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发表于Circulation的一项日本全国性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在35~59岁的职场人群中,每2400次心电图筛查可检出1例新发房颤。
近日,发表于Circulation的一项日本全国性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在35~59岁的职场人群中,每2400次心电图筛查可检出1例新发房颤。
更值得关注的是,筛查确诊房颤的人群在3年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心力衰竭的风险,分别是同龄无房颤人群的5倍和18倍,全因死亡风险也增加近1倍。
研究纳入日本健康保险协会(JHIA)数据库2015年4月至2020年3月间接受年度体检的948万余名35~59岁成年人,且排除了有心血管疾病史者,识别出11790例首次通过筛查确诊的房颤患者,绝对发病率为42.4/10万人年。
数据显示,筛查发现的房颤患者平均年龄为50.9岁,男性占比高达91.6%;且年龄越大,房颤检出率越高,50~59岁人群房颤发病率(132.8/10万人年~185.7/10万人年)是35~39岁人群(3.3/10万人年~19.1/10万人年)的7~9倍。
在3年随访期内,房颤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住院发生率达1.83%,而无房颤人群仅为0.31%,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房颤患者的心力衰竭住院发生率为3.87%,是无房颤人群(0.15%)的18倍,房颤患者的30天死亡率也达3.7%(无房颤人群为0);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为0.78%,较无房颤人群(0.40%)增加98%。
即便CHA₂DS₂-VASc评分较低(男性0分、女性1分,占比72.9%)的房颤患者,其缺血性脑卒中风险仍显著高于同龄无房颤人群,这提示传统风险评估工具可能低估了年轻房颤患者的潜在风险。
该研究表明,虽然职场人群中筛查检出的房颤绝对发病率低(42.4/10万人年),却与后期严重心血管事件高度相关。
研究者指出,房颤与“心衰前期(心脏结构或功能存在亚临床异常但尚未出现症状)”状态可能存在双向关联,房颤既可能是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早期信号,也可能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加速心脏重构,推动心衰前期向症状性心力衰竭进展。因此,即使是无症状的职场人群,一旦筛查发现房颤,应及时完善心功能评估(如超声心动图),并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必要时的抗凝或抗心律失常治疗。
此外,研究还发现,筛查确诊房颤后1年内,仅48.7%的患者接受房颤门诊随访,36.7%使用抗凝药物,12.1%接受导管消融治疗,提示临床管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来源:Screening-Detected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Working-Age Adults. Circulation. 2025 Sep 25.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