前反复确认围巾放没放,护膝带没带。第二天上班,工位成了临时仓库,椅背挂满旗帜,桌面铺着球票截图,连鼠标垫都换成足球图案。领导路过也只好装作没看到,心里大概嘀咕:“队赢了,这帮人星期一上班兴奋点就能拉满。”
别看南通队高居榜首,无锡队粉丝的底气像灌足气的气球,势必要把体育中心变成主场。有人调侃:“让他们听听啥叫无锡腔版海啸!”据传粉丝控场技巧层出不穷:喊队歌前要先排练三遍音准,打旗时要按节奏甩,闪光灯统一在第40分钟亮起。这样连对面的摄影师都得惊呼“大片现场”。
到周六上午七点半,北停车场已变成蓝白色海洋。队旗随风抖动,人群复读口号,香味四散——原来有人带了肉松麻薯当早餐。领队举着小旗在前面晃,像景区导游,但讲解内容只有一个主题:今天必须赢!车门一开,喇叭里先来段鼓点,说白了就是给自家士气加燃料。
车才出无锡,微信群里已出现车速截图,大家比谁到服务区先。半路靠站,几支车队迅速结成“加油联盟”,几乎每个人都拖着大嗓门互认朋友:“到时候东看台见,别认错旗!”五分钟补水完毕,车队再度启程,宛如游牧大军开拔。
中午临近,司机根据导航调整路线,车窗外的葛岭、竹海闪过,空气里飘进茶树清香。有人端着便当盒,边咀嚼边掏出手机模拟排阵;有人自拍转发朋友圈,配文:“离决战一小时,心率快赶上跑八百米。”每当车过收费站,总要有个嗓门高的人来一句俏皮话:“收费员都知道咱们去踢关键战!”
14:00那趟江阴出发的车也紧跟脚步,车厢拉花与晨班大巴不同,主色调偏绿色,寓意“旺”。乘客排队上车时都被要求拍大拇指合照,好像出征前的集体宣誓。车驶出市区,车内DJ状态拉满,混音版队歌直接飙高音,刺破耳膜仍意犹未尽。
到达体育场外,缤纷旗海已先一步占据视线。看台入口像开闸的洪流,球迷们进场刷掌,“滴”声成片响起。有人为了刷存在感,在检票机前跳了两下,被保安友情提示“稳点”。上了看台,横幅一面接一面展开,像拼图。工作人员见状,耸肩笑笑,“习惯了。”
比赛哨响那刻,球迷集体起立。每一次射门,呐喊声能掀起席上纸杯;每一次解围,掌声能压过看台鼓点。球门对面有位男生揣了一个分贝仪,屏幕数字一路飙红,他激动得差点把仪器摔进草坪。中场休息时,队歌继续轮播,连正在升温的烤肠也跟节拍晃悠。
夜幕压下,比分悬念依旧吊人胃口。终场哨音划过耳膜,结果一锤定音,现场沸腾度直接升级。有球迷一把抱住隔壁陌生人,俩人笑着跳舞;有人掀开衣服秀出印着队徽的纹身;手机闪光灯密密麻麻,连上空的无人机画面都被映得雪亮。
胜利后的谢场属于球队,也属于万里赶来的支持者。队员比心、鞠躬,球迷回应山呼海啸。工作人员指引通道,怕人潮拥堵;球迷则不肯走,非等亲手拍到近距离合影才甘心。场灯一盏盏熄灭,观众却还唱得起劲,嗓音沙哑如旧卡带。
直到大屏幕提示“返程车将于21:50整发车”,大家才陆续移动。队旗被卷成卷,鼓面被套上保护袋。有人边走边复盘比赛,用钥匙在空中比划路线;有人急着排队上厕所,嘴里仍念着门前那脚劲射。“还好车等人,否则真怕在宜兴过夜。”一位老球迷乐呵呵地说完,拉着小孙子钻进大巴。
返程路同样热闹。车内灯光调暗,氛围灯像小型夜店。前排肩膀垫着靠枕闭眼打盹,后排还在小声讨论下赛季引援。司机开着恒温空调,车外是走走停停的夜色。到服务区上厕所时,几队球迷自动排成“V”字列,互相喊着口号,洗手间里回声震天。
途经城市亮起凌晨的霓虹,车里忽然安静,许多人顶着疲惫的眼皮,却揣着装满回忆的脑袋。有人起身拉开窗帘看夜景,觉得今天坐的不是大巴,而是一列驶向荣耀的列车。等车灯在无锡停车场稳定落地,人群稀里哗啦下车,隔着夜风对司机竖拇指,“辛苦啦!”
散场的广场上,纸屑伴随夜风飞舞,几条巷子外的小吃摊火苗跳动。球迷背着包,相互击掌告别;摩托车嗡嗡驶过,把喝彩声远远甩在身后。有人翻看手机里的照片,嘴角止不住傻乐;也有人发朋友圈“幸福到家”,配上三张模糊灯光照,没加滤镜,却格外闪耀。
这就是无锡人的球迷底色——说走就走的约定、抢票狂潮、主题大巴、整整一日的鼓噪和热汗。比赛或许只是九十分钟,可那股“要去现场”的冲动,从抢票钟声响起的那秒,已经让每一位参与者提前经历了一场不折不扣的狂欢。下一站在哪儿没人知道,至少这礼拜六,他们在宜兴喊出了属于无锡的声浪。
来源:文雅墨客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